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大明割韭菜 > 第72章打了鸡血的东林党
         三法司的审问很快就结束了。
         鱼和蟾蜍的内心独白大概是:你们这帮龟孙砸,太他娘的不是人了,居然在研究是红烧还是清蒸!
         第二天,就有一位刚正不阿的大臣出来给皇帝上了一份奏疏。
         什么奏疏呢?
         经过三法司连夜审问,得出了一个惊天的结果:福王要造反!
         一场局就这样开始了。
         什么局?
         借刀杀人的局。
         谁借刀杀人?
         崇祯借温体仁,温体仁借东林党。
         东林党非常强悍,活力十足,精力十足,一个个时刻准备战斗。
         尤其是提及到福王的事情。
         为什么这件事上东林党会有这么大反应呢?
         难道福王是个美女,东林党君子们爱上了福王?
         当然不是!
         这一切都和当年的国本之争有关系。
         那还是万历年间的事。
         万历非常宠爱郑贵妃,郑贵妃生了福王,万历爱屋及乌也很宠爱福王,但福王不是嫡长子,万历却想立福王为太子。
         这事当然就遭到了大臣们的群体反对,其中尤其以东林人士最为激烈,恨不得冲上来把福王爆锤一顿。
         为此也和郑贵妃、福王接下了深仇大恨。
         后来万历实在不想和这些大臣胡搅蛮缠了,于是才立了他不怎么宠爱的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也就是天启和崇祯这哥俩的老爹。
         最后皇帝妥协了,里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为福王,可这帮清流还不肯就此罢休啊。
         为啥?
         因为按照明朝的规矩,封了王爵,要立刻前往封地就藩。
         可是朱常洵一直留在北京,迟迟不肯走。
         于是大臣们就炸毛了,继续战斗。
         直到万历四十二年,这事才落幕,福王老老实实去洛阳。
         可去了洛阳,万历和郑贵妃依然经常与福王书信,又给福王赐予了几万顷良田(几百万亩),还给福王赐了许多钱。
         赏赐给福王的田本来是在河南,已经几万顷了,万历觉得还不够,又把山东和湖广一带的部分田也给了福王。
         明朝的湖广是什么地方?
         后世的湖北和湖南。
         当时有一句谚语:湖广熟天下足!
         还没完,又把四川的盐引、茶税等等都给了福王。
         据说营建洛阳的福王府,就用了800万两(约52亿元),民间传说比紫禁城还奢华。
         河南相当一部分老百姓都沦为了福王的农奴。
         朝廷每年还要给亲王发俸禄,亲王是每人一万石,还要赐丝绸布匹。
         给了福王这么多,一群喜欢抬杠的大臣,就更不乐意了。
         几乎在大半个万历朝,大臣们都因为国本之争,与皇帝、郑贵妃和福王闹得相当不愉快。
         而现在呢?
         某一些证据正指向福王有造反的嫌疑,东林党抓住了这个证据,自然一个个兴奋得像打了鸡血一样。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自然也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谶言这东西在古代本身就是极其敏感的东西。
         人家陈胜最多也就在鱼肚子里找出了张纸条,可福王倒好,鱼肚子有纸条,蟾蜍开口说,连地里挖出来的石碑都写着福王您为了天下苍生还是早点当皇帝吧,求求您咧!
         这看起来似乎荒诞的事,却非常有杀伤力。
         第一封弹劾福王造反的奏疏摆在崇祯桌案上来的时候,崇祯看完微微一怔,立刻知道了这是温体仁去洛阳“辛苦劳动”的成果。
         崇祯开始兴奋起来。
         于是接下来,他把奏疏压下来,留中待发。
         也就是不给回复。
         大家都知道,追女人,你既要表现出狂热,还要时常冷淡一下对方,这叫欲擒故纵。
         崇祯故意压下来,可这一压,那群东林党的战斗力瞬间全开了。
         第二天,一封封弹劾的奏疏,疾风骤雨一般涌来。
         有骂福王在封地作奸犯科的,有骂福王在封地草菅人命的,还有人骂福王在当地收刮民脂民膏的。
         当然,更多的人骂福王在洛阳私下打造兵器,收买人心,准备造反。
         这种言论乍一看,说得仿佛真的很有道理,如果崇祯不知道这是温体仁去掀起的一场风浪,仅仅只是看大臣们写的这些奏疏,还真以为福王要桌子一掀,本王反啦!
         崇祯依然故意压着,这下就把大臣们都着急了。
         陛下,难道您不知靖难之役吗?
         当然,没人敢在靖难之役这件事上乱嚼舌头,毕竟崇祯是朱棣一脉,朱棣后面那是天命正统。
         好,远的靖难之役不说,宁王造反可以说吧?
         见皇帝没反应,于是一帮大臣又把宁王造反拿出来说事。
         还好崇祯这一段时间都没有上早朝,要不然皇极殿上估计到处都是大臣们的口水。
         五天过去了,急得团团转的大臣们屡次要去乾清宫陛见,都被拦下来了。
         于是大家一致认为,皇帝还是太心慈手软啊,估计是怜惜福王是自己的叔叔,开不了这个口。
         没关系,陛下,臣等都是会帮您的,不需要您开口!
         又过了两天,朝堂上下因为这件事已经是鸡飞狗跳了。
         终于,乾清宫里传出来了皇帝的声音。
         结果呢?
         差点没把东林党气得原地爆炸。
         崇祯说了啥?
         朕是相信福王的,他是朕的叔叔,怎么可能造反呢。
         这话是说给大臣们听的吗?
         当然不是!
         这话是说给全国各地所有亲王听的,意思就是大家遇到事情不要急不要慌,先洗干净脖子听朕把话说完,朕不在针对福王,朕是说全国的叔叔们,你们都是辣鸡,哦不,都是好样的,朕是不相信有人会造反的。
         可杠精们,你越是跟他反着来,他越要跟你杠到底。
         这下把东林人士逼得放大招了!
         什么大招?
         一群人跑到皇宫门口去跪下了,请求天子严查福王!
         崇祯一听说不少大臣都来皇宫门口跪着了,表面神色凝重,还怒骂了几句这些大臣太不像话了,但其实心里高兴得差点就蹦起来了。
         两天后,崇祯“被迫无奈”启动了对福王的立案调查。
         三天后,厂卫、礼部、户部和刑部的人从北京出发去洛阳。
         为什么出动如此之大?
         厂卫自然不必多说。
         礼部是管理宗室的,必须在场。
         户部的人呢?
         去干什么的?
         去旁边呐喊助威吗?
         当然不是!
         是去统计良田的,从田产入手搞福王的事。
         那刑部的人呢?
         从民事案件入手。
         各个部院,可谓是全副武装啊!
         而崇祯还在紫禁城里、大臣们面前无奈叹气,一副“福王,朕也是被迫无奈”的表情,但这幅表情也终于让东林人士们都满意地笑了。
         陛下,这样才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