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一蒂双花竞生初夏 > 第六十三章:祁祖立志投身官场,更向琉璃立誓,高中后娶她为妻(2)
         科举放榜后为学子们举行的庆祝的宴会,在唐代、五代、宋初称为闻喜宴,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开始改为在琼林苑举办,因此这场宴会又被称为是“琼林宴”。
         ……
         ……
         ……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
         进士科之外,其他科目总称诸科。
         ……
         ……
         ……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宋朝大幅增加了科举录取名额,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仅进士一科取人近万名,平均每年达四百五十余人。
         唐朝总共取进士总数才六千多人。
         宋仁宗对进士名额做了限制,规定每科不超过四百人。
         按三年一科算,平均每年仍达一百三十多人。
         宋朝平均每年取进士数是唐朝每年取进士数的十几倍。
         唐代科举考试有两级(即地方州县的发解试和中央尚书省礼部的省试),宋初承袭其制。
         ……
         ……
         ……
         开宝六年(973年)以后,宋朝将天子亲临殿试变成为定制,州县发解试第一名自唐以来即称“解元”,
         中央省试第一名宋代改称“省元”,殿试第一名方才称“状元”。
         “连中三元”遂称为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愿望。
         殿试时皇帝一般并不亲自阅卷,事实上仍由各考官阅定等。
         考官所取定的名列前茅者,要送呈皇帝“御览”。
         皇帝控制科举的最后一关——“殿试”后,新进士们即成为“天子门生”。
         ……
         ……
         ……
         弥封、誊录,时北宋对科举制度进行的最重要的改革。
         弥封就是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记录封贴起来,又叫做“糊名”。
         糊名之法最早出现在唐代,唐初在吏部诠试授官时,所试判文,即用糊名考校之法。
         ……
         ……
         ……
         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年),知贡赵上交首次在进士考试中采用糊名弥封的办法取士。
         考生姓名弥封后,考官仍能认识其笔记。
         ……
         ……
         ……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设置誊录院,殿试卷子一律派专人抄录,然后试官审阅,此后省试、发解试也次第推行誊录制度。
         ……
         ……
         ……
         此外,北宋还进一步加强了科场纪律,实行严格的搜身法规,考察内兵卫罗列,巡行监视。
         北宋时举子入场挟带作弊之风颇盛,举子“重裘而进,便于怀挟”,“挟书为奸”者颇多。
         北宋力求堵塞各种权门舞弊之徒,自然要严肃考场纪律。
         这些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
         但是,到了北宋末年,此种方法也就流于形式了。
         北宋科举最初仍每年举行,但随着实行弥封、誊录,增加殿试等,使每一次考试的组织准备、人员安排等工作量大大增加,如果每年举行考试,从中央到地方都会疲于奔命。
         因此从宋太宗以后,科举实际上已没有每年举行。
         ……
         ……
         ……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正式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
         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宋代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
         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
         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
         ……
         ……
         ……
         熙宁八年(1075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
         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
         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北宋取消了吏部铨试。
         但是从宋太祖开始殿试举人,给士子们在省试上增加了一道难关。
         不少人省试通过了,殿试却遭黜落。
         ……
         ……
         ……
         于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正式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此后举人通过省试后,就算稳拿进士,殿试只排列名次。
         北宋大大扩充了科举名额,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仅进士一科取人近万名,平均每年达四百五十余人。
         ……
         ……
         ……
         宋仁宗时对进士名额作了限值,规定每科不超过四百人。
         按三年一科算,平均每年仍达一百三十多人。
         ……
         ……
         ……
         代科举是为有钱人家所包揽的,科举所需的经济开支,的确不是一般农家所能负担的。
         这还不包括十年寒窗不事生产的花费,小户人家岂敢问津如此科举?
         北宋科举名额的扩大几乎把全社会的读书人都吸引了进去,科场竞争激烈,士人头白身衰,出入科场,死而后已。
         ……
         ……
         ……
         而在唐代,科举还不是士人的唯一出路,还不足以吸引整个知识阶层。
         宋代科举杜绝引荐,纯以试卷定取舍,但考试内容的不合理却因此更加突出,诗赋、经义并不是选拔人才的科学尺度。
         ……
         ……
         ……
         唐代“通榜”办法允许考官有较大的自主权,只要考官正值,就能选出那些虽不长于文词却德才兼具的士人,唐代政绩卓著的卿相大臣比宋代多。
         ……
         ……
         ……
         而宋代科举一决于考卷,便使不长于文学的才能之士难于出头,而单有文采却不懂治国理民的人可能选在高第。
         第六十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