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夏文圣 > 第九十九章:圣言国策,执掌东荒,永盛大帝彻底坐不住了
         往圣堂内。
         随着永盛大帝的声音响起,一时之间这里变得无比安静。
         但谁能想到,在这个时候,永盛大帝会出现啊?
         此时,学堂外,几道身影出现,是永盛大帝与魏闲还有刘言三人的身影,两个太监站在后面,永盛大帝负手而立,面上没有任何表情,也不知道是喜还是怒。
         “学生拜见圣上,愿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刹那间,所有人起身行大礼,他们没有官职,但却是大夏书院的学生,算得上是天子门生,自称学生问题不大。
         哪怕是顾锦年,在这一刻也不由起身作礼。
         不过对顾锦年来说的是。
         还真是巧啊。
         自己刚装哔说了一句话,皇帝就出现了。
         而且最主要的是,后半句话没说出来啊。
         “锦年,你跟朕说一说,朕看看你的办法有多简单。”
         永盛大帝面无表情道。
         “圣上,学生还有一句话没说完。”
         顾锦年有些面露难色。
         “什么话。”
         永盛大帝问道。
         “办法更简单,可我不会。”
         顾锦年低着头出声,刹那间堂内学生不由低头憋笑。
         而永盛大帝却有些没好气。
         不过他了解顾锦年,这小子做事谨慎,真没办法也不可能乱说话的。
         只不过不愿意说罢了。
         “出来。”
         永盛大帝没好气喊了一声。
         当下,顾锦年一语不发,走了出去。
         大约走了一炷香的时间,来到一处宁静之地,老舅的声音便不由响起。
         “以后在外面说话要慎言,别什么话都往外面说,一但说错什么,被人记下来,早晚要出事,你是世子,是朕的外甥,多少人盯着你,你心里没数?”
         拉着顾锦年出来,永盛大帝第一句话就是教训。
         他不怕顾锦年闯了什么祸,而是担心顾锦年乱说话,容易招来是非麻烦。
         “恩恩恩。”
         “舅舅教训的是。”
         顾锦年点了点头。
         看到顾锦年这番表现,永盛大帝其实心里是挺开心的,不知道为啥,见到顾锦年他心情挺好的,但心头还是有点无名火,所以借此机会,敲打敲打自己这个外甥。
         “听闻你建立了个什么麒麟阁,这事情你自己好好掂量掂量,别搞成结党营私,否则的话,舅舅都帮不了你。”
         永盛大帝继续开口,提到这件事情。
         一听这话,顾锦年不由皱眉了。
         “舅舅,我这个麒麟阁,其目的是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而且不允许阁内成员借助家族势力,完完全全就是互相成长,望有朝一日能为大夏王朝添砖加瓦。”
         “这事是谁告诉你的?这人心思坏啊,纯粹就是想要挑拨咱们舅甥关系,舅舅您告诉我是谁说的,放心我对外就说是魏闲公公告诉我的,保证不给您惹麻烦。”
         顾锦年一脸大义,好家伙我们中出了叛徒啊?
         自己就是一群不懂事的顽童,随便搞点东西出来,这都能被皇帝知道,肯定是有人偷偷说出去了。
         可顾锦年这话一说,一旁的魏闲公公愣了,脸上一直保持的温和笑容也瞬间僵住。
         好家伙,不给陛下惹麻烦,就给杂家惹麻烦?您可真是陛下的好外甥啊。
         “哼,还需要别人告状?你们的人,加入了这个麒麟阁,乐的屁颠屁颠跑回家里,扬言要跟自己亲生父亲断绝关系,说什么不借助家族势力。”
         “被他爹抽了一顿狠的,估计没跟你说,这事才传到朕耳中来的。”
         “锦年,你现在还小,怎么胡闹朕不管你,可当你从书院出来以后,你就要及冠,要封侯,你心智成熟,朕知道,你满的了顾家人,瞒不住朕。”
         “现在你可以拿年龄说事,往后就不能了,朕毕竟是皇帝,纵然想要偏袒你,也要有个合理借口,不然的话,强行偏袒你,于你不利。”
         “你明白吗?”
         永盛大帝有些语重心长了。
         可能再过个七八个月,顾锦年从大夏书院结业后,就要参加科举,科举一结束,都不需要说什么,必然是状元郎。
         而后便要入朝为官。
         现在怎么闹腾无所谓,年龄小。
         可及冠封侯,考取功名,入朝为官,那就开不得玩笑了。
         为什么现在没有人找顾锦年麻烦?即便是找麻烦也是找顾家麻烦?
         就因为顾锦年是个小孩,没有及冠。
         可当顾锦年真及冠了,入朝为官,平日里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明日朝堂之上,他人的进攻点。
         所以他必须要提前铺垫好来,免得出什么事故。
         “外甥明白,请舅舅放心。”
         不得不说的是,这番话的确是肺腑之言,顾锦年明白,所以也没有打马虎眼了。
         话说到这里。
         永盛大帝看了一眼周围景色,随后缓缓开口道。
         “锦年,百官请辞之事,你有何感想?”
         永盛大帝开口,如此问道。
         此话一说,顾锦年马上一副愤怒表情。
         “该杀。”
         “这群王八蛋,一个个食君禄,却不为君分忧,反而挑衅舅舅你。”
         “统统该杀。”
         “这帮人,不就是仗着舅舅您想当个明君,故而肆无忌惮,任意妄为?”
         “不杀一杀他们的锐气,如何让他们知道,这大夏是舅舅您的?”
         顾锦年开口,一番话简直是说到永盛大帝的心坎里去了。
         但是永盛大帝知道,这只是单纯的好话罢了。
         纯粹就是拍马屁。
         所以心头是开心的,毕竟亲外甥就是亲外甥,知道心疼舅舅。
         但正经话还是要说。
         “行了,别在这里胡言乱语,说一下你的高见吧。”
         永盛大帝开口,这种马屁话,听两句就算了,主要还是想听一听顾锦年有什么想法。
         “哈?啥高见?”
         顾锦年望着永盛大帝,如此问道。
         “别装糊涂,你脑子的确灵活,跟咱们李家人一般,既然有想法就说,少在这里装。”
         永盛大帝直接开口,让顾锦年说出内心想法。
         如今。
         朝堂之上,百官罢黜之事,闹的十分僵硬,永盛大帝心里也清楚,真闹下去,是会出大事,但如果让自己退一步,他死活不愿意。
         但让百官退一步,他也看得出来,这帮人也不会退的。
         毕竟一旦退了,大夏这帮文人必然会把他们骂的狗血淋头,文人最在乎的不就是名声吗?
         这些当官的也在乎,对他们而言,进退都不行。
         而对自己这位皇帝而言,进退也都不行。
         所以他真的很想听一听,顾锦年有什么见解,当然他并不抱太大希望,只是觉得顾锦年才华横溢,说不定能给自己一点思路。
         至于顾锦年。
         看着自己老舅这般询问,也就没有继续藏藏掖掖了。
         “既然如此,若谈论政事,外甥就以学生自称吧。”
         顾锦年开口,谈论到政事,顾锦年一定要来上这么一句。
         虽然这句话感觉没什么意义,可却藏着大学问。
         说的好,你夸我两句,我是学生还是你外甥都无所谓。
         说的不好,我只是天子门生,不是你外甥,你可以对我有意见,但你不能对你外甥有意见,而且是你让我说的。
         拿捏的刚刚好。
         “说,别废话了。”
         永盛大帝被顾锦年气笑了,这家伙怎么感觉时时刻刻防备着自己一样,太在乎君臣之意了。
         不过他明白这是一件好事。
         古今往来,有多少权贵王侯,就是死在‘随意’上。
         总觉得自己当年立下汗马功劳,也总觉得皇帝还是当年那个好兄弟。
         “圣上。”
         “学生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顾锦年也不开玩笑了,神色无比严肃道。
         这是他的想法。
         “哦?”
         “何意?”
         永盛大帝听到这话,顿时来了兴趣。
         把治国当做烹小鲜?这还真是头一回听啊。
         有点意思。
         “陛下,大夏王朝,人口极多,一郡,一府,一县,哪怕是一个村,当中的势力都是错综复杂,深不见底。”
         “朝堂为中央集权之地,管理天下,每一道旨意,都无比沉重。”
         “就好比年年各地都会进贡美食于陛下,倘若陛下喜欢某一种果类,看似是一件小事,但朝堂官员为了孝敬陛下,必然会下令当地,种植此等果类。”
         “并且因是贡品,层层选拔,可能进贡而来不过是一百来颗,但每一颗极有可能是从数万枚果中挑选而出。”
         “如此,朝廷想要办事,就决不可大刀阔斧,必须如同烹饪小鲜,须徐徐展开,讲究的便是温水之道,潜移默化之下,慢慢更改,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时间彻底完善。”
         “这样一来,才不会引来反噬,亦或者是说即便是引来反噬,也可虽是调控。”
         顾锦年出声。
         他说的意思其实就是圣人之言,也是儒家经典之说。
         当一个国家无比庞大的时候,就绝对不能乱来,不动反而比动更好,不管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提前三五十年铺垫。
         一点一点去折腾,绝对不能说我想到了什么,立刻就去做。
         千人千面,你想到的固然好,但那是因为站在你的角度去考虑,这是好事。
         就好像大夏王朝太祖年间推行的宝钞一般。
         以纸币代替铜钱贸易,减低铸币成本不说,还能便于流通,对于经济来说是一件好事,对国家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可有没有考虑百姓的想法?有没有考虑货币贬值的问题?有没有考虑他国搞事的问题?
         可能考虑过,但总会用一种‘应该’‘可能’‘或许’这种思想去弱化,毕竟主意想出来,你觉得不错,就会有第一印象,会自己说服自己。
         然而当真正推行之后,结果是什么?
         差点闹出大事。
         最终推行三年半,不但没有使得国家经济发展起来,反而倒退了几年,还惹来一身骚,这亏不亏?
         不能急。
         要慢。
         而且一定要一丁点一丁点的去做,因为朝廷一个小小的决定,实行过后对各村各县各府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情。
         “你的意思是说。”
         “朕设立东厂,有些过急了?”
         永盛大帝开口,面色平静问道。
         “回陛下,有点。”
         顾锦年略显委婉。
         因为的确急了啊,这边可能马上要打仗了,国运刚刚增加,再加上这帮臣子还都是当年的从龙之臣。
         你这么着急,人家不翻脸才怪。
         最起码你等着批人退居二线后,或者是说死光一半,你再把这个拿出来也没关系啊。
         说白了还是回归到刚才那个说法。
         不是他们没有自知之明,而是陪你一起打江山,结果大家一起努力,人家也对你恭恭敬敬,客客气气,你吃饱没事干,玩一招飞鸟尽良弓藏?
         不闹才怪啊。
         “哼。”
         “若心中无愧,为何害怕东厂设立?在朕眼中,他们都是做贼心虚。”
         永盛大帝有些来火了。
         你说半天的意思,就是说自己有错咯?
         顾锦年不说话了,老老实实闭嘴。
         气头上他没必要说什么。
         果然,看顾锦年不说话了,永盛大帝略显沉默。
         “你继续说。”
         永盛大帝开口,显得有些郁闷。
         “朝廷百官也的确有错。”
         “他们做事太绝,当众忤逆陛下。”
         “不过,眼下要做的事情,臣认为应当是解决矛盾,而并非是争论谁有错,谁无过。”
         “故而,还望陛下先消消气,您是九五之尊,这帮文官就盯着陛下您出错,您要是出错,他们就能名流千古了。”
         顾锦年也算是安慰了永盛大帝一句。
         “有道理。”
         “那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不过事先说好,锦年,朕可是不会退步的。”
         永盛大帝开口,但还是提前说清楚,如果顾锦年是过来当说客的,让自己退步,这不可能。
         “陛下。”
         “其实臣认为,您没有错,百官也没有错,整件事情,其实就是一个理解出错了。”
         顾锦年点了点头,让皇帝认错,这不现实,但让百官认错,这也不可能。
         所以顾锦年换了一个概念。
         “理解出错?”
         “这是何意?”
         这回不止是永盛大帝好奇了,两个太监也跟着好奇。
         这件事情他们也是亲眼目睹的。
         没什么理解出错啊。
         皇帝想要监督他们。
         百官拒绝监督。
         就是这么简单,还有什么理解?
         感受到三人好奇的目光,顾锦年不急不慢道。
         “敢问陛下,设立东厂的意图,是否就是想要更好的监督百官,掌握情报,将不法分子一网打尽,整顿朝纲,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顾锦年开口,如此问道。
         “对。”
         永盛大帝直接点了点头,他的想法就是如此。
         “那再问陛下,百官之所以不答应,其理由是否是说,让宦官掌权,实乃不伦不类,再者宦官会欺上瞒下,误国误君?”
         顾锦年继续问道。
         “是。”
         永盛大帝点了点头,的确是这样的,一点问题都没有。
         “那就好解决了。”
         顾锦年点了点头。
         随后开口道。
         “臣建议陛下,一厂分权,因人而制,毕竟堵不如疏。”
         顾锦年道出自己的想法。
         “一厂分权?因人而制?”
         永盛大帝听着有些皱眉。
         “陛下,首先不设东厂,换个称呼,譬如说叫督察院。”
         “名字一换,免得这些大臣心中算计什么,而后陛下想给东厂的职权,应当是监督,审查,缉拿,定案,调遣对否?”
         顾锦年猜测道。
         虽然他不知道具体情况,但东厂这种机构应当是悬灯司与镇府司合并一般。
         “无错。”
         永盛大帝眼中露出一丝惊讶,他没想到顾锦年居然猜的这么完善。
         同时对顾锦年所提出来的计策,愈发感兴趣了。
         “既然如此,大臣们不希望宦官执掌权力,那就放权。”
         顾锦年很直接。
         “放权?”
         永盛大帝皱眉。
         如果可以放权的话,他早就放了,就是因为不想放权,才会跟百官闹出这么大的矛盾。
         顾锦年应当明白啊?
         为何让自己放权?
         “对。”
         “放权。”
         “放一些看似重要,实际上根本不重要的权力。”
         “陛下,您听我说。”
         顾锦年知道永盛大帝很疑惑,但这事必须要讲清楚,不然就有些云里雾里了。
         “监督,审查,缉拿,定案,调遣。”
         “在常人看来,缉拿与调遣权力最大。”
         “可实际上,并不是。”
         “陛下,您认为刑部当中,真正决定一个人是生死之人,是谁?”
         顾锦年反问永盛大帝。
         此话一说,永盛大帝皱紧眉头,他在沉思。
         而一旁的魏闲与刘言却更皱眉了。
         决定一个人是生是死之人,不就是刑部尚书吗?还能有谁。
         然而下一刻,永盛大帝的回答,让两人直接愣住。
         “刑部主事。”
         永盛大帝给予回答。
         让两人直接愣住。
         刑部主事?一个区区六品官员?权力比刑部尚书大?这不是扯淡吗?
         然而这话是皇帝说出来的,他们那里敢反驳?
         “陛下英明。”
         “就是刑部主事。”
         “各地任何案件,都要递交给刑部,而第一个经办人便是刑部主事,倘若他认为案件有问题,可以直接打回,由各地补充卷宗材料,从而重新定论。”
         “换句话来说,倘若买通一个刑部主事,一件杀人偿命案,可以推迟到最长时间,并且刑部主事若不怕担责的话,完全可以影响上面官员判案过程。”
         “当然,陛下这只是臣的一种假设,刑部的制度极其严厉,基本上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大案子十五日内必须递交员外郎处理。”
         顾锦年解释逻辑的过程中,也补了一句,免得皇帝还以为自己在暗示刑部有问题,给刑部带来什么麻烦,那就不好。
         紧接着顾锦年继续开口道。
         “而这个东厂也好,督察院也罢,不是刑部,而是一个向陛下您单独汇报的机构。”
         “所以最重要的权力,其实不是缉拿,也不是定案,更不是调遣。”
         “而是监督,审查,以及起草。”
         顾锦年出声,一番话彻底点醒了永盛大帝。
         刹那间。
         永盛大帝愣在原地。
         他目光当中充满着惊愕。
         顾锦年这番话,让他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不是说顾锦年政治才能多强,而是顾锦年这个思维能力太恐怖了。
         仅仅只是将一件事情,不断的拆分,找出关键所在,而后无形当中改变一切。
         这才是永盛大帝震撼的地方。
         之前他震惊,那是因为顾锦年才华横溢,在天地异象面前,感到震惊。
         可这一刻。
         永盛大帝是震撼顾锦年的政治能力,这种东西不是儒道带来的,而是一个人天生的智慧。
         是真正的智慧。
         “分权而制。”
         “监督权,起草权,审查权,由太监来执掌。”
         “调遣权,缉拿权,定罪权,由大儒执掌。”
         “如此一来,他们替朕监督大夏王朝,若发现问题,可直接起草拟案,再去调查审问,审问过后,倘若没有问题,那就放过,倘若有问题。”
         “直接移交督察院中,罪状证据,人证物证摆在面前,这些大儒即便是想要袒护这帮官员,也不敢乱来,所以表面上他们得到了调遣权,缉拿权,定罪权。”
         “可实际上无非是最终执行人。”
         “落个铁面无私的美名罢了。”
         “妙。”
         “妙。”
         “当真是妙。”
         永盛大帝很聪明,毕竟一国皇帝,顾锦年只是简单说出来逻辑,他便自己全部猜测干净了。
         是的。
         这就是顾锦年的解决办法。
         皇帝建立东厂的目的是什么?
         监督百官,让他们自己心里有点数,同时也是获得情报,当然最后一点就是加固皇权了。
         而百官不答应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有一把剑在头顶上,不是说不愿意有人来监督。
         真要不愿意,悬灯司,镇府司是干什么的?
         只不过你让你的人来监督我,我们自然不答应,这也正常。
         所以折个中,让大儒来管。
         为什么让大儒来管?
         虽然大儒要秉持良心,可最起码大儒是什么人?是文人,背后也有世家门阀在。
         说难听点,小案子也就算了,抓到谁谁倒霉罢了。
         可真遇到什么大案子,不是说让你欺上瞒下,给我时间来活动来操作,这总没问题吧?
         反正让大儒来,可以保证的是,不偏袒皇帝,也不用太偏袒自己人。
         让太监来就不行,纯粹就是偏袒皇帝。
         那么顾锦年的办法就简单多了。
         把东厂直接变成新的机构,叫东厂不太好,毕竟百官对这个机构已经是先天性厌恶了。
         改成督察院,然后把权力拆分下。
         起草权,监督权,审查权,让太监来。
         为啥?
         很简单啊,这些都是下人做的事情,是苦活累活。
         而调遣权,缉拿权,定罪权,让大儒来拿,爽不爽?
         有没有一种,我一句话就可以定人生死的感觉?
         有就对了。
         可问题是,起草权看似是在太监手里,可实际上就是在皇帝手里啊。
         起草了,就算是立案了,一但立案了,太监就去调查,调查清楚了,再把人抓过来审问,审问过程中,把暗中调查的东西摆在你面前。
         你不慌都不行啊。
         老老实实交代吧。
         行,人证物证全部在,自己也认罪了,移交给督察院吧。
         督察院大儒看完人证物证,再看完犯罪人的认罪书后。
         请问还要我做什么?
         走程序缉拿定罪呗。
         什么?要不要拖一会?
         他娘的,人证物证都在,拖?嫌自己命长?
         人证指证完毕。
         物证检查完毕。
         犯人承认罪名。
         我督察院监正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我脑子进了水,我就是不同意。
         您瞧怎么着,我嫌我命长,嘿,想让皇帝看我脑袋,我皮不皮?
         所以。
         督察院的大儒,就是皇帝的刀子,而且还是那种听话就落个好名声,不听话自己一起死亦或者背负一身骂名的下场。
         这不就完美符合永盛大帝建立东厂的目的吗?
         当然,顾锦年特意留了个心眼,拆分开来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不能让宦官一家独大。
         宦官负责起草和监督审查权没问题,可必须要掌握铁证才能让督察院成为刀子。
         说句不好听的话,没有铁证,督察院其实也有操作空间。
         这也算是留条后路,不然宦官之祸,也不是小事啊。
         反正,平衡才是王道。
         其实顾锦年就是把检察院和法院逻辑拿出来,古代权力喜欢打包,比如说刑部,悬灯司,镇府司,其实权力都一样,不过就是管什么而已。
         这样是不好的。
         一家独大肯定不行,分权而制,才是王道。
         至于有没有漏洞?
         那肯定有啊。
         这天下有什么东西没有漏洞?
         谁能保证宦官就一个个听话?
         又有谁能保证大儒就一定是好人?
         说不准的东西。
         “陛下过誉了。”
         顾锦年微微一笑。
         不过他继续开口。
         “陛下,监督权由宦官执掌没有问题,但起草权得要一批人来辅佐。”
         顾锦年出声。
         其实最大的权力,就是这个起草权,不起草啥事都没有,起草了不管有没有犯事,反正你已经被锁定了。
         故而,权力最大的是这个。
         “哦?由谁辅佐?”
         永盛大帝问道。
         “寒门子弟。”
         顾锦年淡淡开口。
         末了,又加了一句。
         “想出头的寒门子弟。”
         “读书人,但没有官职的那种,家境贫穷,最好是没有中举。”
         顾锦年出声道。
         这起草权肯定是要寒门子弟,而且一定要是那种没有官职没有中举的。
         不然的话,但凡中举了,多多少少认识点人。
         最主要的是,有关系的读书人,心思肯定复杂,没关系的寒门,一个个想出人头地,做事认真,而且因为他们没有背景,想开就开。
         反正是最底层的。
         权力虽然大,但稍稍大他们一级的人,就可以直接开除。
         形成完美闭环。
         “好。”
         永盛大帝瞬间明白顾锦年的意思,他直接答应下来了。
         随后,永盛大帝一扫郁结,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锦年,未曾想到,你能帮朕解决如此大事,好,好,好。”
         “不过,朕还要考一考你。”
         “这东厂设立,朕最想要的是什么,最难做到的又是什么?”
         永盛大帝很开心。
         顾锦年这一番话,解决了一个天大的矛盾啊。
         但他还是想要考一考顾锦年。
         看看顾锦年能否猜得出来。
         “回陛下,应当是。”
         “情报。”
         “人力。”
         顾锦年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回答出来。
         东厂的设立,不仅仅是针对百官,而是情报。
         而且是整个大夏王朝所有情报。
         悬灯司也是情报机构。
         镇府司也是情报机构。
         可实际上呢?这两个地方,早就成为了权贵世家的机构了。
         很多事情,皇帝的的确确不知道。
         但设立东厂后,那皇帝什么都知道。
         这才是永盛大帝为何非设立东厂不可的原因。
         当真是为了针对官员?
         这些官员,自己想罢免就罢免,还需要特意搞个机构来罢免?这岂不是多此一举?
         那个官员没有点问题?
         说句难听点的话,就算你没问题,你家里人呢?宰相门前七品官。
         你管得住自己,管得住别人吗?
         想找麻烦真不难。
         就看愿意还是不愿意。
         所以,针对官员不是主要。
         加固皇权也不是最大的核心。
         情报。
         才是核心。
         此言一出,永盛大帝是彻底沉默了。
         满朝文武都看不透的东西。
         他没想到,顾锦年居然看透了。
         当然,可能百官当中有人看透了,所以才会如此坚决反对。
         可顾锦年能看透,是他真正想不到的地方。
         这一刻。
         永盛大帝真的不能再用曾经看顾锦年的目光去看他了。
         自己这个外甥。
         真的不可思议。
         “人力方面,你有良计吗?”
         冷静下来后,永盛大帝开口,这般询问。
         东厂最大的问题。
         其实不在于实行。
         早晚要设立的。
         大不了等满朝文武老的老,死的死,自己完全可以弄出来。
         可真正的问题,就在于人力上。
         靠太监肯定不行,外派出去能派多少?
         可要是雇佣人的话,这成本太大了,大到国库可能都撑不住。
         这才是他烦心的地方。
         如若能解决这个问题,昨日他真会杀鸡儆猴,甚至直接换一批大臣,那又何妨?
         不然,昨日不杀,真当他没血性?
         开什么玩笑。
         “学生没有。”
         顾锦年摇了摇头。
         “你有。”
         永盛大帝直接开口。
         “真没有。”
         顾锦年依旧如此回答。
         “少忽悠朕,说出来。”
         永盛大帝其实也没底,但想到顾锦年这家伙就喜欢藏东西,所以他尝试性诈一诈顾锦年。
         话说到这里。
         顾锦年有些勉为其难了。
         “其实不是说没有,只是成本有点大,怕陛下您拿不出来这么多银子。”
         顾锦年开口,自己舅舅都说到这份上了。
         还说没有也的确不好。
         然而永盛大帝面色平静,可内心却不由惊愕。
         好家伙,还真有?
         “多少?”
         永盛大帝询问道。
         他之前算过,想要让自己的情报机构,涉及整个大夏王朝,一年至少需要五百万两黄金。
         是至少的。
         绝对只多不少。
         所以他好奇顾锦年要多少黄金。
         “一年少说二十万两黄金吧。”
         “不过时间挺长的,涉及大夏王朝,得用个三年左右。”
         “掌控东荒的话,还得个三五年。”
         “十年左右的时间,每年不得低于二十万两黄金,有概率会超标,但概率不会很大。”
         顾锦年心中算了算,然后说出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
         不保守的话,十万两黄金就够了。
         当然,预算这东西你肯定要往大了说,万一不够,自己垫?不可能的事情啊。
         “二十万两黄金?”
         “掌控东荒?”
         这一刻,永盛大帝彻底坐不住了,直接站起身来,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向顾锦年。
         自己的预算是五百万两黄金一年。
         而且仅仅只是大夏王朝。
         顾锦年的目标居然是掌控东荒?
         这如何不让永盛大帝失态?
         这他娘的怎么可能?
         顾锦年要做到这个,他直接给顾锦年封王。
         以后京都当中,谁敢多看顾锦年一眼,他直接撸起袖子,骑上战马,给他两巴掌,再问问顾锦年生气不生气,不生气让文武百官一人给他两巴掌。
         不为别的,就为了锦年开心。
         银两现在都不是什么问题了。
         是掌控东荒情报。
         这是什么概念?
         永盛大帝心脏都在跳。
         如果换个人说这话,永盛大帝高低得给他来两巴掌,可顾锦年不一样啊。
         跟顾锦年越接触,他越是发现,顾锦年简直是才华横溢,深不可测,就他娘的是个天才。
         跟永盛太像了啊。
         都是绝世天才。
         看到永盛大帝如此反应,顾锦年有些皱眉了。
         二十万两黄金,听起来多。
         可情报这东西多重要,当皇帝的都知道啊。
         没必要这个反应吧?
         有点格局行不行?
         对于大国来说,情报最值钱,都不能用钱财来衡量。
         “陛下。”
         “一年二十万两黄金,还真不能少,再少学生就想不出办法了。”
         顾锦年给予回答。
         二十万两黄金,就这个价啊。
         “怎么做?”
         永盛大帝直接问道。
         “说不清,写文章都要写一个月,过程很复杂,都在臣脑子里,陛下要想知道,只能等学生慢慢写了。”
         顾锦年摇了摇头,一时半会说不清,真说不清,这回不是藏私。
         “简单点来说。”
         永盛大帝有些急迫。
         过程如何他不需要知道,他只想知道一个大概,一个能说服自己的大概。
         “商会。”
         “建立商会,以商会形式,形成一个巨大的情报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顾锦年道出关键词。
         商会。
         是的。
         这就好像一些网络中一定会提到的一件事情。
         打听消息必去酒楼。
         虽然看起来有点智障,可实际上这话没错,很多消息就是一群人扯淡扯出来的。
         真真假假掺和者。
         就好比,今天礼部尚书宠幸了那个小妾,大家肯定不知道,可管家一定知道吧?
         管家嘴巴严实。
         可架不住跟过来的奴才啊。
         就算不带奴才,小妾的侍女总知道吧?大晚上抹妆,难不成不知道你要做什么?
         小妾的侍女知道以后,跟相好说一句不过分吧?
         相好去外地办事,听见大家扯淡,跟着扯一句不过分吧?
         至于是真是假,大家也无所谓,当个乐子。
         只不过有心者听到了,就不一样。
         而这个有心者如果是掌柜的呢?
         很多东西,你深度挖掘,会发现想知道消息其实不难,无非是你碰不到而已。
         “你的意识是说,建立商会,掩人耳目,表面是做生意,其实是收集情报?”
         永盛大帝开口询问道。
         “回陛下,是真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顺便收集情报。”
         “专门收集情报,那不是得花银子养他们?那谁养得起啊?”
         “他们主职还是做生意赚钱,只不过是顺便将听到的消息记录下来,然后全部上报至京都,到时候由读书人和宦官来整理研究。”
         “发现有不好的地方,立刻调查即可。”
         顾锦年摇了摇头。
         搞好商会,大家赚钱,上面让下面留意消息,这是职责,你不留意消息,我换个掌柜,看看是你舒服还是我舒服。
         而且情报打听,看似很高级,听起来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其实是什么?
         其实不就是听人扯淡,觉得有用的消息留下来,回头查证一下,查出是真的,留档。
         查出是假的,那就不管呗。
         宫中这帮太监,还有那些读书人就是负责消息归类,把一条条看似无用的信息,全部集中在一起,再让这帮想出人头地的寒门去仔细研究。
         如果发现有问题,或者联想到什么,赶紧上报过来,记你一个功劳,累积多少功劳,让你去某某地方当个县令,也算是你的福报。
         请问合理不合理?
         “朕明白了。”
         “朕明白了。”
         “设立商会,做买卖交易,虽然赚不到多少银子,但也能赚些银子,当做补贴,外加上朝廷一年二十万两黄金补贴,如此一来,人力有了,而且还能省去大量支出,是这个意思吗?”
         永盛大帝彻底想通了。
         只不过有个点他说错了。
         谁说赚不到银子的?
         不过这话顾锦年不说,说这玩意没意思。
         等下。
         一瞬间顾锦年皱眉,望着永盛大帝道。
         “陛下,您不是这个意思?”
         顾锦年瞬间意识到有问题了,敢情皇帝的想法就是请人打听情报啊?
         玛德,草率了。
         那就不应该是二十万两黄金,应该是五十万两黄金啊。
         不,一百万两都行啊。
         这回真草率了。
         “朕自然是这个想法,刚才只是考考你。”
         “咳咳。”
         “好。”
         “顾锦年听旨。”
         永盛大帝咳嗽一声,略显尴尬,不过马上神色严肃,要宣旨了。
         “学生接旨。”
         顾锦年立刻起身作礼。
         “朕将大夏情报之事交由尔全权负责,每年固定拨款二十万两黄金,如若有特殊需求,可另向朕额外申请钱财。”
         “如若此事处理妥当,十年内能掌大夏情报,朕答应你为大夏群臣之首,若你三十年内能掌东荒情报,朕愿为你封王,倘若朕不在世间,会留遗旨,尔可安心。”
         永盛大帝开口,许诺的好处,更是令两名太监心头直跳。
         十年内掌握大夏情报,为群臣之首,那不就是当朝宰相?
         三十年内能掌东荒情报,封王?
         大夏自太祖之后,可就没有封过异姓王了啊。
         这......可是天大的恩赐啊。
         不,已经不是恩赐了。
         是无法言说的宠爱。
         索性顾锦年不是皇子,这要是皇子,太子和秦王殿下别争了,不然丢人现眼啊。
         然而,顾锦年却显得很平静。
         或许是因为穿越者嘛,对于老板画饼太习以为常了。
         所以还真没有太大感觉,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自己本来就是超级权贵,无非是超级之超级之超级罢了。
         意义不大。
         不过谢还是要谢的。
         “臣领旨,多谢陛下。”
         对于这个差事,顾锦年没有选择拒绝,因为铺垫这么多,他就是想要拿下来。
         这对自己来说,有天大的好处。
         大夏官家商会啊。
         是自己未来操控天下舆论的一大神器。
         “陛下,臣有两个请求。”
         顾锦年继续开口。
         “你说。”
         永盛大帝心情乐无边,直接询问。
         “其一,在京都内修建一处地方,最好就是大夏书院附近就行,占地至少五百亩,由学生父亲调遣将士镇守,除陛下之外,未得学生允许,其余任何人不得入内,并且让工部派遣三千优秀工匠配合学生。”
         “至少有五百人年龄不得超过二十五岁。”
         这是顾锦年第一个要求。
         “准。”
         永盛大帝直接答应,这根本就不是事。
         “其二,此商会必然要冠上皇家之称,陛下不能介意,当然学生也不会做什么出格之事,正常买卖交易,还有就是,商会往后若是赚了银子,得归我。”
         这是第二点。
         既然搞商会,肯定要让皇室出面,不然硬生生推个商会,想要从头开始做,难于上青天。
         “这个无妨,朕再准你商会十年免税。”
         永盛大帝海口一夸。
         什么商会不商会,他看重的是情报。
         说句不好听的话,顾锦年做买卖能赚多少银子啊?
         只要保证一年二十万两黄金支出就好,别超太多,永盛大帝就开心的不行。
         至于赚多少?
         他才不觉得能赚到银子。
         真赚到了,能有多少?
         一千两?一万两?十万两?撑死一年一百万两又能如何?
         算是让顾锦年开心点呗,直接免税。
         真是个财迷啊。
         “行,陛下,那你写进圣旨里去,得盖章。”
         顾锦年笑了。
         免税?
         那谢谢您勒。
         “行,还怕朕会反悔似的。”
         “赚点银子而已,就算你赚再多,朕都不会在乎一下。”
         “把朕看低了。”
         永盛大帝开口,有些没好气,自己是那种人吗?
         一点银子而已?
         呵呵。
         “行了,锦年,朕还有事,先回宫了。”
         “你的事情,下个月朕给你安排上,动作太大,会惹来一些关注,慢慢来。”
         永盛大帝开口,他要回宫了。
         至于事情,的确,不能操之过急,慢慢来,不急这一个月。
         “陛下万岁。”
         顾锦年笑了笑。
         而魏闲也在第一时间拿出两百张银票,面值一千两黄金,厚厚一叠。
         收下之后,顾锦年心情更快乐了。
         感觉未来越来越好了啊。
         如此。
         永盛大帝离开了。
         带着魏闲与刘言。
         等走出大夏书院后,永盛大帝更是忍不住一笑。
         “魏闲,刘言。”
         “你们发现了没有?”
         永盛大帝开口,笑着开口。
         两人看皇帝这么开心,心情也十分愉快。
         只不过他们没发现什么。
         所以没有回答。
         “这锦年啊。”
         “是越来越像朕了。”
         “哈哈哈哈哈。”
         永盛大帝笑出声了。
         很爽朗。
         魏闲与刘言却略微沉默,但马上脸上也露出笑容。
         硬着头皮道。
         “对对对。”
         “陛下说的对对对。”
         --------
         ---------
         ---------
         为盟主林天语加更!
         一万一千五百字。
         今天还有,不过老规矩,估计晚上11.55左右了。
         目前还欠几章来着,忘记了,回头问问无涯。
         兄弟们,求月票啊!!!!!!!!!!
         求月票!!!!!!!!!!!!!!!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