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 第209章开国登基
         沉丘确实有这个自信斗志。
         他今年不过一百零二岁,这个年纪对于那些普通人来说,或许已经到了天人大限。
         但对于先天宗师来说,却是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时候,还有将近五十岁可活。
         更为难得的是,他如今已经是天天第二境的修为,距离先天第三境,也就是传说中的大宗师之境,也有着一丝触摸机会。
         就以上这么多条件,对于沉丘来说,眼前的暂时失败和退让,完全是可以容忍的。
         望着那一个个垂头丧气的家伙,他大声呵斥。
         “不就是割让了三郡吗?
         且让陆渊那些贼子得意去。
         待本将军登临大位,继承皇统,到时休养生息个二三十载,以临海郡、豫章郡的富庶,重新聚集百万雄兵,不在话下。
         到时我亲提雄兵,再一一讨平那些贼子。”
         沉丘心中,对此充满着雄心壮志。
         他还等得起。
         足可用二三十年休养生息,再用二三十年讨平天下。
         到时前朝萧越丢失的山河故土,沉氏新朝重新夺了回来,无疑更能证明沉代萧氏的正统。
         而有这个功劳在,他长洲沉氏,并能得到其他世家支持。倒是多做个一二百年皇位,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继任之时,就丢失三郡,虽然糟糕。
         但对于沉丘来说,也不算太过糟糕。
         杨景等人听了他的话,一个个也不由稍稍振奋起来,总算有了些心气。
         确实,以这位大将军的实力和寿命。
         只要他们能够缓过这口气来,那么等到二三十年后,以江东四郡为根基,重新再收拾旧山河,并无太大问题。
         一念至此,杨景也振奋道:“若真到那时,我愿为先锋,为大将军破灭陆贼,收复洞庭郡。”
         二三十年后,杨景也才八九十岁,正值壮年,一身实力处在巅峰。
         到那个时候,他要亲自将自己塑造出的错误,给亲手解决。
         沉丘听闻此言,哈哈大笑:“那到时,我必以杨卿为征西将军,领三十万大军,讨平陆逆。”
         对于杨景,沉丘还是很重视的。
         毕竟这是世家之中,仅存的六位先天之一。
         而如果等到二三十年后,更是可能是五位之一。
         因为武安侯白梦阳大限已至,已经活不到朝廷重振旗鼓,讨平天下的那一年了。
         再到那时,沉丘自己也会因为衰老,渐渐虚弱。
         到那个时候,朝廷挑大梁的,就是杨景、上官明这些下一代了。
         此时看到后辈能有如此心气,沉丘自然开心无比,因为这代表了新朝未来的活力朝气。
         “我等为大将军祝。”
         看两人如此斗志昂扬,尚书令霍廷玉等人,也不由出声恭祝。
         只不过相比于二人,他们明显没那么激动。
         在场除了沉丘、杨景外,其他四人都不是先天,只能如常人般,活个八九十岁,或者百岁。
         而能身处如今高位,他们年纪也已经五六十,甚至更大了。
         大将军沉丘所言的新朝盛世,四人注定是看不见、参与不了了。
         相反。
         在那新朝盛世到来前,大越亡国,新朝初建的艰难时期,他们几人倒是要度过。
         如此事情,真不值得高兴。
         当然,大将军和杨景能有如此斗志,新朝日后若真能收复三郡失土,那对这几人来说,也是好事。
         毕竟他们享受不了盛世,可他们的家族,他们的子孙后代,确实能够享受的。
         新朝能够昌盛,对他们,对整个临海世家,都是好事。
         而就在这种共识之中,沉丘六人达成了妥协,关于册封陆渊三人为国主的诏书,也迅速的在朝廷拟诏,然后由弘道帝用玺,给发了下来。
         不过据传弘道帝用玺之时,几次哽咽,痛哭流涕,直呼子孙不孝,使江山社稷如此,神情悲痛至极。
         显然。
         虽然退位之后,还能作为六姓七族之一的世家,在新朝混个***,继续高高在上的俯视天下众生。
         可做惯了皇族,坐惯了这天下的九五至尊,习惯了天下人俯首称臣。
         此时骤然跌落高位,这位萧氏皇帝依旧有些难以接受。
         但没奈何,整个临海世家达成的共识,就已经代表了整个朝廷的意见。
         在这股大势之下,他这个傀儡皇帝,也无可奈何。
         除了做一个盖皮印章,再难做任何事情。
         ……
         弘道七年五月十五。
         离开近月的杨景,在拿到了朝廷册封诏书之后,又日夜兼程,快速返回了洞庭郡。
         然后与益阳城外,又见到了陆渊。
         “朝廷已同意册封你为长沙王,以洞庭郡为国。册封严望秋为南海王,以南海郡为国。册封苏玄歌为宁海王,以郁林郡为国。”
         见面之后,杨景单刀直入,说出了朝廷给的册封。
         长沙王?
         洞庭郡为国。
         陆渊听到这两个关键信息,自己久望的事情终于达成,心中顿时欣喜,就不由笑道:“陛下厚恩,朝廷宽仁,臣在此谢过皇恩。”
         杨景却是伸了伸手,严肃道:“先别急着谢,朝廷立下此赏,也并不是没有条件的。
         你们就国之后,必须在半年之内,各自出兵十万,协助朝廷北击周国。
         助朝廷打退周人,收复西川失土。”
         这一次陆渊他们突然发难,打了朝廷一个措手不及。
         此时虽然暂时退让,给他们各自封了一郡为国,但却不代表朝廷真的就这么认栽,善罢甘休了。
         如今的退让只不过是暂时的。
         这次回京,杨景与大将军沉丘等人多方商议。
         定下了先退周人,保住国祚,休养生息,再平逆贼的策略。
         为了达成这个战略,朝廷决定,原先打算册封给白凤寺的九真半郡,将重新收回。
         白凤寺和观海山庄,将移封西川郡。
         而九真郡,朝廷则继续收在手中,有武平侯谢宁治理,在那里修理甲兵,储蓄粮草。
         待日后朝廷决定讨平逆乱时,北边朝廷数十万大军南下,武平侯谢宁则率兵至九真郡北上,与朝廷南北夹击南海、宁海两国。
         所以对于这么一个处在岭南两郡后方,战略位置及其关键的九真郡,朝廷是绝不可能放手的。
         但已经答应了白凤寺与观海山庄的条件,却又不得不履行。
         所以在江东四郡不可能动的情况下,朝廷也只能重新打退周人,然后从他们手中夺回西川郡,用来安置白凤寺和观海山庄了。
         可想达成这个目的,仅靠朝廷如今的实力,自然是做不到的。
         因此陆渊等人的帮助,就是必须了。
         既然此时已经无法改变,给陆渊他们封国的现实,那么索性就以封国作为条件,换取陆渊他们的鼎力相助,把这些叛逆利用最大化了。
         而陆渊听到这些条件,则立刻应允道:“此无问题,只要朝廷公布诏书,公开册封我为国主。那建国之后,我便可提十万大军,北上天门府,助朝廷打退周人。”
         他回答的很是干脆。
         其实对于周人,陆渊心中也是很忧虑的。
         毕竟洞庭郡的北方,就是周国的襄阳郡,西边,同样是周国控制的西川郡。
         如今周人陈兵三十万在江北,虎视眈眈,随时想要渡江南下。
         对于早就把洞庭郡视为自己地盘的陆渊来说,这么一个巨大威胁,怎么可能忽视?
         更不用说,现在朝廷已经把洞庭郡册封于他,让自己建立长沙国。
         而长沙国的领土,可是包含天门府的。
         如今周国三十万大军就在天门府,正在陆渊的国土肆虐。不把这些人打跑,他这长沙国就算立了,也过得不安稳。
         此时能借着朝廷的手,把周人打跑赶走,对陆渊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而收回西川郡,更是一件好事。
         把此郡收回来,那么洞庭郡的西面,便能解除周人的威胁。
         至于朝廷拿了此郡,会不会对洞庭郡有威胁?
         现实的说,这个威胁自然是有的。
         但却不算很大。
         毕竟西川郡北面,便就是周国汉中郡,朝廷收回了此郡,首要目的可不是夹击陆渊,而是该怎么抵挡周国的后续报复。
         有着周国在北面牵制着,以现在被打烂的西川郡,能分出多少兵力来威胁洞庭郡,还真的是个问题。
         所以击退周人,收回西川郡,对于朝廷来说,是个好事。
         对于陆渊来说,更是个好事。
         面对这种合作双赢的事情,他自然不会拒绝。
         而听陆渊这般应允之后,杨景心中也松了口气,总算是露出丝笑容道:“若如此,那边没什么问题了。将军准备何时接受诏书,就封立国?”
         陆渊闻言,笑道:“此事先不急,可放到日后。倒是此时,我有一事,欲请杨兄相助。”
         杨景问道:“何事?”
         陆渊笑了笑,没立刻回答,而是拉着对方,走出营帐,然后指着远处那座处在湖边的益阳县城道:“杨兄且看,如今江南之地,周人只余这股残军。
         如今我等既要北伐,自要先拔除这颗钉子。
         所以,以我之见,杨兄既为征北将军,现在还领着大军留在浔阳,成何体统?
         自可领兵而来,与我相聚此城之下。
         武成侯也是,他为征西将军,如今洞庭境内未平,龟缩在郡城,像什么样子?
         也应领兵而来。
         到时你我三家联手,三十万大军齐至,正可联手攻破此城,斩杀周人。
         等以这些城中周人之血祭旗后,便领大军北上,渡江而至天门府,此不妙哉?”
         益阳县城之内,周人残兵虽然只有八千,但先天宗师却有三位。
         以陆渊此时兵马,虽然并非无法打下此城。
         但强攻之下,死伤定然也少不了。不丢个两三万具尸体,是别想破城的。
         如今他即将开国,正是用兵之时,怎么可能浪费兵马于此城之下。
         此时既然已经与朝廷和解,那有这么一个强力盟友不用,岂不是傻?
         那可是四位先天宗师,十四万精锐战兵呢?
         这么一股强悍力量,只要能拉到益阳城下,攻破此城,还不轻轻松松?
         杨景听了陆渊的话,自然知晓对方打的算盘。
         只不过陆渊说的也有理。
         眼前这个周人埋在江南的钉子,若不将其拔除去,对于朝廷也是个隐患,会威胁到朝廷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