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重生之我要冲浪 > 疲惫,休息一天
         京城以前有崇文、宣武两区,2010年的时候,崇文与东城合并,宣武与西城合并,成为了历史。
         上午时分,宣武文化行政执法队。
         以前叫文化稽查队,查查黄碟、黄书、盗版碟什么的,今年改叫了文化行政执法队。院里很安静,墙上挂着 “扫黄打非” “整治行动”等标语,停着两辆车。
         扫黄打非这东西,固定周期,固定行动。但总也扫不干净,与赌毒不共戴天的老色批太多了。
         全网最和谐的地方,一定是黄网的评论区。
         全网最和谐的聊天群,一定是每天发黄图的聊天群。
         全书评论最多的本章说,一定是涉黄内容的本章说。
         明年才开通统一举报电话,现在还没有,各单位有自己的举报电话。执法人员这会没什么事,唠闲嗑,忽地一人进来。
         “有人举报一家音像店!”
         “卖黄盘啊?!”
         嗖地一下都精神了。
         “不是,盗版碟。”
         !
         又一下坐回去。
         今年是扫黄打非年,各单位的首要任务是抓涉黄,不是说盗版碟不抓,而是在业绩上,大家没啥积极性。
         过了一会,又有举报的。
         “在音像大厦,被人骗了!”
         “骗了?那找公安去啊,我们不管这事。”
         “不是,他说买什么刀郎的专辑,买了三张,拿回去一看里面是拼盘,只有刀郎的两首歌。”
         “盗版?”
         “肯定啊,我就没听说刀郎发专辑,长啥样都不知道。”
         还是没啥积极性。
         结果一上午接到5个电话,全是举报刀郎盗版碟的,下午又接到6个。
         好家伙,一天11个电话!
         当你接到1个电话时,那只是普通的举报,当你接到11个电话时,那就是群众的呼声啊!
         “得,来活儿了!”
         “联系记者,明天突击检查,宣武音像大厦!”
         ………
         各机关单位,都有自己的宣传部门。
         他们会跟本地各报纸建立关系,有行动了,比如查酒驾、荷花节、扫黄打非这些,就会找记者一起,然后发稿。
         音像大厦在南滨河路甲25号。
         1998年建的,两个国家级音像批发市场之一。
         次日一大早,记者跟随身着便装的执法人员,分成若干组走进大厦,其中一组刚上到二楼,一个女人就凑过来,热情介绍:
         “两位大哥要盘么?”
         “港片、韩剧、内地的啥都有,《征服》《倚天屠龙记》《九五之尊》,要啥有啥。”
         “VCD么?”
         “啥年代了还VCD,现在都DVD了,画质清晰,容量大,也不算贵,我带你看看?”
         执法人员只是走路,不时左右看看,没说要也没说不要。
         女人秒懂,压低声音道: “大哥,还有好片看不?日本的,美国的,***的……”
         “……”
         记者憋笑很辛苦,执法人员非常丢脸,工作不到位啊。这帮人就像蟑螂一样,扫了一茬又来一茬,生生不息。
         他索性停下来,问: “歌有没?”
         “你爱听啥歌?现在都听刀郎,可火了,就我家有专辑。”
         “那看看。”
         女人非常开心,领到一个摊位,几个大盒子满满当当全是碟片,边翻边道: “现在生意不好做了,电影电视剧还行,歌都在网上听,不买专辑了。”
         她
         递过一张《刀郎·冲动的惩罚》。
         封面上没有人物,就在网上随便选一张的那种风景照,然后印上字,背面印上批号等等。执法人员经验丰富,一眼就瞧出是盗版。
         得嘞!
         “我是文化行政执法队的,接到群众举报,说你们这里售卖盗版光盘……依法进行收缴!”
         身份一亮,女人惊慌,却毫不敢反抗。
         “别动!说你呢,把那箱子给我拿过来!”
         她不敢动,别人机灵,隔壁就手疾眼快的要藏盒子,被更手疾眼快的执法人员喝住,当场收缴。
         记者赶紧掏出相机,咔嚓咔嚓拍照。
         他们就三个人,镇压整个楼层,摊主个个哭丧,顾客非但不支持,反而有点嘲讽,大概就是 “该管的不管,成天管这些屁事,正版那么贵,谁能买得起……”
         随便一划拉,就几千张盗版碟。
         黄的倒是没有,今年扫黄打非,早就被查怕了。
         一个执法人员很好奇,把《刀郎·冲动的惩罚》包装拆开,拿出里面的碟片,名都不一样,碟上印的是:《2004热门金曲》。
         “这啥意思?”记者问。
         “盗版的盗版!”
         嚯!
         行动很快结束,一帮人抱着好多箱子上车,记者们各自闪人。
         北青报的记者匆匆回到报社,先打了个电话: “喂?佳佳姐,刚完事,严格着呢,一个没跑……你放心,肯定出稿!”
         ………
         一时间,各大城市的音像市场、音像店、地摊,被300水军搞的鸡飞狗跳。
         于佳佳不仅仅为了打盗版,这玩意根治不了,只能避免一时,但一时就够了,她在打盗版的同时砸下重金,让各路媒体发声。
         “盗版稽查成流行风向标,当今乐坛谁最火?”
         “盗版套盗版,刀郎何方神圣?”
         “你听过《2002年的第一场雪》么?”
         “刀郎,一个近两个月比周杰伦还火的名字。他是一个歌手,一个从不露面就让自己的歌声传遍了全中国的神秘男人。
         刀郎是谁?
         问那些听歌的人,可能谁也说不清楚。
         他们有的是在上网的时候得到:‘听听刀郎,这家伙还不错,;
         有的是在经过某家音像店的时候,听到一个奇特的沙哑嗓音在唱歌,再经过一家,还是这把声音,就忍不住进去了。
         记者专门到音像店比较集中的新街口游览了一番,5家大的音像店,有4家在循环播放他的歌,除此之外,在其他路边的服装店和发廊里,不时传出这个男人沙哑的歌声。
         从春节过后到现在,从电台到网络到音像店,除了东南地区,刀郎的声音差不多占领了全中国,甚至已经有人开始称呼他为现代版的王洛宾。
         他从未露过面,连资料都极少,这在视觉经济的今天,算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人们对他流传出的两首歌早已滚瓜烂熟,对他神秘性的好奇更高过对他的音乐,大家不禁都想问一句:
         刀郎是谁??”
         已经莫名其妙火了一段,没有任何正规渠道,但就是能在大街小巷听到他声音的刀郎,终于被拿上了台面。
         噱头不是音乐,音乐有什么好炒作的。
         噱头是神秘感,这人到底是谁啊?
         (还有……)
         坚持免费无广告不易,请大家帮忙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