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春秋大领主 > 第372章:阴武子,俺想跟你当朋友!
         晋军到达“商丘”时,宋人举城出三十里相迎。
         那是欢天喜地的盛况。
         宋君摆出了最大的诚意。
         不是君臣以及黎庶跑了三十多里进行迎接。
         而是弄来了交响乐团,开了一场露天的音乐会。
         这场面无论过了多久都会是一种盛况。
         何况是春秋中叶呢?
         晋君姬周看到那一幕,非常惭愧地师旷说道:“寡人几近掩面而奔。”
         话说,师旷怎么跟国君在一起?
         这位盲人乐师的名气是越来越大了。
         他公开的身份是赵武的师傅,南下是跟随韩厥。
         至于为什么跟国君混到一块,里面有着一段小故事。
         宋君子瑕看到晋君姬周就像是看到了亲人一般,远远地行礼,近了又再行礼,很大声地喊道:“晋不负宋,宋永不悖晋。”
         殷商的音乐还在响彻。
         甚至有一些舞蹈者。
         这种场面令人怀疑群众不是来迎接晋军,压根就是来看大型节目的。
         “寡人恨不能朝发夕至。”晋君姬周很有表演天赋,说话的时候眼眸里不但充满诚意,还有点泪汪汪的波澜。
         现在当然没有“朝发夕至”这个成语。
         它来自《水经注·注水》,是北魏时期的作品。
         宋君子瑕听到那句话,细细地品味了一番,感动到落泪了。
         “阴武的一些话,讲起来真好啊!”晋君姬周心里这么想道。
         他俩当着众人的面把臂言欢。
         看到那一幕的宋国群臣与贵族,乃至于普通的黎庶,莫名地感到了极度的心安。
         宋国高层还不知道楚令尹子重和公子喜撤军的消息。
         他们是真的将到来的晋军当成了救世主,从里到外都感激。
         师旷低声告诉韩厥,道:“我军为救世而来,宋不思整军退敌,以殷商之乐、之舞相迎,实有亡国征兆。”
         以现在的人看来,晋国与楚国的战争并不是进行争霸,是决定这个“世界”该执行什么秩序。
         宋国正在面临灭顶之灾。
         晋军南下是为了救宋国于倾倒危难。
         保住宋国就能在南方埋下一个钉子。
         使宋国对晋国言听计从十分有利于晋国与楚国的交锋。
         师旷在埋怨宋国不去想着干点实事,尽是瞎搞场面了。
         这位盲人乐师不止一次光听音乐就预言哪个国家要灭亡,不久前他出使卫国,得到卫君卫衎的接待。
         卫君卫衎知道师旷在音乐上的造诣,好心好意安排了一场音乐会,想着让师旷能点评一下。
         师旷全然不觉得自己遭到了空前的款待,听了卫国的音乐,当场痛骂是靡靡之音,诅咒卫国要亡了。
         卫君卫衎完全愣住了。
         他估计没想到自己的高规格接待,得到的会是这样的反馈,回过神来满脸铁青的离开。
         其余的卫国群臣与贵族,他们得知师旷干了什么事,脾气暴躁的直接开骂,阴狠一点的都想找刺客。
         碍于师旷是晋国使者的身份,杀那是不能杀的。
         回国的师旷如实讲述自己在卫国都干了什么事。
         他得到了赞扬。
         国君也因为那一件事情而接触师旷。
         含国君在内,包括得知了的几位“卿”,他们似乎忘了师旷出使卫国是为什么。
         师旷得到的任务是去召唤卫国来听从安排,不是让去骂人的。
         骂人是骂得爽了。
         名声必然也传开。
         师旷成了贤人。
         卫国有响应晋国的召唤了吗?
         没有!
         卫国非但没有响应晋国的召唤,还因为师旷的出使让内乱加剧。
         原因是卫君卫衎早跟执政孙林父有不小的矛盾。
         卫君卫衎本来还在犹豫要不要去参加秦楚在蜀地的会盟,让师旷一气就决定去了。
         孙林父认为卫国只能依靠晋国,还讲出了很符合现实的道理。
         比如,卫国并不与楚国或秦国接壤,却是与晋国当邻居。
         哪怕晋国的衰弱已经成为事实?
         卫国还是惹不起晋国!
         怎么能够舍近求远,又让晋国视卫国为敌人啊!!!
         关键是卫君卫衎真的被师旷气得够呛,心里有气根本不听孙林父的劝。
         这样一来,卫国国君与执政的间隙越来越多大,几近于无法调和。
         知道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引起了什么样的效应,师旷美滋滋地成为贤人,还能时不时地被国君传唤过去讲道理。
         几位“卿”或是真心,可能也是假意,表达出了对师旷尊敬的一面。
         这、这、这……算怎么一回事?
         老奸巨猾的“卿”不可能就那么被师旷蒙蔽了。
         他们为什么不追究和处置?
         绝对不是因为派出去的使者,除了让曹国听从召唤之外,其余小弟都进行拒绝,才不好处理师旷。
         如果吕武知道这么一件事情,会认为那些“卿”在给国君挖坑。
         毕竟,一国之君亲近贤人是应该的嘛。
         至于那个贤人是不是真的很“贤”,自己想咯!
         大雪纷飞的季节。
         晋国的中军和上军千里迢迢地过来,必要的休整肯定是要的。
         宋国君臣没有催促晋军麻溜地逼近“彭”城,他们真诚实意地进行了款待。
         当然,无论规格高与低,接受款待的都是晋国的贵族。
         宋国怎么不款待其余士兵?
         想屁吃呢!
         倒不是宋国君臣不愿意。
         完全是因为谁的军队,只能是由他们的主人来进行犒和赏
         要不……
         你犒赏俺的军队是想干么?
         难道是想瓦解俺的立足根本!?
         晋军抵达“商丘”之后,军队在城池郊外进行驻扎。
         晋国的君臣则是带上自己的护卫前往宋国的宫城接受款待。
         之前,宋人看到晋军中那么多身穿铁甲的士兵,已经感到了震惊。
         宋国的君臣再看晋国只要是个贵族就有或多或少身穿铁甲的甲士,直接露出了实名羡慕的表情。
         这年头金属甲太少了!
         很多“士”为了保命或是达到封主的要求,砸锅卖铁都不一定能买得起一件靠谱的皮甲,一般是弄藤甲和木甲来凑合着。
         在南方还有另外一个特色,会大肆地制作竹甲。
         不管是竹甲,还是藤甲或木甲,其实还是有点防御的作用,尤其是面对青铜武器真不是纯粹的摆设。
         青铜毕竟就是铜,金属本身决定了它的硬度,能伤人或杀人,要说有多么锋利则是未必。(相对于合格的铁器而言)
         只是吧,目前的甲胄其实最大的作用是用来防箭。
         吕武率领的下军和新军是在三个月后,也就是冰雪融化之后的季节,才来到“商丘”的郊外。
         而这时,晋君姬周以及宋君子瑕早就带着两国的军队前往“彭”城,并且攻下了“彭”城。
         迎接吕武一行人的是宋国右师华元。
         他见到吕武进行了几句客迎接的套话,话锋一转问道:“求阴氏具装,阴卿允否?”
         这是什么场合?
         咋能就这么迫切呢!
         为了能买到装备,用的称呼还十分恭维。
         没法子呀!
         宋国人近期被晋军的表现给吓到了。
         晋军开拔前往攻击“彭”城也就是近一段时间的事情。
         为了证明晋国没有因为内乱而陷入衰弱,智罃要求各家身穿铁甲的士兵全部出场。
         等待学自阴氏的攻城器械打造完毕,晋军展开了攻城。
         不知道是守卫“彭”城的鱼氏太废材,还是身穿铁甲的晋军士兵真的太过勇悍?
         总之,进攻的晋军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攻上四面城墙,一个攻击波次就打下了“彭”城。
         宋国君臣哪怕知道晋军是调集精锐展开进攻,先看到那么多没见过的攻城器械,再看着身穿铁甲的士兵如潮水一般拍向“彭城”,又是轻而易举地攻陷,感到羡慕的同时,更多的是心里产生恐惧。
         怎么回事啊???
         只是一年多没看到,晋军怎么完全变了一个样。
         那种感觉根本不是一年没见,像是历经了一个世纪那般。
         别说是宋人。
         晋国的军队来自各个家族,他们多多少少有参与攻打栾氏和郤氏的城池。
         内战期间还没觉得自己有多强。
         一轮到打国战,自己都被自己的表现给吓到了!
         华元看见吕武没回应,疑惑问:“阴子?”
         吕武本来还等着华元说数量,不得不自己开口问道:“右师请讲。”
         华元深呼吸一口气,说道:“两千可否?”
         啥?
         华氏这么富有的吗???
         并不是。
         华元这是进行团购来着。
         吕武需要考虑一点,阴氏出品的军事器械领先一个时代,说是战略物资都不为过。
         小宗生意地向国外出售,起到的影响不会太大。
         大批向国外进行销售,合适吗?
         他的思维有问题!
         现在是春秋中叶,除非是当上了一国之君,要不谁会去从国家层次来思考利弊。
         正经的春秋贵族该思考的是做了什么事,能对自家产生什么样的利弊。
         “可。”吕武先答应下来,又说:“请右师以隶支付。”
         达成了交易意向,具体是怎么个交易方式,轮到双方的家臣上场。
         吕武重新见到国君时,国君的热情劲头有点把他吓住了。
         国君无法不热情啊!
         铁甲是出自阴氏。
         新的攻城器械也是来自阴氏。
         他们对轻而易举攻下“彭”感到多么意外和震惊,就该多么重视阴氏。
         所以,不止是国君对吕武热情无比,包括诸“卿”以及其余贵族,说跪舔吕武有点夸张,有一个算一个都表现出了友好的一面。
         这种情况不是让吕武变得飘飘然。
         相反,他心里在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