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大明割韭菜 > 第185章大凌河之战
         七月十三日,崇祯抵达山海关的消息传到了皇太极的耳朵里。
         皇太极听到后,倒是有些意外,他没有想到明朝那个小皇帝居然还敢跑到山海关来。
         他以前对崇祯的印象并不算太好。
         在他心中,明朝皇帝年少急躁,遇事容易慌乱,而且性格反复无常。
         朝堂之上自然更是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皇帝敢来山海关,说明这个皇帝胆子还是有的,而且也愿意忍受边境脏乱差的环境。
         这种时候,别说皇帝,连许多官员听闻自己要被调去边疆,也是哭得死去活来的。
         能来边境,至少绝对是可以收买人心的。
         这一点,皇太极非常清楚,因为收买人心,一直都是皇太极的长处。
         不过他也并不将崇祯放在眼中。
         因为他有新战术对付明军。
         整个七月中旬,沈阳的粮食运输就没有停过。
         蒙古各部也都在做准备。
         此时一共调集五万精锐,分别由八旗和蒙古军组成。
         由皇太极亲自挂帅,兵分两路。
         在七月二十一日这一天,皇太极召开了全军的高层议事,主要是强调军纪。
         这是皇太极打仗的一贯风格,在他看来,军纪在打仗的时候,是大于天的事,没有军纪,仗就不必打了。
         随后,两路的统帅也分出来了。
         右路的统帅为贝勒德格类,代善和阿敏随从征讨。
         线路是越过大凌河,从义州往南下,抵达大凌河与锦州之间。
         这是为了切断锦州与大凌河城之间的联系。
         左路则有由皇太极亲自统帅,走广宁,南下正面直扑大凌河城。
         历史上也的确是这么打的。
         身在大凌河城的袁崇焕,这些天一直接到各种从前线传来的情报,都只在说一件事:皇太极要来了。
         此时此刻的辽西走廊是什么状态?
         宁远有1万守军,而锦州屯有8万守军,其中有3万是京卫军。
         这是皇帝提前增兵的结果。
         正在修筑的大凌河城,也有屯兵3万。
         可以说,袁崇焕将自己手里大部分精锐都派到了大凌河城,因为大凌河城一定不能丢。
         崇祯和他的想法一样,绝不能让历史重演。
         这些天,袁崇焕天天亲自盯着工事,并且到处检查阅兵。
         这些都是他的长处,他是搞后勤出身的,由于性格比较冲,又很符合祖大寿的口味,祖氏是非常信任他的。
         在袁崇焕的亲自监工下,大凌河城现在基本上已经建得差不多,城中囤积的粮食有5万石。
         城中除了3万正规局,还有十万军民。
         一共十三万人,吃600万斤粮食,一人平均可以拿到46斤,够吃近一个月了。
         锦州还屯有10万石,广宁也还有5万石。
         和历史上不同,这一次准备了充足的粮食。
         但是有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关宁军和京卫军的矛盾,在这一段时间,逐渐尖锐起来。
         关宁军认为京卫军一个个都是花架子,装备好,但打不了仗。
         京卫军则认为关宁军军纪差!
         因为卢象升这个人,打仗也有一个特点,对军纪有着一种执着的追求。
         这一点是他从岳武穆那里学来的。
         军纪是军队战斗力最基础的保障。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是岳飞的治军理念。
         这一点,在历史上,被卢象升也贯彻得非常好。
         这也是崇祯为何让他来支援辽东的原因。
         因为最苦、最累、最危险的仗,只有卢老爷敢抗下来!
         京卫军和关宁军的矛盾在战前极具恶化,不过双方暂时还停留在言语挖苦的地步。
         直到前线的战云压来,整个锦州的气氛也变得十分紧张。
         七月二十二日,皇太极渡过辽河,向广宁挺进。
         七月二十四日,皇太极抵达广宁,在广宁做了简单的补给后,就直接南下,兵锋直指大凌河城。
         与此同时,七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德格类的2万大军也已经抵达锦州和大凌河之间。
         这个距离离皇太极非常近。
         一是围城打援,即锦州如果有明军前来支援,德格类就拦截。
         二是随时东进与皇太极挥师,5万大军会合能集中力量。
         这是一个非常妙的战术。
         正是这个战术,让历史上的明军吃尽了苦头。
         那么问题来了,皇太极知不知道锦州城内有8万明军?
         他当然知道!
         像皇太极这种人在出征之前,肯定对对方进行过详细探查。
         他也知道大凌河城内有3万明军。
         那么,他为什么还只放2万人拦截锦州的明军呢?
         很简单,因为在皇太极眼中,明朝边军是辣鸡,除了关宁军他还忌惮几分。
         这十几年来,建奴将明军摁在地上三百六十度转圈圈一样摩擦,想怎么摩擦就怎么摩擦,你说他有没有信心?
         而锦州城内,关宁军其实只有2万,另外3万是京卫军,还有3万是蓟镇、宣府调来的边军。
         京卫军?
         皇太极就更不放在眼里了,在关内大大农民军倒是可以,敢来这里来,这不是找死么?
         至于蓟镇和宣府的边军,他们挥得动刀子么?
         “报!建奴已经抵达四十里之外!”
         “报!建奴已经抵达二十里之外!”
         “报!建奴已经抵达十里之外!”
         一封封战报送来,送到大凌河城的督师府里。
         祖大寿坐立不安,数次站起来道:“督师,末将愿意领兵一万,去打头阵。”
         “不急,让建奴来,我们守。”
         “督师,我军人数占优势!”
         “兵不在多!”
         袁崇焕表现得很淡定,他对何可纲道:“清点军需,务必保证城内秩序良好,若有聒噪作乱者,一律斩立决!”
         “是!”
         袁崇焕又道:“吴襄和宋伟在锦州守住,切勿贸然出城!”
         “督师放心,卑职已经让人传令给他们。”
         祖大寿还是担心:“督师,咱们的粮食只能维持一个月,若建奴围城如何是好?”
         “不急,快去检查城楼上的红夷大炮!”
         “督师!”
         “快去!”
         “是!”
         此时,在锦州城的卢象升,正在看皇帝给他的另一份密信。
         密信的内容很简单:这一仗打的是军粮。
         “卢帅,建奴已经兵临大凌河城,另外有2万建奴大军在四十里外,阻断了我军支援大凌河城。”
         看完皇帝的密信后,卢象升心中有数了:“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