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终宋 > 第404章 筹办
         年节愈近,庆符县又添了两个集市,热闹氛围似有胜过叙州城的架势。
         安置了十万余川西人口之后,城墙外已建起了一片片屋舍商铺,使得县城的规模扩大开来。
         腊月二十,一队百余人车马由南边缓缓而来,马车上载着一个个箱子,引人侧目。
         他们一路穿过城外的新城大街,进到南城门。两个领队的管事一路张望,互相交谈着。
         “大宋还是繁华啊,看这巡兵是多,但城门怎么无守卫?”
         “城外房屋人口远胜于城内,守着城门还有何用?”
         “也该再建新城墙才是。”
         “这恰说明此间兴盛之快,郡主这位夫婿实有大才干……”
         在拥闹的长街上走了不多时,迎面一队巡捕大步走来,拱了拱手,问道:“你们运货来,关税可缴过了,烦将凭证给我查看。。”
         两个管事对视一下,只觉这般客气的胥吏真少见。
         “我等非是客商,家中主人命我等前来送嫁,敢问县衙可是往前直走?”
         那快班班头吃了一惊,看向那一辆辆马车,暗骂沿途的关卡竟也不派人来报,忙引着他们去县衙。
         ……
         “黄金二百两、白银五千两、玉如意六柄、龙凤呈祥珐琅盘一套、彩绘鸳鸯图夹纻胎漆奁一副……”
         小半个时辰后,李瑕接待了来人,之后拿着一份长长的礼单给高明月,两人交头商量了一会,皆有些迷茫。
         “我的嫁妆?”
         “嗯,高琼……大哥派人送来的。”
         高明月又瞄了那礼单一眼,有些被吓到,抬头问道:“统矢城也不富庶,大哥竟拿出这么多钱财置办?”
         “他那人做事太周到, 怕是预料到了二哥的情形。我算了一下,置办这些礼物, 他该是尽了全力了。”
         宋朝风气就是这样, 送女儿出嫁时攀比嫁妆。比如苏轼的弟弟苏辙嫁女时便卖了一块好地,得钱九千四百贯为女儿作嫁妆, 自言“破家嫁女”。
         这种士大夫间的攀比也传到民间,使宋朝常常出现嫁女时“红妆十里”的场景。嫁妆多少,直接影响到新妇在婆家的地位。
         高琼世家子弟出身,了解宋朝风俗。又料到高长寿如今在威宁尚需要李瑕帮衬, 置办不起嫁妆,于是掏了这份钱财。
         不仅是破家送嫁, 且还担了莫大的危险, 一旦让蒙古人发现这统矢城主所为, 一个“通宋”的罪名下来, 甚至是灭家之祸。
         但高琼还是这般做了, 既是高氏“三王一帝五封侯”的颜面不能丢, 也是对李瑕的看重。
         “那你收了吧。”高明月说着,将礼单塞在李瑕手里, 彼此手又碰了一下,滑滑的。
         “我听说嫁妆是女方的私产。”李瑕难得开了个玩笑, 道:“盗取妻财是犯了《宋刑统》的。”
         “那我……我给你用了嘛。这么多东西, 我安置不来。”
         “于礼法不符的。”
         “不符吗?”
         “我也不懂, 应该是吧。”
         两人都是第一次成亲,对着眼看了一会, 各自笑了笑。李瑕又俯下身在高明月嘴上啄了一口。
         “总之成亲以后你来处置,眼下肯定是不能动。”
         “去问问李夫人吗?”
         “也好。”
         高明月温温柔柔道:“那你快去, 莫因这些耽误了你的公事。”
         “好,对了……大哥还送了几个婢子给你, 你需去见见。”
         “好,那我去后堂了。”
         说走又不走,两人又拉着手私语了几句, 李瑕方才去往前衙。
         他们的婚期在二十六日,已没剩几天了,后衙的院门上已贴上了大红“囍”字……
         ~~
         “高家送的?”
         李墉看过礼单,道:“嫁妆太厚了,换成普通物件,莫说十里红妆,可摆数十里。相比而言, 我们李家的聘礼有些轻了。”
         李瑕微微皱眉,对“我们李家”四字有些许抵触, 但又不好说什么。
         他平平静静道:“倒也不讲究这些,这些物件如何安置?”
         李墉道:“新妇私财,无甚好安置的。你往后若要动用, 须先问过妻子。还有,公财、私财你务必分清,不敢将妻子嫁妆用于公事, 两头不沾好……”
         絮絮叨叨,都是些为官、为夫的经验之谈。
         李瑕不喜见李墉便是如此,时而流露出些父子教导儿子的姿态,操心的又多。
         “谢李先生提点。”
         “高家既如此周到,想必也派了人来作为娘家帮忙操持?”
         “是,两个管事都是带着夫人来的。”
         李墉把礼单递回去,抚了抚膝,道:“我让刘娘与亲家人商量,大理国远,能在婚礼前赶来,高家人费心了。显赫世家,虽国灭亦有底蕴,李家还是高攀了啊。”
         李墉并非势利之人,只是人情世故难免,宋朝风气又是如此。
         高长寿总想着等有了实力再安排妹妹的婚礼,并非事出无因,为的便是高明月在夫家能有底气。
         可惜到头来这嫁妆又是高琼出的,想必对高长寿而言是颇感挫败。
         李瑕忽然想见高长寿一面,聊上几句,告诉他大丈夫尊严不在钱多钱少,高琼有这份家资,又在蒙古人治下受了多少屈辱?
         世情细思,每每让人唏嘘……
         ~~
         入了夜,刘苏苏轻抚着一件大红新衣,轻声道:“这孩子十月便出了远门,妾身便想着待他回来又要长高些,果然,幸而当时便留了些尺寸。”
         李墉捧着一封公文看着,随口应道:“马上便十八了,长不了多少了,再长也太高了些。”
         “是啊,一晃眼都这般大了,比官人还高些。”
         “未加冠,终是个孩子。”
         “成家立业了,待封赏下来,许是官位比官人当年还高了呢。”
         “无官才叫一身轻。”李墉摇了摇头,问道:“今日见过高家人了?”
         “嗯,说来是几个管事,大理国在时个个亦是高官,对高家忠心耿耿,说话亦极客气。本打算置间大宅,但妾身与他们言,到时从我们家里迎亲,他们亦不反对。”
         李墉放下公文,沉吟道:“庆符军两千余人,酒怕是不够吧?”
         “大郎到叙、泸去买了,今日方到。”刘苏苏道:“酒钱还是赊的,韩老说待明年封赏下来再还给人家。另外,郝道长说他造了些烟花,到时热闹热闹。”
         “将那小子的火药用于烟花,郝道长怕是要一番好心被当成驴肝肺了。”李墉问道:“派出去的喜柬可都回复了?”
         刘苏苏起身,拿出一个小匣子,笑道:“今日到的回信,想着待你看完了公文让你过目。”
         “先操心儿子的婚事吧,没几天了。”李墉笑叹一声,拿起匣子里的回信一封封看起来。
         刘苏苏已执笔准备记下,以安排酒席。
         “蒲帅果然是不能来,派人送了贺礼,想必这两日便到,我明日遣人到路口等候……对了,朱安抚使的礼重了,年节时提醒我备一份厚礼去拜会。”
         “不该二郎亲自去吗?”
         “这小子如今狂傲得很,不肯应付这些虚礼……所以说,为官之人,若无幕僚怎行?我来之前,他仅韩家父子二人。”
         烛光下,李墉摇了摇头,眼神中添了一丝无奈,但其实是乐于帮李瑕做这些的。
         刘苏苏将这心思看在眼里,温婉笑着,低头书写着酒席上的位置排序。
         “二郎军中那些友人,皆未回信?”
         “是,今日还未收到,包括他最常提及的武信军聂仲由亦未有答复。”
         “军中之人强求不得,看这情形,怕是来不了了。到时若未来,将几个佰将安排到这几桌,切记,文官与武官,南人与北人须分开坐。”
         ~~
         李墉这一家人为李瑕操持婚礼,亦是颇费了一番苦心。
         喜物的采买、酒席的菜肴、宾客的名单……一桩桩一件件安排着,终于,到了腊月二十六日,李瑕迎娶高明月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