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唐:开局继承十万亩田 > 第1501章 太上皇的摊子,铺得还真是大...
         戴胄的一声惊叫,吸引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程咬金等人什么都不会,本想找个理由,随便窝在墙角眯上一觉。
         听见声音之后,仗着人高马大,立刻挤到戴胄身旁。
         “什么什么?”
         戴胄鄙夷的看了他们一眼,道:“你们能看懂个屁?”
         说着,直接把程咬金推来,来到最精于算学的杜如晦身前。
         “杜相,你且看看!”
         杜如晦从怀中摸出眼镜,看了一眼,也忍不住惊叫了一声。
         房玄龄等人见状,纷纷从柜子里拿账本。
         酒坊的账目,总共分为两份。
         和柳家惯用的借贷记账法不同,酒坊的账本用得还是老法子。
         这是一种最初始的复式记账法,名叫龙门账。
         几年之前,朝廷也是用这种方法的,房玄龄等人看起来,并不觉得费劲。
         总共分为四个大类,分别是进、缴、存、该。
         下面有分为若干个小项目,属于‘分录’法的老祖宗。
         或许是因为李渊执拗的性格。
         他不愿意用任何先进的法子。
         连酿酒工艺,都追求复古。
         酒坊的管理层,一水都是老头子!
         毫无疑问,这些账本是‘李师傅’品牌的总账。
         所有看到账本的人,无一例外,都要惊叫一声!
         看得程咬金等人莫名其妙。
         接下来,是一阵沉默。
         杜如晦摘下眼镜,揉了揉眼镜,道:“有办法了!”
         程咬金赶紧问道:“什么办法?”
         杜如晦哈哈一笑,道:“军票之策,有办法了!”
         他们来到柳家庄子,就是为了商议,如何对付军票之策。
         并不是说,要拖延军票之法的推广,亦或者阻碍军票施行。
         而是商量,如何将军票之法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战争。
         自然也就没有无缘无故,就跟着将领他们去打仗的人。
         大唐的府兵制度根深蒂固,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动的。
         军票之策在杜绝贪腐现象上,拥有难以想象的奇效。
         可以说,笼络住了最底层士兵的心。
         但真正绝对实力,并不是底层的士兵,而是中层的校尉和游击将军!
         以大唐的十二卫为例,满朝文武,拥有十二卫大将军头衔的,不下四十位!
         而其中,多半只是占个头衔罢了,真正掌权的,只有十二个人。
         但他们的头衔也并不固定。
         譬如程咬金,自左武卫起家,左武卫的一万两千人,只要是老兵,几乎都是在立国战争时期,程咬金拉起来的。
         后来,李二登基,程咬金变成了左领军大将军。
         仅仅在一年之后,又成了左屯军的大将军。
         换句话说,实权的十二卫大将军,属于变相的流官制度。
         以此,来防备拥兵自重的现象。
         从侯君集身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那厮统领右卫,在右卫大将军任上,一待就是六年。
         结果是什么样,有目共睹。
         因此,只有在每每出征的时候,皇帝才会给予大将军们足够的权力。
         而封也不是封具体的官职,而是某某道行军大总管。
         顶头上司不固定,最频繁时候,两三个月就要换一个。
         为了杜绝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后果,大唐的中层将领,除了升迁之外,几乎是不会调动的。
         就如江南道的府兵,一折冲府的折冲校尉,必定是本地人!
         他拥有足够的威望,却没有实际的权力,等真正统兵的大将军到了,只要拿出虎符,瞬间就能够获得实际意义上的指挥权。
         从这个角度上看,大唐各地府兵的中层将领,才是决定军队实力的首要因素。
         而军票之策,动的就是他们的利益!
         不用想也知道,一旦军票之策推广开,立刻就会无数中层将领的不满。
         别人好说,主治天下的三省,统御全军的老帅们,可就惨了...
         弹压过重,免不了军中大乱。
         弹压不重,军票之策形同虚设!
         这是一个无解的死轴。
         来酒坊之前,这个问题就困扰了他们许久。
         谁也没想到,竟然会在酒坊里,想出解决办法!
         杜如晦并没有直接跟程咬金他们,说出办法。
         “诸位加把劲,务必要在今日,将最终的账目清理出来,老夫就不客气了!”
         他直接给众人分配任务。
         老帅们没资格在这群人中间摆谱,不会算账,只能干点体力活。
         几个人从柜子里搬出一摞一摞的账本,又挪桌子又搬椅子的,给杜如晦等人腾地方。
         噼里啪啦——
         李渊早就准备好了算盘。
         在经年老吏的眼中,这些账目无非就是小儿科罢了。
         不到半个时辰,众人都算好了账目。
         杜如晦被一群人围在中间,一笔一笔的记录他们汇总之后的结果。
         当一排清晰的数字,摆在眼前的时候,连程咬金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
         “太上皇的摊子,铺得还真是大...”
         张公瑾喃喃的说道。
         他的家乡洧州,素有天下粮仓的美称。
         作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大地主,他们家一直在做粮食生意,这些年跟超市合作,加上头一批种植玉米和土豆,也算是赚得盆满钵满。
         对于粮食的认识,他比任何人都深刻!
         “贞观七年,光是高粱的消耗量,就有一百多万石...”
         杜如晦喃喃的说道。
         虽说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他们还是被这个庞大的数字,吓了一跳。
         大唐的酿酒技术很先进,再加上酒水的度数并不算高,每斤高粱的出酒率,大概在五成五分,到六成之间。
         也就是说,一斤高粱可以酿五六两的酒。
         一百多万石的高粱,换算下来,差不多五十万石左右的酒。
         这个数字看起来吓人,但相比于大唐庞大的人口,以及每年对外贸易的巨大吞吐量,其实是一个很小的数字。
         要知道,酒这种东西除了喝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作用。
         军方每年就要采购不少,起码,深度蒸馏之后,可以用来消毒。
         这还是仅仅是贞观七年的数字。
         此外,还仅仅是高粱。
         其他的玉米、谷物豆类,甚至于水果,都不会比高粱低!
         所有都加起来,才叫真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