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时空过客4251 > 第四百二十四章 守势与积累
         “现在你们最关键的工作,就是抓紧时间在晋察冀边界扎下根来,然后伺机建立平西、平北和冀东三处根据地,当地的斗争形势相当负责,这部分的工作一定要稳扎稳打。
         昨天中央刚刚传来指示,李主席建议我们,要采取“巩固地向前发展”的方针,以及“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
         具体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那就是小部分梯次进入的战略战术,逐渐增兵,在敌人点线间进行小规模游击活动;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隐蔽到公开;在获得阵地的基础上,站稳一步,前进一步……”
         四月底,回到51位面的程刚,第一次来到了红五军团的驻扎地灵丘县,随即便参与了晋察冀根据地的成立大会,同时发表了一轮演讲。
         因为土共与阎西山达成的协议,五军团进驻这里时并未受到太多的阻拦,只是这一县之地看着地盘不大,但真想掌握起来却并非易事。
         虽说这时的红军并不需要像历史上的八路军一样,时刻面临着日本人的围剿,但是本地旧社会根深蒂固的枷锁,同样也是极为棘手的问题,在没有外地入侵的情况下,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的统一战线,都有着诸多的限制。
         所以程刚跟红五军团的同志所说的这些话,暂时还只能视为远景规划,换句话讲,现在的晋察冀还得老老实实地埋头苦干再说。
         两天后,丢下了一大堆紧缺物资的程刚并没有多作停留,而是立即驾驶飞机回到了大后方,需要他埋头苦干的事情可是同样不少。
         过去的三月到四月,在红军与晋绥军你来我往的同时,华北一带的局势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三月四日,热河省省会承德失守,省主席汤玉鳞弃城而逃,随即不到10天的功夫,整个热河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
         当时,红军已经收到了阎西山拒绝过境的回复,为了避免在政治上陷入被动,中央指示红五军团快打快进,尽量不要发起太过惨烈的战斗。
         而穆虎三巧妙地执行了这一命令,在战斗中使用穿插分割的手段,辅以重火力威慑,以最快的速度摧毁了晋军的意志,从而创造了红军战史上少见的大规模俘虏记录。
         同时在宣传上,土共也及时使用广播电台等手段对外发声,主动化解了金陵政府对于红军掀起内战的指责。
         而在另一边,热河失守两天后,张汉卿就因东北全境沦陷,主动通电全国引咎辞职,随即将手中的东北军部队全部撤回到长城以内。
         这样的举动无疑更加助长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同时也激起了国内的新一轮的抗战热潮,只是在华北掌握了不少武力的金陵政府,却对此始终保持静默。
         打了败仗的张汉卿在民间的名声当然更臭了,但摆出一副心灰意冷姿态的他,却并没有受到金陵方面更进一步的处罚或指责,反而被常凯申冠以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职位,当然碍于舆论此番任命暂未公布。
         这其实就是前面张汉卿与常凯申已经达成的约定,如今不过正式确定了而已。
         甚至后者还以为东北军的演技着实不错,自己这结拜弟兄也相当听话,让配合就配合,一点没不给自己留点余地。
         顺道一提,为了不落人口实,常凯申此前特地将重新整备好的第2师和第25师,从南方剿匪前线调了回来,此举还让不少果军将士欣喜不已。
         这些年果军几乎天天都在忙于打内战,不少人对于同胞间彼此残杀都有一种厌倦心理,尤其是现在红军战斗力并不落下风,就使得所谓的剿匪愈发成了件苦差事。
         眼见着总算有机会可以为国家效命疆场,尽军人的守土之责,那些将士的的心情可是相当振奋。
         但他们肯定没法预料到,东北军居然会败得如此迅速,没等这支部队就位,热河就已经失守。
         于是好不容易来到北方前线的将士们,还是只能憋屈地作壁上观,若不是西边的晋军同样败得太快,他们还很可能被调过去再次和红军较量几轮。
         至于此战之后的张汉卿自己是怎么想的,这就不重要了,彻底撤回关内的东北军士气大挫,不得不暂时留在北平重新休整,而长城一线的防御则被丢给了宋哲原和从绥远自发赶来的傅作毅。
         只不过,随着赤匪攻破晋军防线的消息传到了北平,无疑给正打算转移陕甘的张汉卿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3月底,张汉卿在下野后第一次离开北平,为了平息民愤,他不得不选择出国前往欧洲访问,而东北军的指挥大权则暂时交由张作象处置。
         随即的四月,一方面是长城一线夏日双方战事正隆,另一方面则是大批东北军灰头土脸地离开前线。
         乱局之下,倒使得土共与阎西山之间的协议并不怎么显眼了,至于刚刚挂牌的晋察冀根据地,几乎可以说无人知晓。
         这恰恰正迎合了土共方面的需要,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红军就在北方开辟了偌大的地盘,看起来确实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但只有实地了解之后才知道,风光的背后是难以掩饰的窘迫。
         眼下北方的农业产出本来就不如南方,再加上陕甘等地又刚刚经历了一波旱情,而且开辟的根据地往往地处偏远,所以迅速扩张的结果就是财政上的入不敷出。
         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坚持建设后方工农业,又要支援前线战斗,并为新根据地的组建积蓄物资,土共不可避免地过了一段苦日子。
         而随着东征战役正是进入尾声,即便是作为万能百宝箱的程刚也不得不发出了预警,红军随即进入了暂时的战略收缩阶段,不再继续扩张根据地。
         当然,有些事情哪怕咬紧牙关也是一定要坚持的,军事上胜利还并不是近期来土共最大的收获,工业上的成功更能提振大伙的士气,这次程刚就是因为一个好消息,才会迫不及待地赶回了后方。
         从槿甘山时期以来,程刚就在不遗余力地给红军提供航空设备,并且极力支持本地的技术力量着手研究和仿制飞机。
         只是限于工人们的技术水平,最开始还只限于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后来主力部队转移到赣南,才开始正式发展航空加工业。
         最开始只是组装、修理、生产一些木质或金属与木质混合结构的机翼等部件,至于飞机的机身、连接部件、水平和垂直尾翼的骨架等主要结构件,因为都需要使用钢管、铝合金等金属焊接完成,难度极大,一切只能一步一步慢慢来。
         尤其是铝合金材料,这玩意需要在有保护气体的环境下焊接,以防止铝制材料氧化,在30年代可是属于技术要求极高的工艺,别说苏区了,就是国内都几乎没人能够掌握。
         由此可见最初创业时的艰难,文盲和半文盲出身的工人,对飞机制造既无理论基础,又缺乏实践经验,至于能够对飞机原理及构造有一定认识的技工,就更是天方夜谭,想找都没地方能找到,全部依赖于自己培养。
         于是许多技术方面的工作,往往就只能由“专家”程刚来主持,每隔一段时间,程刚就会开班教学,由他亲自操作示范,做出各种漂亮的作品,以激励大家钻研技术。
         就是这样以“传帮带”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训练,打下了一点一滴的基础。
         如此经过长达五年多的积累,如今红军航空厂的工人们,才能够比较从容的应对多种不同类型飞机的组装工作,并初步掌握了这世界上最先进的全金属飞机的装配技术。
         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的这天,由567种2684个零部件组成,自产率达到百分之八十的五缸星型发动机,终于在略阳总装完毕,并通过了长达200个小时的试车检验,同时也象征着土共的工业实力,再次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