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袁太子 > 第三十章 退避三舍
         曹操匆匆率部撤回长垣大营,却发现除了激战时所留下的硝烟、尸首以及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血腥味以外,并无任何情况。
         黄忠率袁军本部士卒强攻曹营以吸引曹军主力,引起曹军士卒的恐慌而无法再全心全意与袁术大战,以图救援之策。
         当斥候报曹操正疾驰率部回援时,他亦是果断的下令撤退了。
         一战而过。
         袁、曹双方经此一战都有些损失惨重,随即各自安营对峙,以匡亭、济水为交界处。
         ……
         袁术、袁耀并排纵马回营,一路之上父子二人有着仿佛说不干、道不尽的话语。
         交谈间,袁术对于其子如今的表现可谓时满意至极。
         他没有意料到,袁耀执意率众入关西行,真的说服了西凉军出关东进,并在己方局势陷入危难之际而千钧一发之间抵临。
         击退了曹军,保全了主力。
         他此刻心下洋溢不住情绪,可谓振奋无比。
         自家这位儿子真的给他长脸了,有出息了……
         “耀儿,你究竟是如何说服西凉军出关的?”
         沉吟良久,袁术终究还是忍不住,不由笑着道。
         耳闻父亲相提此事,袁耀沉思一番,才徐徐将如何借助朝中重臣之力诱使凉州各诸侯起兵作乱,引起西凉军调集重兵平叛。
         然后他自己在逐个分化离间,在说服自立的西凉将领联合并遣骑士出关相助。
         说到最后,袁耀面色笑意越发浓厚,笑道:“西凉军派系众多,董卓一死,矛盾日益尖锐,且如今还掌控了无上权利,自然是谁也容不下谁。”
         一番解释,袁术面上喜色愈发浓郁。
         但随之而来,袁耀却不由郑重的拱手说着:“父亲,经此一战,您可曾发现了什么?”
         “什么?”
         “麾下将领素质与兵员的差距。”
         袁耀低声道:“若不是刘祥将军战局不利,兵败匡亭,父亲又岂会仓促进军,反而让曹操抢占先机于河对岸布置重兵呢?”
         “似刘祥,乐就,梁刚这等我军中的大将,却压根难以与曹军诸将相提并论。”
         话落此处,他顿了顿,不由再度更放低声音,说着:“而兵士的战力往往与将领素质有关,曹将夏侯惇身先士卒杀入敌阵时往往便能激发曹军士卒间的高昂士气,使之同仇敌忾。”
         “这在我军中却压根实现不了。”
         “这还是其次,最关键的莫过于是孩儿引西凉精骑从曹军军阵后趁机掩杀而过,可即便如此,我军依然却只能与之战至平局,让敌军轻易撤离战圈,安然离去。”
         “这已是极大的失败了,在继续对垒下去,不会有太大的结果,所以依孩儿之见,我军当果断撤离扬州,以淮南、淮北,汝南郡为根基横扫江南诸地,窥视中原。”
         “对内扩充甲士,改革军制,整顿将士,提升士卒间的整体战力以及凝聚力,对外则休养生息,待中原时局大变之际,再行发兵争夺。”
         “这与我军现如今争夺更为有利也!”
         一时间,袁耀一席迁徙扬州的话语郑重脱落。
         袁术闻讯,却陷入了沉寂之间。
         没有了往日厉声驳斥……
         经此一战,纵然未有袁耀提及,他也能看出己方的问题所在……
         回想一下,若没有袁耀的忽然来援,己方今日定会遭逢一场惨不忍睹的大败。
         对于今日之败,也有袁耀放纵的成份在内。
         他其实早已接收到匡亭刘祥战不利的消息,但却是按捺住心思,没有遣军支援,而是等待他发出求援文书以后,待袁术亲率主力大战曹军不利才赶赴救急。
         所做这一切只是让袁术明白,现今之间,己方麾下的军卒战力难以与曹军所抗衡,且兖州士人都一致拥立了曹操、袁绍,而不是他们。
         那么在继续争夺下去,也并未有其余好处。
         但放弃相争富饶的中原诸郡,转而远走偏远地区扬州发展,他却是迟迟下不定决心……
         毕竟,能有望取中原者,是极难再去关注其余地界的。
         袁术不似袁耀有先知先觉,知晓扬州的种种优势所在,具有局限性。
         袁耀仿佛看到了袁术心底的犹豫,他也知晓己方实力是远超曹操的,甚至声势上……袁军可谓是得了许多助力。
         连匈奴、黑山贼都发兵响应,此等局势下难道全据中原不是挺简单的?
         但原史上为何袁军会溃败?
         无关其余因素,本质原因就一条,匡亭刘祥战不利,袁术亲率主力援助,但却无法战胜曹军,反而被全方位的暴打。
         正是将领、士卒战力的问题,才促使着袁耀坚决迁徙扬州稳固发展。
         因为,他知晓随着曹操势力已经发展起来,接下来便会是他的强势拓展期,若己方军士战力尚且无法大幅度提升的话,那只能走原史老路了。
         可改革军制,对军中大换血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充足的时间……
         若不能以稳固的后方为根基,如何实施这一切?
         另一方面。
         袁耀时常想换掉刘祥之流,但却碍于他们追随袁术时日尚久,资历雄厚,难以更换。
         所以,让他们经历一场大败,于军间丧失威望那对于后续的改革将再好不过了。
         如此次刘祥匡亭局面不利,差点导致全军溃败之事,便足以令袁耀对他宣布“死刑”。
         “父亲,不必犹豫了,汝南乃我袁氏祖籍,淮南亦是自古产精兵强将之地,而江南诸郡又并无太过强悍的势力能够威胁我军,以其为基甚好不过了。”
         袁耀继续拱手劝说着。
         此话他的确也不是乱说的,江淮地区在三国时期的确是人才辈出,强将频出。
         似东吴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无不是出自江北。
         江表十二虎臣更是绝大多数出自于淮泗之地。
         这也是袁耀为何要远走扬州的原因之一。
         至少己方能够补充到强有力的将领,换上新血。
         瞧着其父还是无法下定决心,袁耀沉思了片刻,不由道:“父亲可曾知晓退避三舍的来历?”
         一语而落!
         袁术瞬息间恍然大悟,遂察了察袁耀一脸自信的神情,不由道:
         “耀儿说的极是,接下来便准备迁徙扬州之事吧?”
         注:退避三舍,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晋与楚国相争,晋国主动退三舍(大概九十里)避让楚军锋芒,然后取得城濮之战,大破楚军的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