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一百零七章 坚持和妥协
         平日里,李纨是最知分寸的。
         很少和人胡乱打趣。
         可近些日子,她承欢父母膝下,难得恢复些生气。
         性子也开朗了不少。
         今日看到冯一博的书生装扮,却不由想起亡故的贾珠。
         心中难免有些不是滋味。
         此时又眼见两女对冯一博眉目传情。
         没来由的。心中酸涩难安。
         让她想起自己新婚后的短暂幸福。
         她也知父母和冯一博关系,简直当做半个儿子一样。
         因此也是把他当做弟弟,并未看做外人。
         因此心中烦躁,便想借着打趣发泄一下。
         也没多想,就带着情绪说了两句。
         本来若是冯一博回两句,就也算不得什么。
         可他却愣了一下,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虽然冯一博早已想好,尤氏姐妹将来归到薛宝钗名下。
         但毕竟还没和薛宝钗商量,一时之间自是不好回应。
         于是就显得这个玩笑有些唐突。
         场面一时间也有些尴尬。
         好在这时李孟氏感觉不对,立刻出言解围,道:
         “你这孩子平日不声不响,今日怎么还作怪上了?”
         “你弟弟屋里的事,也好过问?”
         李纨正自尴尬,听到母亲责怪,立刻顺着台阶而下,道:
         “倒是我唐突了,一博莫怪!”
         说完不等冯一博回应,又强行转换话题,道:
         “一博这次江南之行,可是打出了威名啊!”
         “冯稼轩的名头,我们在都中也听说了,都为之振奋呢!”
         “师姐谬赞,这可当不得真!”
         虽见李纨说的突兀,冯一博却也只能配合。
         他连连摆手,又拿出那一套虚的来,道:
         “能为朝廷做些事,为江南百姓做些事,也是一博的荣幸,不敢居功。”
         “一博在我们面前不必谦虚。”
         就这样,冯一博又陪着说了会子话。
         便留下一众妇人聊着,去寻李守中。
         师徒两人在书房落座,冯一博就直入主题,道:
         “我这次能回来,可是恩师手笔?”
         “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
         李守中闻言不由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道:
         “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
         “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说到这里,冯一博就已经明白。
         果然是李守中在都中为他斡旋。
         李守中说了两句典故,也不再绕弯子,直接道:
         “如今你已经担当过了,差事做的也漂亮至极。”
         “所以我就借机,上疏让你回京。”
         说到此处,李守中脸上笑意更浓,道:
         “此为功成身退也。”
         冯一博闻言,起身道:
         “恩师一心为我着想,请受一博一礼!”
         说着就是深深一礼,李守中连忙扶住他,道:
         “好了,我们师徒之间哪至如此?”
         再次坐好,冯一博才关切道:
         “我走之后,恩师没受什么为难吧?”
         李守中摇了摇头,似有些怅然,道:
         “我几次与张松越意见一致,张松越以为我有投靠之意,因此并没有为难。”
         说到此处,他微微一叹,道:
         “相反,这一次怕也有他从中斡旋。”
         冯一博知道李守中的性子,并不是攀附之人。
         而且此时李守中的话里,竟有几分落寞。
         他有些奇怪道:“哦?那恩师……”
         “本来只是凑巧政见相同,但如今嘛……”
         李守中表情纠结,说了一半便不说了。
         而是道:“算了,这些有的是时间聊。”
         他摆了摆手,有些兴致索然的道:
         “一博你才回来,为师就不拉着你问东问西了,早些歇息吧!”
         看来是心中理想和现实的碰撞,让李守中选择了暂时的妥协。
         但他的本心,又让他为此备受煎熬。
         冯一博闻言沉吟了一下,便劝道:
         “恩师,君子求同存异,有些事您老也不必太过挂怀。”
         李守中看了他一眼,倒也明白这个徒弟的意思。
         这是让他不要把一时的“同”,当做一直的“同”。
         一时的“同”很正常。
         只要保留自己的“不同”,就还是君子。
         “一博倒是看的通透!”
         李守中十分欣慰,脸上也再次有了笑容。
         “放心吧,为师并非失去斗志,正如你所说,只是求同存异罢了。”
         不过,说到这里,李守中话锋一转,又道:
         “我只是担心自己习惯了妥协,以后就再没了抱负。”
         冯一博这才明白李守中的担忧,闻言笑道:
         “恩师可想过,有范文正公那样的人物,为何‘庆历新政’会失败?”
         李守中闻言想也不想,就回道:
         “历朝历代都有无数人说过,范文正公是因党争牵扯,才会导致新政失败。”
         虽然冯一博认为不是这么简单。
         但这就是他想从李守中嘴里得到的答案。
         他闻言点头了点头,笑着道:
         “若党争不可避免,那为何不能尝试合作?”
         “合作?”
         李守中一愣,似乎没明白冯一博的意思。
         冯一博微笑点头,继续道:
         “历来党争不过是利益之争的延伸,若是合作能带来更大的利益,自然就没了党争。”
         “你指的是……”
         李守中闻言若有所思,却是感觉还差了点什么。
         冯一博摇头轻笑,道:
         “我暂时还没想到更好的办法,但不妨我们以后奔着这个方向找寻,想必终究能找到对的方向。”
         “你说的也不无道理,只是……”
         李守中虽然觉得冯一博说的没错,可却也一时理不清头绪。
         又犹豫道:“若都为了各自的利益,那于大魏又有何益处?”
         冯一博一听,便知李守中又钻了牛角尖,顿时笑道:
         “恩师不计个人得失,实为可敬,那何不将自身利益换成大魏利益?”
         “这……”
         李守中愣了一下,忽觉茅塞顿开。
         他不由一拍桌子,起身道:“说的好!”
         来回踱了数步,又一脸激动的道:
         “倒是我一时被利益二字蒙蔽了双眼,利益并非只能用于个人,也可以是家国天下的利益!”
         冯一博自然知道这事没那么简单。
         不过方向肯定是好的。
         又见李守中恢复了斗志,自也不忍再说什么打击之言。
         便笑着道:“恩师忧国忧民,只是一时被琐事所缠,还没想到罢了。”
         李守中却摇了摇头。
         他看着冯一博,一字一句道:
         “非也!求同存异,此大格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