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南唐节度使 > 第487章 屯兵扬州
         杭州。
         朱雀大街上,一辆马车缓缓行驶着,马车夫面容刚毅,身材健硕,曾在军中担任过营指挥。
         整个杭州城降将中,能有这等人物甘愿做马车夫的,除了赵匡胤外再无第二人。
         “张兄弟,你这次派周海当使者,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吴王醉心于工匠之术,最喜欢这种人物,听说还亲自在文德殿接见了他。”
         马车内,赵匡胤一边透过车窗望着大街,一边说。
         “那又如何,还不是只封了一个禁军统领的闲职。”张敏越回答的有些心不在焉。
         “张兄弟何必泄气,禁军共有二十万人,而都将以上武官不到百人,等朝廷与辽国大举开战时,你还怕不会被重用吗?”
         “侯爷,您的意思是朝廷马上就要和辽国开战吗?”
         “不错。”
         “可我听说朝廷打算屏江据守!”
         “那只是——”
         赵匡胤话刚说一半,马车忽然一震,停了下来。
         外面传来车夫低沉的怒斥声:“这是宋侯爷的马车,还不快让开!”
         一道响亮的声音跟着响起:“那又如何,这是我家虞侯爷的马车,你等才该让道!”
         赵匡胤眉头一皱,走下了马车,向前望去,前方正是虞侯李煜的马车。
         “侯爷,这个虞侯是什么来头?”跟着下车的张敏越问。
         “李煜!”
         俗话说投降的皇帝不如官,张敏越自然不会怕他。
         “侯爷,我去帮您教训他一下。”张敏越冷笑道。
         “且慢。”赵匡胤拦住他,对着某个方向抬了抬下巴。
         “那些家伙可都盯着呢。”
         张敏越转头看去,发现是两名捕快。
         “不过两名捕快而已,您有什么好担心的?”他惊愕道。
         “你知道许魁为何被关入大牢中吗?”
         张敏越摇了摇头:“这事我正准备问您呢。”
         “半个月前,李煜那小子也像今天这样,堵住本侯去路,许魁将李煜手下几名家丁打了,结果就被捕快抓到衙门里去了,要关一个月才能放出来。”
         “那些捕快疯了不成,您怎么不去找杭州府府尹?”
         “没用的。”赵匡胤摆了摆手说:
         “杭州府有两名女捕头,这两人一人是兵部侍郎展元的妻子。一人住在皇宫,听说和吴王殿下关系密切。”
         “还有这事?”张敏越吃惊道:“可她们是女人,又是这种身份,为何要去做捕头?”
         “我哪知道。”赵匡胤脸色难看的说:“因为她们的缘故,杭州府的捕快一向嚣张跋扈,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照抓不误。”
         “那咱们怎么办?”
         赵匡胤望着对面依然不肯让路的马车,冷笑一声:“本侯还犯不着和李煜这种黄口小儿计较,咱们改步行吧。”
         张敏越微微颔首,经过李煜马车时向车窗内看了一眼,隐约可以看见车内有两道人影。
         行走在大街上,张敏越被杭州的繁华所吸引,左顾右盼起来。
         忽然,一道吆喝声钻入他的耳中。
         “卖米啊,新米不生虫啊!”
         张敏越寻声望去,发现卖米的是一名老头。他双手插在衣服里,身前两个竹篓,里面装满了白花花的大米。
         一名老妇人经过时,老头笑着说:“买点米吧,都是新米,不生虫。”
         那妇人望了一眼,努着嘴说:“不要不要,我家米都堆成山了。”
         张敏越瞧见这一幕,微吃一惊,上前问道:“老丈,这米怎么卖?”
         “不贵,二十文一斗。”老头笑呵呵的说。
         张敏越默然不语,扬州的米价接近三百文一斗,与杭州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片刻后,他将自家府邸的位置告诉老头,让他送过去,敲门后自有人会购买。
         老头答应一声,用扁担挑着竹篓去了。
         “人人都说江南是鱼米之乡,我今日才算见识到了。”张敏越感叹。
         “不只是这个原因。”一直冷眼旁观的赵匡胤开口道:“我去打听过,杭州在吴越时期,米家是五十文钱一斗。”
         “那应该距离现在没多久吧,而且杭州还经历过战乱,为何米价还会下降?”张敏越有些吃惊。
         “距离仅两年时间,我听说吴王入驻杭州时,推行了一种谷物,播种时间早,与现有谷物配合可以提高产量。再加上朝廷减少税收,所以百姓手中的粮食很多,这才导致米价下降。”
         赵匡胤说出这些话时,脸上表情有些复杂。
         “若是与辽国战事一起,估计价格又会涨起来了。”张敏越感叹道。
         “也许吧。”
         赵匡胤情绪越来越低沉,朝廷很可能马上就会与辽国开战,他却无法参战,只能在杭州看着。
         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张敏越问:“侯爷,吴王殿下还不准备登基吗?”
         “灭了汉国,应该就会登基吧。”赵匡胤随口道。
         “您说朝廷会派谁攻打汉国?”他又问。
         赵匡胤迟疑了片刻,这才开口:
         “应该是第三军和第二军吧,他们是骑兵,所在位置距离汉国也很近,最为适合。”
         “也要看统帅。”张敏越抬了抬下巴,展现出几分武人的高傲。
         赵匡胤转头看了他一眼,缓缓道:“第二军元庆秦泉和第三军元帅蒙孝,都久经战事,并非庸将。”
         “我可听说过,蒙孝是您的手下败将。”张敏越不服气道。
         “若是让我领兵,我有信心能更快打下汉国,只可惜——”
         后面的话赵匡胤没有再说下去,他加快了脚步,向府中返回。
         ……
         迷迷糊糊中,陆原感觉自己躺在一处十分柔软的地方,鼻间萦绕着一阵香味,这味道他很熟悉,是苏流莺的味道。
         如此温柔乡之下,让陆原有些不想起身。
         他强迫自己睁开双眼,坐起身子,发现自己刚才是躺在苏流莺膝盖上。
         苏流莺坐在他旁边,衣裙上有些水渍,是陆原刚才躺在她腿上流的口水。
         “燕妃,你什么时候来的?”陆原用手柔了柔眼睛。
         “有一个时辰了,殿下,您最近看起来总是很疲劳,是不是前方战事不利?”苏流莺关心道。
         “还没开战呢。”陆原笑道:“不过接下来确实会有一场苦战。”
         苏流莺轻轻点头,将桌旁的莲子汤端了起来。
         “臣妾再去热一下。”
         她不像秦幽谕和孙少清,关于朝政方面的事很少多问。
         “辛苦爱妃了。”
         苏流莺离去后,陆原甩了甩脑袋,渐渐清醒过来。
         今日召开朝会讨论了两个多时辰,讨论应对辽军的战略,朝堂上议论纷纷,许多官员都献言献策。
         陆原第一次感觉到献策之人太多也有坏处。
         一个人脑力有限,若是每条策略都去分析的话,脑子会变成一团乱麻,很难分辩出谁的方案更好。
         不过最后,他还是采纳了卢维义的献策,因为他的策略,得到包括张德仲和韩熙载在内的很多文官认同。
         卢维义的办法很简单:派一名善于守城的将军(暗指他自己)据守扬州,利用扬州与杭州的运河作为补给,将辽军耗死在扬州城外。
         吴国擅长守城,登州荣城的几次战争,也证明了这种战术的可行性。
         另外,根据前线消息,辽军前锋已到了寿州。
         虽然主力还在开封,不过以辽国骑兵一向的进军速度,大军南下恐怕用不了多久。
         陆原在书房中又细细考虑了一下卢维义的计策,终于下定决心,让卢维义统领十万大军驻守扬州。
         另外,他决定让第四军布防长江,第一军驻扎金陵,第五军驻扎江陵。
         除此之外,攻打汉国的命令,也要尽快下达到第二军和第三军。
         自攻打下杭州以来,陆原既将面临最为艰难的一场战争。
         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一旦战败,整个中原将被外族占领。
         长叹一口气,陆原抬起头,发现桌案上摆放着一碗莲子汤。碗下还有个小火炉,也不知苏流莺是何时端过来的。
         (书友群,657725911,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加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