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姓王,我的邻居武大郎 > 第595章 京兆府尹的人选
         朝堂的纷争,关于新旧党争,关于张世儒杀母案,关于于忠朝贪腐和欺世盗名案,已经尘埃落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而皇帝成为这场持续半年之久的政治风波的最大受益者。
         皇权在于相权、与朝廷士大夫集体参政议政权的博弈中胜出。
         自此,王霖独掌乾坤,乾纲独断。
         但新的问题又摆在了皇帝的桌案上。
         金国屠杀十万汉民的事,大燕如何表态。
         前面说过,轻易挑起国战,不符合当今大燕的国家利益。
         但置之不理,又有损大燕的国威军威,同时也难以安抚国内的群情鼎沸。
         所以,在于忠朝被明正典刑,陈梓宣六人服毒自尽退出朝堂之后的前几天,朝廷平静了几日,随后又开始了群情汹涌的上奏,要求皇帝尽快对永州大屠杀案予以回应。
         御书房。
         皇帝居中,李纲五人,张浚等六部尚书分坐两侧。
         参加这场事关国家体面的军事会议的,还有在京的军机处大臣,燕青、杨沂中。
         王霖缓缓道:“诸位爱卿,永州屠杀汉民之事,该如何裁处?朝廷物议沸腾,若不予以回应,朕担心会出乱子。”
         李纲沉吟开口道:“陛下,老臣与内阁诸人商议许久,我等以为,我大燕与金国停战不久,国力正在休养生息,不宜轻易开启战端。
         但战端不开,不代表朝廷对永州汉民惨遭屠戮一事置之不理。
         不若派出使团入金,严厉责成金国朝廷给予大燕一个交代,采用外事斡旋的策略,要求金国方面交出元凶,同时派礼部官员出古北口,遥祭十万汉民亡灵。”
         “臣等附议!”
         李纲说完,宗泽四人连声附和。
         王霖呵呵一笑。
         李纲五人的态度其实是一种套路。
         严厉抗议,责成交出元凶,这是外交辞令。
         不过,双方打几个回合的口水仗,在表面上也能给予民间一个交代。
         王霖又望向了张浚六人。
         张浚凝重道:“陛下,臣认为,金国行此惨绝人寰之事,恐怕是金国内部有人想要主动挑起两国国战,朝廷不可上当。但正如李相所言,若朝廷对此置之不理,则有失国体。
         臣觉得除了要遣使出使金国,严肃责成金国交出凶手之外,还可调动蒙古各部及契丹余部及我军军数万,部署在古北口外,做出我军随时可进攻金国的姿态,也可防备金国的入侵。”
         马扩拱手道:“陛下,臣愿率团出使金国,与金国皇帝斡旋!”
         此时去出使金国,危险系数还有很大的。
         马扩能主动请缨,王霖心下点头,缓缓道:“无论我大燕朝廷作何反应,派员出使金国都是必要的。内阁起草朕对金国的国书,册封马扩为朕之钦差特使,率礼部官员出使金国。”
         马扩起身领旨。
         王霖笑了笑又道:“但光是口头上的谴责和追索凶手,并没有太大的效果。金人若虎狼一般,还是要靠拳头。
         朕之意,一面调命蒙古乞颜部、孛尔只斤部、塔塔尔部和契丹余部兵马五万人,由萧莞统率,兵进古北口以北,韩世忠率我军五万精锐,出居庸关,十万大军严阵以待,以防不测。
         告诉萧莞和韩世忠,动静越大越好。
         更重要的是——”
         王霖突然望向了燕青。
         “小乙,朕意,以锦衣铁骑三万,出边塞,奇袭北安州。
         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在北安州给朕筑京观一座,以儆效尤!”
         皇帝此言一出,众人大惊失色。
         皇帝这还是要与金国开战啊。
         若是锦衣铁骑三万人屠戮北安州,必定要引起两国国战。
         黄岐善拱手道:“陛下,此举无异于向金国宣战,臣请陛下三思!”
         王霖淡然一笑:“尔等多虑了。朕料定吴乞买不会与朕宣战。即便是要战,那便就战!朕要让天下人知道,我大燕不可轻辱,我大燕子民不可轻犯!否则,若是各国蛮夷效仿之,我大燕侨民和商贾安全何在?
         但朕不是金人。我大燕也非金人这等蛮夷朝廷。小乙,朕准你杀戮金兵,却不准你杀戮金民。若能效仿金人,驱逐金人牛羊牲畜和人口往我大燕来,充为奴隶,是最好。”
         燕青深吸一口气:“臣领旨!”
         王霖沉吟片刻,又扭头望向宗泽和岳飞道:“命关胜和杨志佯攻滦河,策应燕青进军。同时内紧外松,若金人当真敢与我开战,朕要在一个月以内,聚集数十万大军,随朕北伐灭金!”
         王霖言辞慷慨,掷地有声。
         众臣看到了皇帝的决心和态度,也不敢再劝。
         ……
         诸臣离开皇宫。
         其实这些大臣都是国务繁忙的。
         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
         譬如张浚,暂时还兼任了京兆府尹。
         也就是燕京首都的一把手。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位置。
         虽只是三品岗位,却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如今张浚已是阁相储备,执掌吏部,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管京兆府的事了。
         所以内阁正在酝酿京兆府尹的人选。
         内阁倾向的是原六部尚书之一的孙志良。
         但王霖最近也想起一个人来。
         李清照的弟弟李迒。
         李迒在地方已经任职历练已久,先后担任过青州知州,济南府尹,表现突出。
         唯一的短板就是,他的资历浅薄。
         王霖本来想将李迒放去云南行省任职。
         后来转念又一想,京兆府更加重要,事关天子和京师安危,不放一个对他忠诚不二的人,王霖是不放心的。
         王霖想用李迒,但很显然,这必定又会引起朝中对他的非议,任用外戚。
         好在现在的皇帝,大权独揽,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限牢牢掌控在手,无人敢站出来说三道四。
         王霖随后发布昭命,调动西夏国相郑远水调任云南行省总督,兼任大燕西南安抚使。
         这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这是皇帝自推行异族人入朝为官以来,第一个占据地方大员岗位的异族人。
         紧接着,又册封那敏为福建行省总督,孙志良为四川行省总督。
         两人虽然离开了六部尚书岗位,离开了朝廷中枢,却也成为地方大员,官阶从二品,至少在品阶上没有降。
         两人上表谢恩。
         知道这是皇帝还是念在了李纲等阁臣的面上,对两人给予的某种交代。
         而既然孙志良被调任地方,关于京兆府的府尹人选就很快变成了热门话题。
         但很多人都没想到皇帝会用李迒。
         ……
         李清照宫苑。
         李清照这么久了,从来都是与朱淑真住在一起,两女相伴后宫,很少分开。
         两女在一起诗文唱和,倒也相得益彰。
         李迒回京述职,进宫拜见李清照。
         王霖的后宫不向前宋那么严肃宫禁森严,允许后妃的亲眷进宫探视,这是王霖所能给予自己的女人最大的一项福利和关爱了。
         李清照和朱淑真设宴款待李迒,现在的李迒已经三十来岁,性格稳重,经过了地方主官的锻炼,颇具名臣之风了。
         李迒心中其实有些不踏实。
         他在济南府尹任上,呆了刚满一年,很多事才刚刚推开,不想这个时候,锦衣卫突然传达了皇帝的密旨,要他即刻进京述职。
         按照常理,这是皇帝要予以重任的征兆。
         可李迒却并不想当京官。
         在他看来,地方主政更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而且作为外戚,他自觉还是避开朝堂上的风波和尔虞我诈为好。
         这是他自保的一种方式。
         “娘娘,臣这次奉旨回京,不知陛下……”李迒终归还是想从自家姐姐这边探听一下消息。
         李清照倒是很意外:“李迒,你不是正常回京述职么?是陛下让伱回来的?”
         李迒点点头:“正是。臣弟心中没有底,所以想问问娘娘,陛下对臣弟是否另有安排。”
         李清照沉吟不语。
         她没有多少政治敏锐性,不知道皇帝为何突然招李迒回京。
         朱淑真却是聪慧过人,她举一反三,立时想起了朝中关于京兆府尹的人选纷争,不由笑道:“倒是要恭喜李大人了,陛下召你返京,想必是另有任用,你怕是要升官了。”
         李迒叹了口气:“回禀娘娘,其实臣弟并不想为京官……再说以臣弟的资历,能任一地府尹,已经算是陛下隆恩浩荡,焉敢奢望其他?”
         话音未落,王霖突然大踏步走来进来。
         “李迒,你为何不想为京官?跟朕说说你的想法。”王霖摆摆手,止住了李清照和朱淑真的大礼参拜,也止住了李迒。
         李迒面色涨红道:“陛下,臣……臣资历浅薄,又为外戚,朝中本来就有非议,若是入朝为官,臣担心臣会烦不胜烦,给陛下惹麻烦。”
         “麻烦肯定是有的。但朕现在无人可用,正是缺人之时,朕思前想后,还是让你来顶上。”王霖沉吟片刻:“由你来任京兆府尹,朕心里安心。”
         京兆府尹何等重要的岗位,李迒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机会坐上这等要害职位。
         他面色涨红,嗫嚅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倒是李清照主动帮他请辞道:“陛下,臣妾这个弟弟年纪尚轻,资历浅薄,也无过人才干,京兆府这等要害衙门,不可轻付,还请陛下三思!”
         对于李清照来说,自己这个弟弟能有个官当,后半辈子平安喜乐,她就算对得起父母了。
         这天下的官位何其之多,为什么要去沾染这等敏感和重要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