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伯玉突然抽出一把宝剑,对着一块青石连劈两剑,那块青石从中间裂成两半,裂缝笔直平整,犹如刀切一般。
众人见了,都心头一凛。
“诸位可知此剑的来历?说起来,此剑与云台山渊源颇深,乃是嵇康耗费十数年之功,反复淬炼,打磨而成,故而名曰:嵇康剑。”
忽听一个声音道:“姓公的,你拿一把破铜烂铁想吓唬谁?”
众人顺着声音看去,见说话的人正是方才被公伯玉用拂袖功点中穴道的王大成。
王大成身形瘦长,半蹲在那里动弹不得,像个大马猴一样,十分滑稽,众人忍不住发笑。
公伯玉看也不看他一眼,只大袖一拂,王大成身上被封的穴道立解,跌坐在地上,屁股摔成了四瓣,“哎呦,哎呦”叫个不停。
黑脸仆人指着王大成道:“大草包,你听好了,我们掌门人复姓公伯,倘若你再敢出言不敬,那个死和尚就是你的榜样。”
王大成登时吓得不敢言声,退到一旁。
白脸仆人道:“昔日嵇康为竹林七贤之首,常用此剑主持竹林之会。我们掌门人无论武功还是才学,都胜过嵇康百倍,今获此剑,当为竹林之会的盟主。”
董大成突然骂道:“放屁,放屁。当年嵇康不愿为司马氏效力,才跑到云台山来隐居,终日以饮酒和打铁为乐。哪像你们掌门人?甘为朝廷鹰犬。”
人丛中一位儒雅的白衣秀士走出来说道:“不错,听说当年嵇康慷慨赴死,广陵散成了绝响,六月霜也绝迹江湖。他的剑胆琴心,都未能流传后世。你说这把剑是嵇康剑,有什么凭据?”
公伯玉将宝剑展示给众人,道:“《古今刀剑录》中有记载:嵇康剑,即便在炎天暑热也寒气逼人,因此又名:六月霜。”
众人齐看那把宝剑,只觉青光隐隐,冷如玄冰,靠近一尺,便觉寒气袭来,一起失声叫道:“好一口宝剑。”
“就算这把剑是嵇康剑,那又如何?我们中原帮派众多,人才济济,凭什么非得尊你们龙凤派掌门为盟主?”董大兴道。
白脸仆人道:“正所谓:鳞介尊神龙,百鸟朝凤凰。我们龙凤派掌门人,无论武功,还是财力,都有资格成为盟主。”
群雄都已见识过公伯玉的武功,人人叹服,只是未见识过其财力。
龙凤派自从夺得怀宁山墅后,便修筑了一座凌云台,专门收罗天下的黄金美玉、珍宝玩物。
公伯玉将群豪请入怀宁山墅参观。
群豪来到一座高台前,只见那座高台占地数十亩,高数十丈,共有三层台基,台上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宛如宫殿一般。
群豪登上高台,只见黄金堆砌如砖块,美玉抛撒如瓦砾,珊瑚密如丛林,珍珠多如泥沙,满目琳琅璀璨,顿时惊得目瞪口呆。
群豪犹如参观龙宫一般,两只眼睛都看不过来了,只恨自己少长了几只眼。
巨鹿帮帮主王大成忽然从一堆珍宝里,挑出一把四五寸长的小刀,拿在手中把玩。
那把刀精致小巧,环柄为一方孔圆钱,刀身为一面钝化刀刃,环柄至刀身用黄金错镂着五个篆字:一刀平五千。
忽见寒光一闪,只见王大成脖子上插了一柄七寸来长、两面开刃、明光耀眼的匕首,随即倒地身亡。
他手中那把刀已被人夺去,那人激动地笑道:“这是江湖上盛传的乌金刀,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那人话音刚落,胸口便多了一个血窟窿,刚到手的宝刀又被人夺去。
无论谁持有这把刀,便会成为众矢之的。
人丛中有人惊骇道:“此刀乃不祥之物,谁拿到它,就会遭到飞来横祸。”
夺得宝刀的人是汪渔洋的三弟子郑金水,群豪手执兵刃,一起聚拢过来,将郑金水围在垓心。。
郑金水持刀而立,对众人道:“我们乌金派才是这把乌金刀的正主儿。”
“你说这话有何凭据?”
“乌金派、乌金刀,一听名字就明白了。”郑金水道。
“莫要强词夺理,照你这么说,那黄河是黄家的护城河?孔雀是孔子家的家禽了?”
董大兴道:“江湖上素来有个说法:数十年前,我们乌金寨的苦力在采煤的时候,无意间挖出一把乌黑发亮的刀,便是这把乌金刀。此刀原本就是我派所有,今日重回我派手中,只不过是合浦还珠,完璧归赵而已。”
“胡说八道,这种江湖传闻多半不可信,大家就当是个故事,茶余饭后听听就罢了,千万可别当真。”
“关于乌金刀的故事,还有一种说法:昔日,汉武帝命匠人,将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矿石冶炼后铸造了一把刀,此刀削金断玉,举世无双。因其通体乌黑,却有金属光泽,故名乌金刀。
汉代尚黑,武帝对此刀爱不释手,总是随身佩戴,几乎刀不离身。又因皇帝姓刘,“劉”字乃卯、金、刀三字组成,故而又名卯金刀。”
“没错,江湖上关于乌金刀的传说故事不下一百个,每个故事都编得入情入理,听起来像真的一样。”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谁都不愿相信郑金水这番话。
此时,汪寨主汪渔洋突然站出来劝道:“诸位莫要抢夺,此刀并非乌金刀。”
董大兴冷冷地说:“姓汪的,你说这是假刀,莫非是想骗我们放弃乌金刀,然后你们乌金寨独吞。这点鬼伎俩,以为我不知道吗?”
汪渔洋解释道:“汪某绝无此意,这把刀确实不是乌金刀,而是金错刀。昔日王莽篡汉之时,推行托古改制,其中一项便是恢复古刀币。
王莽为古今第一铸钱高手,他命人铸造的这把金错刀精致小巧,用黄金错镂,乃世间绝品,可易铜钱五千,所以刀身上才刻了‘一刀平五千’五个字。
我们如果为了争夺这把刀,互相残杀,正好落入恶人彀中。”
群豪听汪渔洋说得有理有据,方才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