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卒步天下 > 第541章 大权
         下朝之后,众臣三三两两出得王府。
         路上,不少人都聚在李正方周围,不住拱手说道:
         “恭喜恭喜啊……”
         “是啊李大人,今吏部负责此事,等于拥有了政治资源啊……”
         “唉?哪里哪里,王令之下,本官自当竭尽所能,为大王分忧啊。”李正方笑呵呵的说着,别提有多高兴了,那是满脸春风。
         郑世为和阎明走在一起,则是摇了摇头,颇有些埋怨道:“都怪阎大人啊,不该过早出来与我争论啊,倒是让他李正方得了势。”
         “唉,吏部确实有优势条件,这一点,没法争啊。”阎明也摇了摇头。
         而这一次的恩科举仕,萧远意在广招全国才俊,因此场面搞的非常大,并不只是说说而已。
         在秦王诏令之下,各地官员不敢怠慢,消息也很快就传遍了天下。
         一时间,读书人都沸腾了。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刚刚平定的凉地,参加应试的学子数量,根本就不比秦蜀两地少。
         在那种时代下,谁人不想做官,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机会。
         各地学府门前,报名参加应试的学子,不知道有多少,那是宛若集市,去往任何一处学府门前,都可见人头攒动。
         徐州。
         现在这里的郡守,已经是张景瑞了。
         学府门前,不知围聚了多少人,其中北方学子,更是占了大多数。
         报名之处,人群拥挤,徐州大学士更是慌乱不已,连连叫道:“哎呀!还不快去通报郡府,请求官兵支援,维持秩序啊……”
         “是,是,小人马上去办。”其手下连连应道。
         现场的人数确实太多了,不仅有无数学子,周围更是有着不少百姓,在那里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徐州学府,那也是国家机构,没过多久,在其请求下,张景瑞亲下命令,责令徐州武卫府,赶到现场维护治安。
         随着大批军兵的抵达,现场总算稳定了下来,报名之处,也开始排起了队,变得有条不紊。
         可是很快,动乱又生。
         一名年轻学子,正气得脸色涨红,大声叫道:“凭什么!?我千里迢迢,赶到徐州,就因我的户籍在北方偏远地区,就不许我应试!?”
         “大王昭告天下的王令,说的清清楚楚,任何学子,无论出身,都可前往各地学府应试!你若拒北方学子于门外,我们必定告到王前!”
         “没错!”
         他话一说完,一些北方学子也开始跟着振臂。
         有学府学者,坐于案后,一脸焦急之色,连连解释道:“并非如此,并非如此啊,而是人数实在太多了,徐州学府,根本应付不过来啊……”
         这种情况,可不止徐州一处地方,可见此事反响有多大。
         不过郡守张景瑞,在得知此事之后,立刻给了徐州学府一个建议,人数太多,那就分两批,两批不行,就分三批,总之,君上旨意在这里,徐州不能拒绝任何学子。
         学府方面,不敢怠慢,立即接受了张景瑞的建议,开始着手处理此事。
         而王廷方面,消息传回之后,萧远也考虑了一下,说道:“就按张景瑞的方法来,再给各地郡守传一封王令。”
         刘玉之闻言,先是应了一声,继而忍不住说道:“大王啊,此事引发的反响太大了,这应试学子的人数,超出了预想啊,尤其北方,这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
         “这不是更好吗?”萧远笑了笑。
         与此同时,他也亲笔写了一封书信,令人快马加鞭,送往了宣国。
         这封信,是两国君主之间的交流,说是国书,实则更像私信。
         在信中,开头萧远就以王妹称,并着重说明了对宣王的感谢之情,最后又说,刚刚回国,琐事缠身,实在没有办法,等处理完手头事情,一定亲自前往宣国,当面致谢,秦国,也绝不会忘恩负义,请王妹谅解。
         收到他的书信,宣王并没有说什么,只微微笑了笑,便收起了帛书,同时说道:
         “秦国又有大动作了?”
         “是的,秦王正在搞什么恩科举仕。”杨昭回到。
         宣王笑了笑:“他总能让人意外,开此先河,列国荐官,皆出于世家子弟,如此一来,秦国平民有了机会,可以想象民心啊。”
         “那……大王,我们也可以效仿一下,这样一来,确实会发现更多人才。”杨昭试探性道。
         宣王摇了摇头:“不行,宣国办不了此事。”
         说着,她又问道:“大臣们,对此有所议论吗?”
         “是的,近日都在讨论此事……”
         两个多月后,秦州。
         此时的秦州城,别提有多热闹了。
         因为各地初试已过,通过的学子,已纷纷涌入了这里。
         大街上,到处可见书生打扮的青年。
         有些人,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对着秦州城内的一切,都在好奇讨论。
         一些客栈酒楼,近日更是天天爆满,将老板乐得合不拢嘴巴。
         满香园。
         眼见几名学子走了进来,掌柜连忙亲自迎上,乐呵呵的说道:“哎呀,一看几位,就是参加应试的学子,了不起啊,快,快楼上雅间请,我这满香园,可是有不少士子,在此留有笔墨呢。”
         “哦?是吗?”其中一名学子闻言,当即就来了兴趣:“掌柜且引我看看,倒要见识见识,这些穷酸,能留下什么笔墨。”
         他这话说的。
         一楼大厅,还有不少其他学子在吃饭,闻言之后,立即有人撇嘴说道:
         “你们北方学子,口气可真够大的,敢与我比较诗词吗?”
         “比就比,你要如何比较!”
         “就以此楼题诗!”
         “好!”
         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有很多,一时间,秦州文学之风大盛。
         与此同时,李正方府邸。
         后者正在看初试通过之名单:“北方学子,这么多?真是麻烦!”
         “是的大人。”有下属官员回到:“另外,內右史周大人,有书信送上,请求大人斟酌一二。”
         “什么斟酌一二?”李正方眉头一皱。
         “这个……”官员没敢轻易开口,不过意思,已经不言而喻了。
         李正方现在,可谓大权在手,巴结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