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四合院里的读书人 > 1047 从来如此,便对吗?
         傍晚时分,杨小涛已经记下的部件结构画了出来,又仔细检查一番,然后在脑海里模拟下,这才确定没问题。
         “呵!这么简单的玩意,真是…”
         杨小涛看着画出来的图纸暗自摇头。
         之所以先前没有看出来,就是被外面一层铁壳子给唬住了。
         看上去不小的东西,被铁壳子包裹着,其实里面的结构并不复杂,起码在杨小涛观察到的,以他的见解,很容易就分辨出这些部件的作用。
         这里面的难度,别说和启明星相比,就是很普通的铣床比起来,也没多大难度。
         而这东西,竟然这么多年了,就没人搞出来?
         他不信上面领导会没想法。
         但为啥一直没搞出来?
         技术,资源,人才?
         哪一个或许都是制约,但都不是问题。
         技术,可以磨练提升,一点一点的磨,总有提升的时候。何况,那么多大师傅,就是用锤头敲也能敲出来。
         资源,可以搜刮寻找,钨合金都能拆出来,这还有啥找不到的?
         人才,这个更是笑话,蘑菇蛋都能搞出来,这么一个小机子会搞不定?
         所以,这些都不是原因。
         真正的原因,杨小涛也是现在才明白。
         有时候束缚前进的最大阻碍并不是看得到的外在因素。
         而人心中的那份思维模式,那份固化的思维,那种得小富即安,有的用就行的心态。
         这种内在的自我感觉良好,才是最致命的。
         ‘这是国内唯一的机器。’
         ‘这机器太重要了,万一坏了,谁也担不起责任。’
         ‘这东西领导说了,不能拆。’
         ‘一天只能干仨小时,还得分上下午。就是为了保护机器…’
         这…
         一连串的名头,连番压力下来,谁敢去“折腾”?
         甚至杨小涛觉得,那些有想法的人,那些企图掌握这门技术,从而开发出新机器的人,在这些名头面前,也会变得畏手畏脚吧。
         要知道在当前环境下,破坏国家财产的罪名,可是会死人的。
         再加上这工厂里的一堆老娘们,不管她们出于什么目的,总之一句话,来这里学习的人,只会比他更难。
         所以,这件事就成了一件公认的,不能动的事。
         他杨小涛这样有系统的人尚且没办法,还能指望那些人做出来?
         不是他小看别人,实在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没人敢顶着压力做这事。
         这也是三机部的老大为啥说一直想要改变却无法迈出第一步的原因吧。
         “真是,可笑啊!”
         杨小涛看着窗外吹动的树叶,无奈摇头。
         脑海中突然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从来如此,便对吗?”
         自己若是若时放弃之后,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人口中的理由。
         “啊,杨小涛都没做出来啊,那…”
         想到这里,杨小涛自嘲的笑笑,或许自己还达不到那种“标杆”的程度吧。
         将画好的图纸放在空间里收好,眼下并不是实验数据的时机,具体怎么做还是回四九城的好。
         那里也没这么多烦心事。
         “接下来嘛,就当是旅游了!”
         杨小涛起身走出房门,招呼田主任前去食堂吃饭。
         两人吃饭时候,田主任不时打量杨小涛脸色,心里也是纳闷,来之前跟来之后,再到现在,面前的家伙态度变化的也太快了吧。
         不过这也说明一个事实。
         这机器想要仿制,太难了。
         想要做的人不会,会的人不敢拆,不会的人更是敬而远之。
         久而久之,也就这样了。
         田主任心里思索着,目前来说,维持现状也不错,起码,细水长流,没有断了源头就行。
         到时候回去跟首长也有个交代。
         可惜,并不清楚,就在下午的时候,面前的年轻人已经将事情看的透彻,甚至在他笔记本里,已经有了空气压缩机的整体构造图。
         所欠缺的,就是具体数值。
         而在这方面上,作为八级工程师,作为多次研究设计出机床的杨小涛来说,无非花点时间而已。
         两人吃完饭,便说起明天的安排。
         现在,金陵最大的长江大桥还没竣工,但去周边看看还是不错的。
         而且最好是能坐坐船,杨小涛这一世还没坐过船呢。
         两人说了一会儿,杨小涛便回到屋里休息。
         杨小涛则是拿出图纸,开始研究起来。
         第二天,杨小涛起床,门外田主任已经收拾利索,戴着帽子,一副旅游打扮。
         杨小涛见了也不在意,两人出门,并没有在工厂里吃完饭,而是坐车离开工厂,来到金陵市里准备找地吃饭。
         临行前,两人都准备好了粮票,都是全国粮票,在哪都通用。
         何况金陵这么大的城市,不愁找不到吃饭的地。
         走在金陵道路上,这里跟四九城还不一样,道路两旁房子的样式更加紧凑。
         行走在其中的人,不时说着本地土话,杨小涛得仔细听才能明白。
         不过在这里,经济方面明显更加活跃,一路上不少店铺开门,里面坐着不少人。
         杨小涛两人找了一个摊边位坐下,摊主是个老妇人,一脸的褶子,话不多,但手脚很是麻利。
         田主任看着一旁忙碌的老妇人介绍着,“别看他们在这路边像小贩,但背后每一个都是有户有证的店铺。”
         “只不过这种传下来的老食,就是在这闹市吃起来才有味道。”
         杨小涛点头,现在开饭馆都得合营,谁敢乱搞?
         杨小涛没多说。
         一旁的田主任已经点了两份蒸糕,又起来去旁边买了两份蒸包子,连着蒸笼一起端过来,“正宗金陵小笼包,白菜馅的,尝尝。”
         杨小涛拿起一个,婴儿拳头大小的包子,上面每一个褶都很清晰,放嘴里咬破皮,带有温度的浓郁汤汁先进入嘴里。
         有股白菜的鲜嫩,还有肥肉的味道。
         里面有肉,倒是出乎预料。
         杨小涛将整个包子放进嘴里,而此时,蒸糕也做好了,老妇人拿下来,瞬间,一股米香迎面扑来。
         杨小涛看的仔细,这蒸糕用的是大米,里面还参杂一点糯米,此外顶上还有一颗红枣。
         因为蒸的通透,米黏在一起,已经成型。
         不过,杨小涛的注意却是放在那蒸糕的东西上,仔细看了,分明就是一个饭盒,下面连着一个铁管,另一头连着一个烧水的铁壶,这饭盒拿下来倒出,正好一次就俩人份。
         随后老妇人又抓了把大米,糯米红枣的放进纱布里,然后一起放进饭盒,继续放在上面蒸汽。
         不得不说,这里的人,很有商业头脑。
         两人吃完后,杨小涛起身付钱。
         这一顿,不仅花了钱还付出一张两斤的全国粮票。
         随后两人在城里逛着,中午去了长江边上,看了正在建造的长江大桥。
         “这座桥,用的可是争气钢!”
         田主任指着远处忙碌的人群,颇为感慨。
         “什么蒸汽钢?”
         “是,争口气的争气!”
         田主任随后解释着,杨小涛这才恍然大悟。
         “这里用的桥梁钢铁,可都是咱国内做出来的。”
         “当初联盟那里不给了,咱们只能自己做,这用的钢铁可不是简单的,都是锰钢啊!”
         田主任感慨着,对正在建造的长江大桥很是上心。
         两人又看了会儿,这才坐上船,来到对岸。
         下午,杨小涛跟着田主任游玩大半天,累的腿脚都酸了,也买了不少玩意,等会去给家人分享。
         最后准备回化肥厂的时候,杨小涛特意去当地供销社买了一条烟。
         雨花石。
         也算是金陵本地烟里的代表了。
         回到化肥厂已经是晚上,刘厂长带着几个人招待杨小涛两人,算是送行。
         或许是杨小涛没有坚持下去,亦或者是要走了。
         这次刘厂长和身边的几人态度非常和蔼,说话也很幽默,不时询问今天去城里游玩的事情。
         说到一些景点,还会着重介绍一番。
         杨小涛也在一旁听着,这些事情,也许就是将来的谈资。
         起码证明,自己来过。
         相比起几人的热情,这晚饭桌上菜肴也是精致,就是,量有点少。
         杨小涛勉强吃了个半饱,决定烟枪回去再啃根火腿。
         周二,杨小涛早早起床,跟田主任坐上离开的汽车,在刘厂长等人的挥手下,离开化肥厂。
         随后前往火车站。
         就在杨小涛坐上火车的时候,四九城,钢铁厂,一群人站在车间里,面色严肃。
         “安工!”
         管志勇看了会儿施工现场,还是不放心的问道。
         “这样做没问题吗?”
         一旁的张红贤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没说啥。
         在他们面前,一个半埋地下的小型锅炉已经准备好。
         这小锅炉与先前的侧吹小转炉有点相似,却又不同。
         原本的侧门已经被新的防火砖堵上,只留下一个小门。
         而在不远处,一座大天车正在一旁待命。
         此刻,原处连接的高炉里铁矿石在不断加热熔炼中,渐渐变成铁水。
         周围的温度逐渐升高,让操作的工人额头不断冒着汗水,却是顾不得擦拭。
         周围,一群工人同样面色严肃,有些人更是远远的躲开。
         安仲生听到管志勇的问话,看了眼不远处的小锅炉,很是肯定的回答,“厂长,不管有没有问题,都要试验一番。”
         “如果没有问题,那就说明我们对其改造的方向没有错,技术也符合,可以为后续锅炉改造提供参考。”
         “如果这锅炉出现问题,那我们还有时间改进。不比等到最后交付的时候发现强?”
         安仲生说着,管志勇还在犹豫。
         以前也不是没有开工前的试车,但像这样的,着实没有过。
         主要还是怕出事故。
         杨小涛可是三令五申的强调安全问题。
         这要是出来事,他这个厂长就到头来。
         “要不还是按照原先方式来?”
         安仲生摇头,“厂长,原先的方式适合平炉,现在咱们用的是转炉。”
         “两者不同,还用以前的方式来,不仅不能检验处效果,甚至可能会引发其他问题。”
         “而且,这马上月底了啊。”
         管志勇还在犹豫着,两人一直不能达成一致,也是现场众人一直等待的原因。
         而争论的焦点就是如何试车。
         按照管志勇的意思,还是以前一样。
         但安仲生觉得,新的锅炉需要考虑周全,尤其是上半部分的建设,需要检验转炉旋转时的各项指标,若是按照平炉来,根本检测不全。
         两人沉默片刻,管志勇看看天色,最后还是看了眼安仲生。
         见他这副肯定模样,又想到杨小涛任命安仲生为总负责人的事,在这方面,还是选择从善如流。
         “好,那就试一试。”
         管志勇点头,有向一旁的人喊道。
         “医护人员到位,其他救护队准备,做好预防工作。”
         “现在开始,现场所有人,听从安仲生同志的指挥。”
         众人都松了一口气。
         两个大佬终于有了决定,他们这些人也知道该怎么办了。
         随后齐齐点头,进入工作状态。
         安仲生对管志勇报以感激,随后拿起一旁的大喇叭,“所有人都注意了。”
         “现在开始,听我指挥,试车开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