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唐:开局继承十万亩田 > 第1000章 右光禄大夫,纪国公段纶
         万老贵妃心里如同刀割一样。
         不仅仅是因为看到了李渊憔悴的模样,还因为,放在李渊前面,写着荆王李元景字样的牌位。
         世间三大悲事,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李渊一个人,都占全了...
         本以为,到了柳家之后,能安安稳稳的过下去。
         谁成想,天降横祸!
         一开始,谁都不想让李渊知道李元景的死讯。
         可到后来,实在是瞒不住了。
         咱们走吧...
         知道自己劝不好李渊,万老贵妃无奈的摇了摇头,将手中的食盒放下。
         巴陵公主俯身将食盒打开。
         其中一部分,是拿给荆王李元景的贡品,另外一部分,则是希望李渊能多少吃一些。
         长乐没动。
         她搀扶着万老贵妃,面上若有所思。
         三人走下大雁塔。
         玄奘已经在此等候。
         阿弥陀佛,太上皇经历生死,却未曾看破生死,旁人无可相助,老贵妃要多多保重身体才是...
         万老贵妃强忍着心中的悲哀。
         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双手合十,道:多谢大师。
         说罢,带着两位公主离去。
         玄奘看着她们的背影,幽幽一叹。
         皇家的事情,从来都没有分明过,这一劫若是渡不过去,怕是长安城中,再无宁日...
         正说着,天空以极快的速度,阴暗了下来。
         像这种雨,春天是很少见的。
         可一旦出现,定会下得格外激烈。
         而且,还会伴随着大风。
         叮叮
         大雁塔上的铜铃铛,被风吹响。
         道信和尚从大雁塔中走出来。
         太上皇吩咐,不再允许任何人登塔。
         玄奘点了点头,道:就依太上皇吧,柳公子回来之前,不要再让任何人打扰他了。
         ...
         今年的第一场大雨,连着三四天都没有放晴。
         耽误了春耕,倒不是多大问题。
         等雨停了,努把力,找补回来便是。
         不过,人心却是没办法弥补的。
         总是阴沉沉的天空,让每个人的心头都很压抑。
         仿佛,即将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三省官邸!
         房玄龄眯着眼睛,只觉得奏章上的字忽隐忽现的。
         他从抽屉里拿出,找柳家定制的眼镜,这才缓解了一些。
         这该死的鬼天气!
         同样和他一起,值守三省官邸的,还有脾气火爆的高士廉。
         老家伙最不喜欢潮湿天气。
         撸起袖子,胳膊上起了一片小疹子。
         去书院瞧一瞧不就行了?
         房玄龄看的头皮有些发麻,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恨不得把高士廉胳膊上那块肉,用刀子削下去。
         老夫前天就去了,结果两位神医说,让老夫多吃点青菜,不许再饮酒,药也没开,就把老夫赶出来了!
         房玄龄嗤嗤一笑,接着低头看奏折。
         自从陛下去西域,已经过去将近半年的时间了。
         这半年来,长安城算不得风平浪静。
         一些人,已经隐隐猜出了陛下急匆匆离去的端倪。
         如此大事,当然瞒不过三省的几位大佬。
         尤其是像房玄龄这种,住在离道兴坊本来就不远的地方。
         何况,戴胄早就把真相,透露出几分了...
         两人没再继续说下去,各自处理着自己的政务。
         到了差不多快吃午饭的时候,才抬起头来。
         没有外人,房玄龄伸了一个懒腰,腰板上咔咔的响了几下,疼得他龇牙咧嘴。
         房乔,你比老夫还小上四岁,身子骨这就不行吗?
         高士廉从桌子下,提出一个暖瓶,给自己的杯里倒热水。
         房玄龄苦笑一声,道:身在咱们这种职位,哪一个不是一身的毛病?就看陛下什么赐个恩典,准许早点致仕,也好颐养天年...
         严格来说,高士廉和房玄龄的岁数并不大。
         高士廉还不到六十,房玄龄也才五十出头的样子。
         不过,相比于大唐依旧不高的平均年龄,两人也差不多,到了退休的岁数。
         到了他们这个岁数,依旧坚守在朝廷一线的官员,并不多见。
         今日奇怪的很,为何送饭的还不来?
         高士廉纳闷的问道。
         贞观元年时,朝廷财政吃紧,便取消了四品以上朝官才有的饭补。
         没过多久,朝廷忽然富得流油,却没把饭补加回来。
         而是在望仙门外,专门给当值的官员们,弄了间小厨房。
         老哥儿俩把茶泡上后,送饭的小太监,才匆匆赶来。
         本来就没几天吃头了,担待点吧...
         听见高士廉的不住的抱怨送饭晚,房玄龄开口劝道。
         皇宫丹凤门外的道兴坊,也在逐步的改造。
         再有几天,不光是三省官邸,还有六部九寺五监的衙门,都要从皇宫外苑搬出去。
         还想吃皇室特供的小灶,就要看陛下够不够意思了。
         皇宫的饭菜,做得越来越好。
         隐隐有了能比上柳家的趋势。
         柳家不开酒楼,除了李恪之外,也没人研究吃食。
         家传的手艺,倒是让皇宫的尚膳监,学了九成九。
         吃了午饭,闭目养养精神。
         两人又开始埋首在一片案牍之中。
         不知不觉,终于到了下差的时辰。
         按照往日的习惯,下了差先不回府。
         老哥儿俩坐着马车,来到大理寺外,接上戴胄,找个一家小酒馆。
         都是随房玄龄来的。
         他家的母老虎太威风,宰相大人不回家,也很正常...
         戴胄的脸色一直不大好看。
         房玄龄他们俩也没问。
         最近,他的压力很大。
         陛下马上就要班师回朝了。
         直到现在,那件案子依旧没有丁点进展。
         为此,大理寺和刑部,几乎放下了其他一切事情,专心侦讯。
         唉...
         闷了一口酒,戴胄长叹一声。
         房玄龄和高士廉对视一眼。
         玄胤兄,万事不可急,陛下说了,不再给你规定时间,慢慢查便是...
         戴胄还没来得及开口说话。
         外边,忽然传来一阵喧闹。
         杀人啦!
         一声惊呼之下,三人同时站了起来!
         几步冲出去,发现就在这家小酒馆外,一个中年人,倒在血泊之中!
         身份应该不一般。
         周围有几个手足无措的侍卫。
         本官乃大理寺卿戴胄,都让开!
         戴胄急忙跑过去。
         房玄龄和高士廉看到了那中年人的模样,顿时脸色一白。
         那人,赫然是右光禄大夫,纪国公段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