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逍遥小军侯 > 186 薛宝昌
         客栈大堂中的人全被挤压在外,将两位小太监围在中间。
         小太监见到祝修远后,脸上的傲然之色顿时消失,忙躬笑道:“哎哟祝大人,指教可谈不上。我们俩啊,就是为太子下跑腿儿的,呵呵。”
         “两位公公客气了,不知太子下……”
         “祝大人,太子下交代咱家将此物赠于祝大人。”
         小太监取出一卷崭新的书册,用绸布捆着,两手捧了递给祝修远。
         祝修远纳闷,茫然接过。
         太子下竟然送来一本书?
         这是什么书,有什么特异之处吗?
         祝修远粗略看了一眼,这册书卷成了筒装,并用绸布捆着,只能看见蓝色的书皮,看不见封面上写了什么字。
         “既然是太子下所赠,那下官不敢推辞。请两位公公代下官谢过太子下!”
         “好说好说,祝大人客气了……”
         “两位公公不着急回去的话,不若留下来喝杯茶?”
         “不了不了,祝大人,太子下还等着咱家回去复命呢!祝大人,告辞!”
         “两位公公慢走……”
         送走两位东宫太监后,祝修远再次瞄了一眼这本书。
         此处人多眼杂,不是查看这本书有何奇妙的地方。
         于是他返回他的房间,董氏姐妹安然等候在此。
         “夫君,东宫太监找你什么事啊?”董淑贞问。
         “没什么大事,单单就送来一本书。”
         “是什么书?”董漱玉问。
         “我也正纳闷呢……”
         祝修远当着董氏姐妹的面,直接拆开捆住此书的绸布,展开一看,只见封面上有一行字:“赠祝修远。”
         落款是“刘深”。
         刘深就是太子的名字。
         三人围在一起,面面相觑。
         这书没有书名,封皮上竟是“赠祝修远”四个字。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此书极有可能是太子下亲笔手书而成,也有可能是东宫自行印制装订的书,外面没有卖的。
         祝修远压着心里的疑惑,翻开一页……
         “这是……这是什么啊,乱七八糟的,看不懂啊!”董淑贞吐槽。
         祝修远也纳闷了,因为他也看不懂这上面到底写的是什么……符号?“”
         说它是字吧可又不像,说它是鬼画符吧它又好像具有某种规律……
         “这是……”董漱玉拿起这册书仔细看了眼,最后以确定的语气说:“修远,贞儿,这是琴谱!”
         “琴谱!?”
         董淑贞惊讶,祝修远则大惊。
         琴谱?太子下竟然送他一本琴谱?
         这是什么意思,他根本不会弹琴啊。
         就连后世的五线谱他都没有接触过,更不用说这种乱七八糟的琴谱符号了。
         这太子下……真是……真是奇葩!
         ……
         翌。
         祝修远一行人再次出发,直奔常州义兴县而去。
         健康城虽然繁华,但终究不是久留之地啊!
         此去义兴县,可选陆路也可选水路。
         因考虑到董淑贞晕船的毛病,所以众人选择了走陆路,坐马车沿着官道直奔义兴县。
         一行人在义兴县待了一天,祝修远亲自进入矿山确认紫砂矿……
         第二天,他们再次启程,往江州进发。
         因为董淑贞怕晕船,所以他们一路上都是走陆路。
         颠簸数方才返回江州。
         祝修远他们回到董府后,方才知道原来陈皇的赏赐已于两前送到了。
         金银首饰、绸缎布匹、粮食盐油等,品类众多,董府的仓库都差点被塞满!
         不过此次最大的收获并不是这批数量众多的赏赐,这些最多只算是锦上添花。
         真正的重头戏是江州刺史、江州司马之位。
         当然,还有祝修远获得的那枚免死金牌。
         ……
         ……
         三后。
         江州城内,薛府。
         “可恶!”
         薛府的后厅中,陡然炸响一道怒极的爆喝。
         哗啦啦!
         紧接着就是一阵瓷器碎裂的声音。
         怒极爆喝与摔杯之人,乃是薛家家主薛宝昌。
         他怒目圆瞪,面容冷峻,长长袖子下的两个拳头紧握,青筋暴起,粗重的鼻息吹得颌下胡须一阵乱动。
         他这是动了真火,怒不可抑。
         “爷爷请息怒!”
         薛宝昌侧,一位十几岁出头的晚辈后生弯腰拱手。
         与薛宝昌不同的是,这位晚辈后生的脸色极为淡然。
         即便薛宝昌大发雷霆,怒极爆喝,并摔碎了一只茶杯,弄出极大的响动,将厅中伺候的下人们吓的魂不附体,齐齐跪倒了一地。
         但是,这位晚辈后生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一脸古井无波,显得城府极深。
         薛宝昌犹自气愤难平,他侧头瞧了一眼那晚辈后生,怒道:“这怒老夫息不了!那董诚老贼,不与我薛家结亲也就罢了,他董家买他的新茶,我薛家做我们的茶商,井水不犯河水,倒也互不相干。”
         “可是,那董诚老贼欺人太甚,公然打破百年以来的规矩,弄出个什么‘董公秤’,还派出衙门州兵守在茶园路口……”
         薛宝昌发了一通火,心里似乎好受了些。
         他又看向那晚辈后生,说:“源儿,你历来老成谋事,你来想想办法,如何应对此番局面?如果长此以往下去,我德福茶行怕是要关门倒闭了。”
         那晚辈后生名为“薛源”,乃是薛家家主薛宝昌之长孙。
         薛源少年老成,智计百出,正是因为有了薛源在后面出谋划策,他薛家才能迅速崛起,成为江州一代有数的大茶商。
         薛宝昌虽是爷爷,是长辈,但也经常向薛源问计询策。
         薛源一脸云淡风轻,拱手道:“爷爷,经过半个月前那场瘟疫后,那董家不仅包揽了江州刺史、长史、司马的宝座,还获得了鄱阳王、杨廷玉,甚至宫中那位的好感!”
         薛宝昌瞧了一眼淡定的薛源,尽管他不愿意相信,但事实确如他这长孙所说。
         他不由叹了口气。
         想当初,薛家跟随方塘、花朝仕、万谦等,一起躲进衙门后宅。他们的计划本是那么完美,本来可以一举剪除董诚、王府管家的。
         可是那可恶的董家女婿弄出个什么瘟疫防治之法,生生扭转了局势,“请”来江南西道观察处置使杨廷玉,一举葬送了方塘、花朝仕、万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