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三十五章 东宫风动
         大魏的皇宫,是按照唐时长安建制。
         初由太祖皇帝,在前朝皇宫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至太上皇时期,才算整体修建完成。
         整座皇宫就是一城,规划的恢弘无比。
         前有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
         三大宫群,并称三大内。
         后有仿六部划分的东西六宫,暂不多提。
         只说三大内中,以东面的大明宫为尊,
         也称东内,或者东宫。
         大明宫,是三大内中最后建成。
         也是最大的一座宫殿群。
         其中包涵各种别殿、亭、观等30余所。
         太上皇禅位之后,就是在此处颐养天年。
         值此生机勃发,满园春色之时。
         太上皇就在大明宫后,一处园子散步踏青。
         “老戴啊!”
         太上皇看起来心情舒畅,稍稍伸展了一下老迈僵硬的身体。
         “陛下,奴才在呢!您老可慢着些啊!”
         戴权生怕他闪了腰,连忙上前搀扶着。
         他是太上皇的贴身太监,太上皇在位时任大内总管。
         现在也随着其禅位,跟着到了大明宫做个掌宫内监。
         “没事,今日算是来着了!”
         太上皇伸手一指,道:“你看此处。”
         园中有一道活水环绕,水上木桥踏着两岸。
         中心处是座假山,嶙峋峥嵘,被薜萝攀绕。
         假山旁有树丛嫩绿,偶有几只小兽出没,惊起几只飞鸟。
         戴权看了也觉心旷神怡,又听太上皇诗兴大发。
         吟诵道:
         “桥踏枯槎木,峰巅绕薜萝。
         鸟衔红蕊来,鹿践丛上苔。”
         戴权叹服道:“陛下诗才不减当年!”
         “哈哈哈哈!”
         又说笑一阵,太上皇便有些疲了。
         两人当先往寝宫回返,一群宫人搁着几步跟随。
         一边走着,太上皇又随口问道:
         “老戴,你说这些日子,朕有种感觉……你说是不是太过清净了?”
         太上皇在位之时,年号天泰。
         传位之后,天泰帝改称太上皇帝。
         但依旧自称曰朕。
         而新登极的景顺帝,坐太极宫,自称曰予。
         以表孝顺。
         景顺这个年号,都是太上皇敲定的。
         任谁听了,都觉有景从恭顺之意。
         禅位初期,太上皇甚至每五日还在大明宫朝会一次。
         只是当时病体初愈,太上皇的精神有些跟不上。
         才渐渐不再干扰景顺帝施政。
         如今这几年身体大好。
         尤其今年,过了冬日之后。
         戴权感觉,太上皇像是有些闲不住了。
         他闻言立刻笑着回道:“回陛下的话,自江南倭寇一事之后,朝中之人都盯着空出的位置,这才没了原来那般聒噪。”
         戴权在试探,试探太上皇是不是真要振作一番。
         若是有了此意,他自是那个先锋。
         “这倒也算是件好事。”
         太上皇对江南知之甚详。
         甚至对于江南的武备松弛,都早有心理准备。
         所以当初知道此事,并未如景顺帝那般愤怒。
         此时他也只是点了点头,又沉吟着道:
         “一下空出这么多位置,这些整日只知道内斗,却也搞不出什么大事的文武,怕是都红了眼睛。”
         虽然久未出面,但朝中的风吹草动却都瞒不过他。
         勋亲贵戚都是以他为尊。
         “可不是嘛!”
         戴权附和一声,又借机道:“这些日子看似平静,实则也是暗流汹涌,想必这事还要有些日子方能尘埃落定。”
         “若是能借此机会……”
         太上皇似乎有些心动,忽地又有些烦躁。
         “算了!这些事让太极宫去烦心吧!”
         戴权见状顿时有些失望。
         只是他走出几步,太上皇又忽地回头,道:
         “近日可有什么趣事?能拿来解个闷子也好。”
         “嗯……”
         戴权低头像是在思索,实则神情闪烁。
         随后换成一张笑脸,才抬头道:
         “趣事的话,说来也有一件,只是多少还与江南之事有点关系。”
         “哦?”太上皇不知可否。
         “就是剿灭了倭寇的那个举子,他在贾府用一个‘礼’字,把后宅史老太君说的哑口无言……”
         这事明明发生在贾家内宅,戴权却如数家珍。
         甚至连细节都说的一般无二。
         “……最后此子大摇大摆,像没事人一样离开。”
         戴权兴致勃勃的讲完,却发现太上皇并没觉得有趣。
         不知是不是物伤其类,感慨史老太君真的老了。
         太上皇听完微微一叹。
         “一门两国公的簪缨世家,如今竟沦落若斯。”
         听起来似怒其不争,戴权却知并非如此。
         他试探着附和了一句:“荣国贾府如今只剩下空壳子,不过还有些名声可用罢了。”
         果然,就听太上皇嫌弃道:“哪还有什么名声?怕也只比宁国强些。”
         说完又摇头唏嘘道:“枉朕当年还亲自出手,断绝了荣府次子的仕途,现在看来倒是多此一举。”
         戴权也立刻显出鄙夷之色,附和道:“可不是,贾史氏一个妇人也就罢了,他那俩儿子真是一个比一个不如。”
         “不管怎么说,这事既然知道了,你就稍作处置吧。”
         四王八公这些勋亲贵戚都以他为尊。
         知道贾家受了委屈,多少也该有所表示。
         戴权却摇了摇头。
         “陛下有所不知,贾政虽已断绝仕途,但他的亲家,金陵李氏族长守中,最近倒是活跃的很。”
         “哦?莫非他也想在这次争一争?”
         太上皇一听就懂,随口一问直指要害。
         “想必如此。”
         戴权点点头,道:“前段时间,他上书引经据典的说了不少废话,无非是表明立场支持太极宫了。”
         “他与那小子有什么关联?”太上皇皱眉。
         “李守中是他乡试的座师,又是他在国子监的恩师。”
         戴权这么一说,太上皇立刻皱眉道:
         “那小子敢欺到贾家门上,原来是为李守中做个开路先锋。”
         到底是太上皇,一下就将两件事联系在一处。
         事情稍有棘手,太上皇来回踱了几步。
         口中喃喃道:
         “金陵李氏诗书传家,李守中是名满天下的大儒,门人弟子数不胜数。”
         “若他投了太极宫,那边必然有所回应。”
         “这次空出的位置又多,那定然能有他一份。”
         戴权也跟着转圈,闻言赞同道:
         “当年李守中也是才华横溢,若非和贾家结了亲,太极宫那边也不会闲置了他。”
         “现在他既然想通,定受重用,老奴不好招惹他,不然得罪太极宫那边太过。”
         这话说的就让人有些不爽了。
         太上皇斜睨他一眼。
         “李守中是不好动,那个小子却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