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大明割韭菜 > 第273章为什么,为什么总有人喜欢作死?
         当然,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
         并不是说不在南京设立六部九卿就算废除南京首都地位了。
         这件事的唯一处置方式就只有一个字:拖。
         没错,就是拖。
         崇祯说道:“两位先下去吧,容朕想想。”
         王永光和周延儒道:“臣告退。”
         两人离去后,崇祯便将南京六部九卿官员填充之事扔到一边了。
         现在这种时候,哪有心思去扯南京的六部九卿那些破事。
         南京以后只能有知府衙门和总督衙门。
         这事让周延儒提了一嘴,明天那些人的嘴炮基本上就都往周延儒那边开喷了。
         明朝内阁和六部的摩擦是一直存在的,谁上任内阁谁被喷。
         周延儒既然做了首辅,就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
         等拖久了,也就没有人再提了。
         两日后,果然喷子们的目标转移到了周延儒那里。
         这事就是王永光捅出去的,王永光说周延儒建议皇帝废除南京,不要在设立六部九卿了。
         周延儒表示很冤枉,我只是说了不要设立六部九卿,没说要废除南京,而且这些意思都是皇帝的意思,我只是个工具人而已。
         他冤枉归冤枉,就算心里再委屈,那也得担当着。
         将那些声音暂时屏蔽后,崇祯开始专心解决眼前的几件重要事情。
         眼下关外的局面他暂时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动静,还是只能从内部着手。
         九月二十日一大早,崇祯带着人一路出了北京城,朝大兴县赶去。
         首辅周延儒也带上了,顺天府知府邱禾嘉也带上了,农务院的宋应星也带上了。
         那里甲的改制开始在顺天府试点了,崇祯想看看效果如何。
         到了上午10点钟的时候,崇祯一行人低调地抵达了大兴县辛店村。
         里甲制度也不是说完全被取消了,而是从权力上做了调控。
         里甲制度为什么不能直接被取消掉?
         肯定不能。
         里甲制度关乎到户籍统计、税收等大事。
         现在的改制,其实是在里甲上加一个村。
         明朝最低级别的行政是县,没有村这一级,相当于农村人大部分是地主乡绅的里长在管。
         而里甲中,又有无数家族组成。
         家族里有家规,族长管理整个家族。
         实际上,底层的生产力,就是掌握在里长和族长手里的。
         张晨如果后期要在大明朝推起工业革命,就必须要有生产力,而生产力被束缚在一层层依附关系上。
         所以基层的权力架构是必须要改的。
         现在村这个级别的被推出来后,各个里甲被村统一管理。
         一个村下面管理8个里甲,村长由朝廷指派,属于朝廷的官员,官阶是正九品。
         不仅仅配置了村,8个村为一个镇,镇有设立镇长,官阶正八品。
         这就是后世的标配了。
         这套行政制度其实是要将权力深入到基层。
         那么勤学好问的读者问题又来了。
         古人真的这么蠢,不知道这么设置?
         要知道,中国的古代行政,是世界上最精细化的行政了,这个时代的欧洲和中东,在行政管理上,都被中国碾成渣渣。
         举个例子,大明朝的南京城有一百七十万人口。
         要管理这么多人,不出问题,就得在行政、文化上非常精细化。
         而同时代的欧洲,佛罗伦萨、巴黎这样的大城市,也就十来万人口,这已经到他们的管理极限了。
         如果欧洲某个城市人口突然到了南京城那个级别,会直接爆发战争,让战争做人口重置。
         既然中国古代的管理已经那么精致了,为何古人不设置镇长和村长?
         答案只有一个:生产力的局限。
         没错,是生产力的局限。
         生产力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交通上面。
         此话怎讲?
         明朝有1427个县,每个县配置8个镇长,就需要11416个镇长,每个镇配置8个村长,村长人数要达到91328个。
         这只是村镇的基层官员,这个数目,基本上和目前大明朝所有行政官员人数要持平了。
         如果真的这样配置,相当于官员人数直接翻倍。
         这还不算村镇里日后其他的编制,例如所长一类的。
         最重要的还不是人数问题,而交通的局限,导致县里和各镇各村的沟通会非常慢。
         设了等同于没有设。
         所以,无论是唐还是宋,还是明,都是没有镇长,也没有村长的。
         因为开国皇帝在设立制度的时候,都是算过账的,设了之后等于没设,还要发工资,这不是自己找罪受吗?
         那为什么穿越者跑来要设置呢?
         难道他数学不合格?
         数学勉强还是合格的。
         这不是在铺设水泥路了么?
         这不是在整蒸汽机了么?
         这不是在大量扩充马场了么?
         这不是刚在顺天府试点么?
         什么叫权力架构的闭环?
         就是最高领导到最基层领导,能否掌控住最基层的民众,这才是闭环,大明朝以前的那叫大片的权力真空地带。
         权力真空地带想要调动生产力,动员人民入伍保家卫国?
         这显然不可能。
         南京案就是最好的教训。
         设立镇长和村长,改善交通,就是皇权下乡最基础的条件。
         虽说官员会变得臃肿,但那也是没办法的啊,中国太大了,人太多了,想要精细化管理如此庞大的国家,还不想要太多人,怎么什么好事都要占呢?
         崇祯他一路上看到田地里不少农民都在劳作,有的在收红薯,有的在收蔬菜,还有一些人在收水果。
         顺天府在好几次税务整顿中,是对地主进行过大规模的整顿的,地主在顺天府的影响力已经持续走弱。
         眼下田里那些农民可都是自由农,正儿八经的有自己田的,掌握了生产资料的。
         周延儒说道:“公子,这辛店村的第一人村长叫徐正清,是刚从国立北京大学卒业的学生,五天前到的这里。”
         “他是农业学院的学生。”
         “他人在何处?”
         “此时应该在村里头。”
         “走,去瞅瞅。”
         众人刚进村,隔得老远,就看到一群人围在那里。
         “你就是徐正清啊!我还以为是谁!就你还村长?你也配!”说话的是一个约莫十八岁的少年,穿着一身长衣,一看就是个读书人。
         他不仅仅是读书人,他还是国子监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