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大明割韭菜 > 第151章崇祯新政
         兵部案就这样结束了吗?
         并没有。
         至少要将它的影响力扩大化。
         这是皇帝对贪污军饷的一次雷霆手段。
         大明朝的军政烂成一坨屎,普通边军一个月差不多0.8两银子,可真正到手的,0.2两?
         甚至有许多根本拿不到钱。
         拿不到钱,时间拖久了自然就哗变,军心不稳,更不要说打仗了。
         为什么明末的关宁军还有些战斗力?
         在袁崇焕任职督师的时代,袁崇焕对发军饷一事是非常严苛的。
         他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军饷问题,为此还削减了辽东总开支,砍了不少中间商。
         所以这个时代的关宁军虽然桀骜不驯,各个将领不和,却还没有真正的军阀化。
         要不然历史上的己巳之变,袁崇焕被逮捕下狱,祖大寿逃跑,袁崇焕还写一封信将祖大寿叫回来?
         祖大寿能回来,说明关宁军尚未彻底军阀化。
         有人说祖大寿不听皇帝的了,只听袁崇焕的了,这不是彻底军阀化?
         这当然不是!
         袁崇焕是文官,文官在地方上的任职是有期限的,而且他是京官,是属于皇帝的人,他的命就掌握在皇帝手中。
         因为这个时代,关宁军的军饷还是皇帝给的。
         给钱的就是大爷。
         而祖大寿之所以跑,是被吓得不轻,那种情况,打了胜仗,反倒被抓,换做谁,都会跑。
         到了吴三桂时代,关宁军才彻底沦为军阀。
         所以,军饷的问题,其实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既然出现了一个兵部案,当然要好好宣传宣传。
         郭巩的脑袋第一个到的就是辽东,在辽东示众。
         且皇帝还专门派人将郭巩所有的罪名公布出来。
         辽东诸将自然是对皇帝陛下圣明一番赞美,至少表面上的赞美是有的。
         可能将领们一个个都是老油条了,但普通士兵听到这些消息的反应,可就不同了哦。
         下层的普通士兵从来乐意看到上面的大佬被砍,而当他们听说大佬是因为贪污军饷被砍的时候,就更加拍手叫好了。
         其实张晨一直觉得,收买军心,从来不是仅仅和军队的将领把关系处理好就完了。
         真正的收买军心,是照顾基层士兵的利益,因为真正上战场杀敌的是他们。
         皇帝做了对他们有好处的事,是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不然有一半都白做了。
         这不,辽东的普通士兵听说后就私下都在称赞当今天子圣明。
         这就是人心。
         当然这还只是开始。
         眼下已经是崇祯四年的正月了。
         军政的事不可能杀一个兵部侍郎就能万事无忧,军政关乎边防稳定以张晨现在手中的底牌还不可能大规模推行军改。
         先不急,九边维稳即可。
         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是先整顿内部攘外必先安内。
         而内部不仅仅要整顿,还要发展。
         应该说发展为主整顿是为了配合发展。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北京城到处张灯结彩。
         按理说,如此重大的节日,应该是放假的。
         不过这一次所有官员都没有放假。
         大朝会整个京师大大小小的官员全部到了。
         中高级官员在皇极殿大殿,品级低的也老老实实、整整齐齐在殿外听宣。
         礼部不少官员笔墨都已经准备好,这是要做会议纪要。
         新年新气象,新年庙堂之上有新声。
         用张晨的话来说,大明总得变一变了。
         “吾皇万岁万万岁!”
         群臣高呼声音绕梁,回响不绝。
         “众爱卿平身。”
         “谢陛下。”
         张晨稳坐龙椅上俯视群臣。
         今日,谁都不必说话朕来说。
         “内阁中书科。”
         中书科官员李才出列:“臣在。”
         “你也在一边记录。”
         “是。”
         崇祯扫视一眼,道:“诸位心中一定都在怪朕元宵佳节拉着诸位来上朝连一个安稳觉也睡不好。”
         “臣等不敢陛下勤勉朝政乃苍生之幸,百姓之福,四海无不共尊陛下千古圣君也。”
         “行了行了,朕今日不是来听你们拍马屁的。”
         崇祯站起来,走下来,走到百官面前。
         百官低下头,不敢直视天子。
         “朕今日不需要你们说话,你们听着就好。”
         “朕今日要宣布崇祯新政,你们听好了。”
         “第一、咱们来提一个明确的目标,朕来定一下,前十年,朝廷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朕要每一个老百姓都能有饭吃。”
         可能吗?
         十年?
         当然不可能!
         但这事目标,目标是目标,目标定出来就是让大家往这方面去努力的。
         这是一个大目标。
         大目标提出来后,各个省要做具体的计划,自己提出省的目标,做计划拆解。
         这就是下面人的工作了。
         皇帝是要提出最高战略方向的。
         显然,皇帝现在把格调定了。
         第一个十年计划,解决粮食吃饭问题。
         “第二、擢升宋应星为农政院督部,辖制全国农政,地方凡是与农政有关官员,从地方官府剥离出来,全部归属农政院!”
         皇帝此话一出,所有人心头皆是一颤。
         这第二条,见牵扯到具体行政框架的问题了。
         为什么要这么分?
         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古代的官僚架构不够垂直。
         为什么这么说?
         例如地方的知府这个角色,既有地方的民法权,也有行政权,还可以调动少部分的兵。
         民法权就是如果出了官司,知府或者知县亲自审案。
         行政权就不必多解释了,这是知府该有的权力。
         至于调动少部分兵,这属于兵权的范围。
         最严重的是,税收权也在知府手中。
         这是多项权力混合在一人手中,这样不出现大规模的腐败才怪!
         而小到一个地方的农业,例如水渠的兴建,也是知府来管,这里面就有巨大的油水。
         要降低地方的腐败,就要给地方分权,且相互归属中央朝廷垂直管辖。
         而地方农政便该如此。
         由朝廷垂直管辖,地方农政官员除了向知府汇报,还需要向朝廷汇报,而不是什么事情都汇聚到知府那里,统一由知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