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大唐开超市林深 > 第374章 招人与收人
         林深很清楚自己在说什么,也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但是李世民的这种反应,再一次的让他打消了自己,进一步加快改革的念头。
         这并不是他于心不忍,不愿意看到这位“千古一帝”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
         只是他很清楚......
         他面对的皇帝,叫做李世民,在整个历史上,能够与之相媲美的,不过一掌之数。
         如果他操之过急,他不知道会面临什么样的反扑。
         鱼死网破?
         两败俱伤?
         这不是林深愿意看到的局面。
         他谋求的是和平、是更好,而不是向死而生。
         “再者说了,创办学术性的邸报,并不是说就要把那些学者、文人全部招收入自己的报社里。”
         李世民一愣,面色缓和了几分。
         林深继续说下去:“这种学术性的邸报,只需要几位审核人员,一处印刷的场所,它是一种专业性的东西,就注定了它的规模并不会太大。”
         李世民眉头舒缓起来,不过他心头还有些疑惑,轻声问道:“为什么不招收那些学者、文人?”
         虽然说林深的这番话,让他紧绷的心松下来不少。
         可他奇怪,如果没有学者、文人,这种专业性的邸报,应当如何置办的起来?
         林深笑了笑,摆了摆手:“不要把邸报当做一种东西,它只是一个平台。”
         平台?
         李世民嘴里念着这两个字眼,若有所思起来。
         “对,这只是一个发声的机会。”
         林深抬手,敲了敲窗户,有些生硬的撇开这个略让整个屋子的人,都有些敏感的话题:“实际上,我们就需要计划好,如何让他们不能发声。”
         “你像是,需要刊登朝堂议论,刊登国家大事的邸报,定为甲类。”
         “像是我提出来的这种学术性的邸报,定为乙类。”
         “一些刊登话本小说、诗词的邸报,定位丙类。”
         “一些刊登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八卦新闻,比如说花魁、名妓之类的邸报,定位丁类.....”
         李世民听得津津有味,脸上的沉重之色消失。
         就像是把刚才的话,给忘却掉了一般。
         林深顿了一下,咽了一口口水,这才继续说下去:“甲类的邸报只有朝廷才能够发行,乙类的邸报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
         “但像是丙类、乙类的邸报,都可以放给私人去创办。”
         李世民听后,点了点头:“不错的提议,等回长安之后,再在朝堂上,详细的商议一下这件事。”
         林深颔首。
         李世民又追问道:“那么除了,限制他们发声之外,还应该怎么做?”
         林深犹豫了一下,深深看了李世民一眼。
         “你知道,什么最让一个人膨胀吗?”他还是提出来这么一个问题。
         李世民愣了一下。
         这是在暗示自己?
         最能让一个人膨胀起来的东西,除了权力之外,还能是什么?
         欧阳询刚刚缓和的脸色,又唰得一下苍白了起来。
         这都叫什么事!
         怎么又提起这个了。
         不等李世民回答。
         林深笑了一声,是那种很淡然的笑声:“我猜你想说权力?但这并不是......最容易让人膨胀的东西,是对有需求的人而言,他是独一无二。”
         “你可以简单的把这种关系,理解成为垄断。”
         李世民瞳仁猛地一缩。
         这已经不是暗示,几乎是明示。
         他这个皇帝,可不就是这样的一种东西。
         林深只当自己的话里,没有这层深意,继续语气淡漠的说了下去:“就拿刚才说的邸报,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说,有一家丙类的邸报,占据了全部的市场份额,所有的话本小说、诗词只在这一张邸报上发行,百姓们打发时间缺不了它,你觉得它会怎么样?”
         李世民沉默下去,思考了一会,然后摇了摇头。
         他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并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林深笑了一声,这次的笑声里,就夹杂了一阵浓浓的轻蔑的语气:“那种局面的它,就形成了垄断。”
         “一方面,它会增加自己发售的价格,可能会从原来的三文钱,增加到五文钱、十文钱.....”
         奇货可居。
         莫名的,在李世民的脑子里,就蹦出来这样的一个成语。
         “一方面,它会减少自己的成本,用质量更差的纸张、墨汁,给小说家、诗人更少的薪酬......”
         “而且它将不会满足自己仅仅只是作为一个丙类的邸报,它会诉求更大的发展,开辟出乙类、乃至于甲类的邸报。”
         李世民轻飘飘来了一句:“那朕不给它这个机会就是了。”
         林深摇了摇头,笑着说道:“可到时候,陛下还觉得,动那么一家庞大到垄断的邸报,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吗?”
         李世民沉默下去。
         如果真能做到那么大,不能够轻易的爆发出冲突,这是很显而易见的一件事。
         哪怕大唐的百姓都支持自己......
         动了这么一家邸报,怕也会伤筋动骨。
         “所以该怎么做?”李世民沉默之后,缓缓开口问道。
         林深拍了拍手,笑着说道:“从一开始,就限制这种可能的发生就好了。”
         “我们鼓励市场的经济。”
         “同一个产业,最好能够扶持好几家,一同竞争、发展,并且做好计划。”
         计划?
         李世民眉头微微皱起,发出疑惑。
         林深点头:“是的,市场方面,需要他们自由竞争,但是大的方向,还是需要朝廷做好计划。”
         “这就是我说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融合。”
         “打个比方,我们计划好,市场上应该存在多少家乙类的邸报、多少家丙类的邸报、多少家丁类的邸报......”
         “他们的发行量,应该维持在多少?”
         “在宣传、质量方面,应当付出多少比例的成本?”
         “每家邸报,最多能占据多少市场份额,超出这个份额之后,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政策......”
         “这些都应该是可控的。”
         “比如说,市场上同时存在三家邸报,最好的局面,就是这三家邸报平分秋色,这个月甲邸报发行量高一些,下一个乙邸报发行量就反超了回来......”
         “但这种局面,毕竟是很理想化的一种局面。”
         “很容易就会形成一种一家独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