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个人解读系列:关于银子、月例等经济问题
         关于银价的问题,作者要先声名一下:
         在不同朝代,甚至同一朝代的不同时间段。
         还有不同地点等等因素的影响下,银价都是在波动的。
         所以并非是很多大佬所想那样,以为只要在古代就一两银子能买命。
         作者既然写的是红楼,就先按照红楼里的只言片语,简单推断一下:
         刘姥姥说,一个普通农家,一家五口一年的花销大概20两银子。
         按照五口人一年大概要吃10石粮食。
         根据历史记录,参考明清的和平时期的粮价。
         大约一石粮食在600-1200文。
         粮食主产地,如湖广地区的价格会低一些取600文。
         同时期的江南,大约在800文,京城大约1000文。
         银价一般一两也在800-1200文左右。
         故事发生在都中,而且咱们为了方便就取个整。
         就按照一两银子一石米来算。
         也就是说吃饭大概是10两多点。
         其他花销,大概是穿的用的,不到10两。
         这就是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销。
         注意!以下就是个人的观点!
         【对于普通人家的定义,个人认为应该是只有花销,几乎没有结余,有少量或者没有欠债的人家。】
         再看乌进孝说的庄子,贾珍说以为至少该有5000两。
         这里按照一个农庄一年上缴五千两以上来算。
         按照佃户留一半维持生计,也就是每户留下20两左右。
         那么一個农庄的规模应该在二、三百户左右。
         庄子的每年收成,就是一万多石粮食。
         按照这个年代,江南一年两熟套种,亩产约莫五百斤。
         那一个庄子的规模大概就是两三千亩。
         最后主人家得到大约五、六千石粮食,折银刚好是五、六千两左右。
         再加上一些乱七八糟的家禽家畜野味等等,可能有六、七千两。
         如果是丰年,或者狠一点的人家。
         七八千两也是可能有的。
         荣宁二府在江南,本来应该有不少这样的庄子。
         大概率是几代人分出支脉,把庄子也带走了部分。
         现在宁府大致剩不到十个了,一年进账也在七八万两左右。
         荣府比宁府剩的庄子多些,猜测每年进账在十万两上下。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冯家庄也是参考这样的庄子。
         只是主角接手之后,带着大伙搞反季花卉果蔬。
         金陵的贵人又是极多,理论上应该供不应求。
         一年到头,也有七、八千两,反比种粮食挣的还多一些。
         两边加一起,冯家庄一年就有将近一万四、五千两的收入。
         庄户们每年也都有至少四、五十两进账。
         这也是冯家庄那些人,当初什么都肯听冯一博吩咐,心甘情愿训练庄丁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古代佃租的问题,一般是随着收成而变化的。
         大多地主不会让佃农饿着,灾年会减租,甚至免租。
         但也不会让佃农有什么结余,丰年会在一定程度上加租。
         不然日积月累的,佃农就成了自耕农。
         【所以,能让佃户吃饱的地主,就已经是仁善之家。】
         主角带着下面人一起挣钱,在这个时代绝对是极少数的。
         即使有人挣到钱,想做自耕农走了。
         还会有无数人挤破头想进来。
         但小自耕农对灾害几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
         一旦遇到灾年,就会再次破产变成佃农。
         然而灾年,你想作佃农也没那么容易了。
         所以,在古代若遇到一个仁善之家,佃农们就会格外珍惜。
         不说极尽谄媚,也是十分感念了。
         而主角比所谓的仁善之家给得多的多,这也是庄户们言听计从的重要原因之一。
         接下来,我们再看月例银子。
         很多大佬都认为月例银子是工资,但这一点作者不是很赞同。
         因为作者觉得,所谓月例应该是零花钱。
         工资是工作才有的。
         主子不用工作,只按照身份地位给的钱。
         个人觉得,不应该算是工资。
         以贾家来说,丫鬟婆子长随是需要工作,但她们却都是奴籍。
         有这层主仆关系,身家性命都是主人的。
         所以并不存在雇佣关系,而是包吃包住的主仆。
         那么这个月例自然也就不是工资。
         给的银子,个人觉得都是零花钱的性质。
         所以个人认为,月例银子不能当做那时候的工资来参考。
         还有大佬提到贾芸贿赂凤姐,花了十五两银子,想说明银子值钱。
         这里作者想说,办事需要看办的是什么事。
         贾芸办的小事,花的自然就是小钱。
         而且这件事里是有人情的成分在内,并非都是银子的力量。
         铁槛寺有人求凤姐说句话,就花了三千两。
         能说明银子值不值钱吗?
         荣府在江南甄家存了五万两,三万两用来采买戏班,两万两购买帷幔。
         能说银子不值钱吗?
         银子的多少要看具体事项,并不能说明是否值钱。
         一两银子大约五百块,可以当做作者的一个基本设定。
         但作者确实不是也随便瞎写,而是结合了原著还有部分明清史料,才得出的一个大致结论。
         还是那句话,银价在不同朝代,在同一朝代的不同时间段,还有不同地点等等因素影响下,都是在不停变化的。
         所以,作者写的肯定没有那么精确。
         但也不绝不至于,像一些大佬想象的那么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