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五龙同朝 > 第306章 刑克扫紫!姚广孝的突然邀请!
         凉亭外。
         朱允炆三人抱头痛哭。
         即便兄弟三人先前有着不少嫌隙,但是此刻他们经历了一系列惊变之后,还能够活下来再见,已经算是邀天之幸了。
         朱高煦与聂兴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
         “王爷,您真准备放了他们,这可不好向皇帝陛下交代啊……”
         聂兴乃是靖难遗孤,以前的造反专业户。
         他们效忠的主子,正是建文皇帝。
         奈何这位爷自从丢了江山后,一直神龙见首不见尾,神出鬼没的。
         他们这些靖难遗孤,也不是没有想过,杀入凤阳救出“建庶人”朱文圭,迎立他为少主,指导谋划造反大业!
         然而这个想法,刚刚提出来,很快就被打消了。
         因为那是中都凤阳,他们老朱家的龙兴之地,不但囤积有重兵守卫森严,而且想要出入凤阳将会受到严格盘查,想要混进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救出少主朱文圭,也就成了空想。
         这位少主,年仅两岁就被囚禁在凤阳高墙,一直囚禁至今,不辨天日,不分牛马,整个人显得呆板麻木,显然已经废了。
         想着,聂兴也不由苦笑了一声。
         即便是冒险把他救出来了,那又如何?
         这样一个呆板瑟缩的少年郎,毫无帝王气度,难不成还指望他扛起造反大业的重担?
         当今皇帝陛下,真是手段狠辣啊!
         建文皇帝的三个兄弟,一个在火灾里“暴毙而亡”,两个被废为庶民折腾得胆小如鼠。
         建文皇帝的两岁幼子,生生被囚禁到不辨天日、不分牛马的地步,连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知道,更别提什么读书习字、通晓大义了。
         要不是汉王爷去把他从凤阳高墙里捞出来,只怕这孩子要活生生地一辈子被关到死!
         怎一个惨字了得!
         朱高煦抿了一口茶水,叹气道:“朱允炆是不能放的,他身份太过敏感尴尬,真放了的话,朱老四会扒了我的皮!”
         “至于朱允熥、朱允熞和朱文圭三人,如今的状态,你也看见了,胆小如鼠,畏首畏尾!”
         “就算有人撺掇他们造反,只怕他们转头就会向朝廷告发了!”
         聂兴:“???”
         啥?
         朱老四?
         你敢称皇帝陛下为朱老四?
         我尼玛啊,汉王爷啊汉王爷,你一直这么勇的吗?
         朱高煦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某些话说顺口了,他此刻正在慨叹,太子朱标这一脉的悲惨下场。
         按照历史记载,老大朱雄英五岁夭折,老二朱允炆暂且不提。
         老三朱允熥于建文四年被朱老四降封为广泽王,同年又和其弟朱允熞一起被召进京城,以不能匡正建文帝和心怀怨怼为由被废为庶人,一同囚禁凤阳,永乐十五年,暴卒!
         老四朱允熞命好一点,比他三哥“暴卒”早了三年,也就是今年他就该“暴卒”了。
         老五朱允熙命更加不好,永乐二年被发配去给朱高煦的大爷朱标看守陵墓,结果永乐四年府邸突发大火,将他活生生地给烧死了。
         除了“下落不明”的朱允炆外,懿文太子朱标的儿子被整死了个干净。
         朱老四终究还是没有忘了他大哥朱标的照拂,给朱标留下了几个孙子延续血脉。
         朱允炆幼子靖难之役后成为高墙庶人,一直被幽禁于中都凤阳广安宫,号为“建庶人”,原吴王朱允熥的儿子被称为“吴庶人”,同样被幽禁在中都凤阳。
         直到明叫宗朱土木复辟成功,许是七年南宫幽禁生涯,让朱土木对他们生出了同病相怜之心,所以让这些朱标后人走出高墙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
         那个时候的朱文圭,从两岁孩提之时开始被幽禁高墙,出来的时候已经整整五十七岁了,高墙外面的精彩世界还没看上几眼,没过几天就因病挂了。
         这么一细算下来,朱标的后人,整一个惨字了得啊!
         朱高煦对那位史上权势最大的懿文太子,还是挺有好感的,对他的不幸遭遇更是深表同情。
         现在有了这么个机会,顺手放了他们三人,不是什么问题。
         只是他们也只能在锦衣卫的监视之下,在中都凤阳做个良善百姓,想要同其余藩王那般重掌兵权出去开疆拓土,几乎没有这个可能,过不了大胖胖那关!
         朱高煦正暗自思索着,却见朱允炆依依不舍地告别三人,重新回到了凉亭坐下。
         此次同弟弟儿子见面之后,朱允炆心结全消,周身上下多出了一股超然物外的气度。
         看来,这位昔年的削藩战神,是真的放下了一切,准备遁入空门了。
         “多谢汉王成全,贫僧已经同他们做好了告别,此后世上再无朱允炆,唯有应文大师。”
         听到这话,朱高煦也是感慨万千。
         太祖高皇帝亲自挑选培养的接班人,结果却因削藩把自己的江山帝位给削没了,连累家小落得个这般下场。
         这真是时也,命也?
         “汉王还请放心,贫僧会遵守约定,于本月十五到场,说服那些宗亲藩王!”
         “还请汉王同样遵守约定,放他们走出高墙,做个良善子民,普通百姓,如此即可!”
         “一切罪孽贫僧愿一力承担,此后余生在鸡鸣寺内诵经念佛,偿还贫僧昔年造下的杀孽!”
         得了朱允炆的这句承诺,朱高煦也算是放下了心来。
         “堂……大师,既然如此,那本王就不叨扰了,十五过后,他们即可出宫,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大师暂且安心。”
         “汉王高义。”
         结束了谈话,朱高煦起身准备离去。
         至于朱允熥三人,则是差人送回凤阳,等待本月十五诸王大会后,再让他们走出高墙。
         朱高煦倒不是怕朱允炆反悔,而是怕大胖胖发飙。
         那个慈眉善目的死胖子手握禁军,要是不提前跟他通口气,万一那死胖子突然下手收拾自己,自己上哪儿说理去?
         呸,个死胖子,跟朱老四一样,不是什么好鸟!
         一行人向寺外走去,朱高煦突然扭头看向朱允熥,神情古怪地低声问了一句。
         “允熥堂兄,这高墙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俏丽侍女……”
         朱允熥:“???”
         啥?
         高墙生活?
         俏丽侍女?
         朱高煦你大爷啊!
         你都被发配高墙了,还想要俏丽侍女?
         呸,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朱允熥选择沉默,无视了这个狗贼。
         朱高煦有些傻眼,准备揍这家伙一顿。
         老子不过是问问高墙生活的情况,你这么拽做什么?
         眼瞅着汉王爷开始撸袖子了,聂兴急忙给朱允熥打眼色,急得都快哭了。
         这尼玛的,聂兴见过被汉王爷揍过的两个人,下场都好不到哪儿去。
         一个倭国彦仁皇子,被揍得只剩下了半口气,然后尸体拿破草席裹了扔去了城外乱葬岗,听说被野狗啃食干净了……
         还有一个原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直接被揍得当场跪地求饶,而后饱受锦衣卫十八般酷刑,还被赵王爷给阉割了,最后流放出去做海贼王,为大明发挥最后一丝余热……
         这汉王爷真要收拾朱允熥,那这位下场可就惨了!
         正当此时,一个小沙弥匆匆跑了过来。
         “汉王殿下留步,方丈大师想要见您!”
         朱高煦:“???”
         方丈?
         姚广孝?
         乱世妖僧黑衣宰相姚广孝?
         他突然见老子做什么?
         不见!
         见你娘!
         准没好事!
         谁爱见他谁见去!
         下意识地,朱高煦跟没听见一样,直接加快了脚步。
         不料小沙弥见状,仿佛早有预料一样,高声喝道:“汉王殿下,方丈说了,此事与大明国运有关!”
         朱高煦:“!!!”
         大明国运!
         我尼玛啊!
         这死秃驴,吃定老子了?
         鸡鸣寺后院,方丈禅房。
         应文大师缓步入内,坐在了黑衣僧人对面。
         “嗯,回来了?继续对弈?”
         “好,如今心结尽去,正当皈依佛门,望道衍师兄不吝赐教。”
         黑衣僧人正是姚广孝,他听到朱允炆这话,欣慰地笑了笑。
         二人继续对弈,只听得落子的声音。
         不知过了多久,姚广孝率先出言,打破了寂静。
         “应文师弟,你觉得汉王如何?”
         “开疆拓土,盖世雄主,气魄野心,不亚于高皇帝!”
         “唔……真是好高的评价。”姚广孝闻言一怔,随即莫名叹了口气。
         盖世雄主!
         堪与太祖高皇帝比肩!
         这样的评价,连如今的皇帝陛下都自愧不如!
         汉王爷啊汉王爷,在你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又是一阵良久的沉默,道衍和尚再次出言。
         “到此为止吧,贫僧要去见汉王殿下了。”
         “道衍师兄,这是为何?”
         “昨夜天象异动,紫薇星周,一星相冲!”
         “这是‘刑克扫紫’之乱象,与你当年贫僧所见天象……一般无二!”
         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