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从平凡的世界开始当农民 > 第一百八十三章 睡在猪圈里
         接着,王连顺叮嘱一句:“你联系的时候顺便问问需要到底多少人……上次满囤和我说,也想让一队派些社员过去。”
         对方靠近说话时,口里一股酒气直冲王满银的鼻子。
         今晚开动员会,公社里有工作人员下来指导。吃饭时,两队的队长和会计都过去陪客。
         先前开会,王满银就发现一队长喝的脸上通红,在台上根本坐不稳,最后被王满囤给轰走了。
         现在看来,王连顺喝的也不少,不过人还是清醒的。
         王满银忍不住扇了扇道:“连顺叔,带上一队社员,行吗?”
         生产队里派人出去当建筑工,本身担着风险的。去的人越多,惹了麻烦估计会更大。
         “满囤已经张嘴了,我没办法拒绝。再说都是一个村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那好吧,”
         王满银迟疑了一下,最终点点头。
         既然商量好了,他也没有再反对。
         不过王满银还是决定把话清楚:“连顺叔,村里人去干建筑工的事儿,我只帮着牵线。具体该怎么弄,你们到时候要找其他人负责。真出啥情况,也别往我身上扯。”
         帮着村里是一回事儿,如果给自己带来麻烦就另当别论了。
         当然凭借胡永州的关系,应该问题不大。
         话又说回来,从头到尾,王满银都没打算落一分钱好处。所以就算真出问题,他最多也是去学习班接受教育。
         “延强说的没错,你小子啥都好,就是胆子太小了。放心吧,到时候我让树海他们帮忙招呼着……”
         和王连顺两人分开后,王满银拧开手电筒朝家走去。
         别看手电筒不起眼,却属于这个时代的家用电器之一……想要购买的话,同样需要票证的。
         前段时间,供销社新进了一批虎牌手电筒,顺便给交公粮任务完成好的村子发了不少票证,罐子村也在其中。
         手电筒价格倒不贵,一支一块八毛钱,还送两节电池。
         王满银得了一张票……主要二队很少有社员愿意买。
         倒不是买不起,主要用不起。两节电池需要5毛钱呢,抵得上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分。
         很多人家天黑后连煤油都舍不得用,更别说手电筒了。
         关键现在的电池和灯泡质量并不怎么滴,尤其灯泡……稍不留神就会坏掉。
         不过在王满银这里倒无所谓,完全图个方便,反正自家也不差钱。即使如此,罐子村的手电筒数量也迅速多起来,主要是知青们购买的。
         对于知青们,供销社算开了绿灯。这些人可以凭借知青证直接购买手电筒,无需票证。
         这东西虽然没有气死风灯亮,但携带起来方便,至少晚上起夜不用再摸火柴了。
         王满银刚走到村口,黑暗里就有两个家伙迅速冲过来,对着他喵喵直叫,正是自家养的两只猫咪。
         它们白天大多躲在角落里睡觉,晚上倒挺精神,一个劲儿在野外乱跑。
         冲两只猫咪喊了一声,王满银便带着朝家走去。
         兰花还没睡,此刻正躺在炕上看书。她现在已经养成习惯,只要有空闲,就会读书。
         听到开门声,她立刻坐直身子道:“满银,开完会了?锅里给你留着开水呢,赶紧洗洗吧。”
         “不是交代过,不让你再烧火吗?”王满银皱着眉头问。
         随着兰花肚子一天天变大,他已经尽量不再让对方干家务活了。
         “我哪有你说的那么娇贵,别人家的婆姨快生孩子了,还在地里忙乎呢。”
         “别人是别人,咱家不一样。”
         王满银回应一句,快速舀了一瓢水。
         一番清洗,他穿上鞋子正打算倒脏水呢,却见兰花捂着肚子,急切的开口呼唤。
         “满银,你快点过来!”
         “咋了,咋了,”王满银吓一跳,急忙冲到炕前。
         “宝宝在肚里动呢,你手放上去,感受一下。”兰花脸上带着说不出的喜悦光泽。
         “真的?!”王满银小心翼翼的伸手贴上去。
         的确能够感应到轻微的波动。
         他把脑袋轻轻凑过去,也多了几分激动。
         等心情平静下来,王满银上炕搂着婆姨开口:“等这家伙生下来长大点,我非要照屁股打两巴掌不可,看把咱们给折腾的。”
         不养儿不知道养儿苦,话说还没生呢,他就有种手忙脚乱的感觉。
         单说那啥……就忍了很久。
         尤其兰花现在身材愈发圆润,让他只能上手。
         另外晚上睡觉,王满银每次都小心翼翼的,做梦都睁着眼睛,生怕压到媳妇。
         “看把你能的,”兰花自然知道丈夫只是说说而已,枕着肩膀问到,“你喜欢男孩子还是女孩子?”
         “女孩子吧,文静,哄起来省事。男孩子太皮实了。”王满银来自后世,观念自然和这个时代的人不同,对男女没那么多讲究。
         “我希望生个男孩子……”
         两人正谈论着,大黄突然狂吠起来,跟着崖畔下传来喊声。
         “你待着,我出去看看啥事儿。”王满银无语的坐直身子。
         等他提着手电筒出来,才发现是王连顺站在崖畔下。
         “连顺叔,这才刚分开不到半个小时,又出啥事儿了?”
         “快带上你家大黄去村里找人,王满军不见了。”王连顺急急的开口。
         “哦,我给兰花交代一声。”
         一听找人,王满银自然没敢迟疑。话说他家大黄现在名声在外,已经成找人专业户了。
         只要村里有人失踪,第一个就想到请大黄帮忙。
         当然这种事情王满银也不会拒绝。
         交代兰花锁门后,他就带着大黄跟随王连顺离开。
         路上,听对方讲起事情经过。
         开会结束后,王满军就不见了。
         刚开始他家婆姨还没有在意,以为丈夫和什么人闲聊呢。眼瞅着各家灯都熄灭了,才外出找人。
         结果连找十几家,都没见到丈夫,这才慌张起来。
         大家一商量,便让王连顺来喊王满银,其余人则沿着村道继续寻找。
         王满军晚上喝的有点多,十有八九醉倒在哪个沟里了。
         现在黑灯瞎火的,如果找不到人,肯定要在外边呆一晚上。
         这天气虽然没上冻,但是温度只有七八度的样子。穿着单衣冻几个小时,绝对不好受。
         更重要是,怕对方摔出个好歹来。
         要知道,村里很多地方的崖沟有四五米深的。摔个断腿断胳膊倒是轻的,就怕出人命。
         等王满银赶到大队部附近时,便看到深沟里几道手电筒亮光不断晃动,其中还夹杂着喊声。
         “满银来了,快让大黄闻闻味,看这个怂货去哪里了。”见到两人,王满囤急忙开口道。
         至于王满军家婆姨,更早早准备了一件破衣服。
         大黄嗅了几下,掉头便朝着一个方向奔去。
         “找到了,快跟上大黄。”
         “不愧是大黄,幸亏没有被打狗队弄走……”
         见状,众人赶忙跟了上去。
         这家伙并没有朝深沟里跳下,而是一路小跑,直冲王满军家。
         到院门口,对着里边狂吠。
         “找错了,不是让往家里找的。”王满军婆姨忍不住叫到。
         “这家伙倒不算找错,闻着味儿找到满军家了……”
         又有人来了句。
         倒是王满银对大黄很有信心,扭头开口道:“嫂子,会不会你找人的时候,满军哥已经回家睡了。”
         “咋可能,我刚回家拿了件衣服,门还是我串上的。”对方连连摇头。
         王满银将手电照过去,发现院门是串着的。
         不过,他仍然选择相信大黄。
         “让大黄进去闻闻味,说不定就找到人了……”
         “对,你们赶紧进去。”王满军家婆姨说着,赶紧把门打开。
         大黄进了院子,直冲猪圈跑去,跟着又发出低沉的犬吠。
         啥意思?
         进入院子内的几人都有点迷糊了,莫非王满军在猪圈里不成?
         心里想着,几个举着手电纷纷照过去。
         猪圈内顿时一片雪亮,臭气熏天,其中隐隐带着酸沤味。
         脏兮兮的地面上,真有一个人影躺着。
         好家伙!!
         此刻王满军躺在猪圈里,身旁吐了一大堆污物。至于他家那头白猪,脑袋凑到跟前,正不断拱吃着污物呢。
         大概是被亮光刺到眼睛,王满军挥了挥手,发出几声哼唧:“不喝了,我喝多了……多吃点肉,酒别倒……”
         “噗嗤……”
         不知谁先发出声,大家顿时哄堂大笑起来。
         醉成这样了,还惦记着吃肉呢。
         王满军的婆姨也讪讪的解释道:“我刚才就听到猪圈里哼唧,还以为是老母猪饿的呢。”
         “赶紧把他喊起来洗洗。”王满囤看到弟弟这幅怂样,也觉得很丢人。喝酒喝到睡猪圈的,这在罐子村还是头一份。
         估计要不了两天,就会传遍整个石圪节公社了。
         这要是没发现,说不定还要搂着母猪过一晚上呢。
         第二天吃过早饭,王连顺就找赵建海汇报工作,说二队为了支持基建大会战,打算成立“知识青年突击队”和“铁姑娘突击队”。
         真让王富贵说着了。听完汇报,赵建海果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之前王满囤已经交代过,这次罐子村组成的基建小队由他亲自带领。
         也因此,赵建海想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
         在他看来,其他村子派去的民工小队千篇一律,毫无亮点可言,根本没办法让上边记住。
         二队这次动员知青们,算是一个创新。
         知青们能文能武……赵干事看过他们为村民表演的节目,像模像样的。
         现在知识青年刚插队不到一年,对于他们的安排,很多人还没摸到头绪。当然到后来,大家就慢慢习惯了。
         如果这些人斗志昂扬出现在工地上,不但能在公社里露脸,估计也会给县里留下深刻印象。
         想明白这件事情带来的好处,赵建海对王连顺的印象大为改观。这人当个生产队长绝对够格了!
         之前他还怕对方不配合,需要自己磨破嘴皮子。
         没有想到开了动员会,立刻提出这么好的建议。
         至于王连顺所说的,怕有些知青会有抵触情绪,赵建海当即表示不算什么事儿,自己前去说服。
         讲大道理,他最在行了。
         见任务完成,王连顺同样松了口气。
         至于赵建海打算怎么说服,就不是他关心的事情了。
         反正第二天下午,徐孔先等人就开始在村里排练起节目。甚至几个女孩子开始走台步,引得村里有些没上工的闲人前去围观。
         为了更好的展示罐子村知青风采,赵建海特意从其他地方借来绿色经典着装、帽子、黄挎包。
         随即,在他的带领下,众人举着两面旗子,敲锣打鼓直奔石圪节公社。由徐孔先递交信件,表决心。
         这么个新事物立刻让工作人员眼前一亮,很快广播开始进行宣传。
         ***
         送走几个顾客后,王满银刚准备回屋刷锅刷碗,王寿长又找上门。
         对方没说要买啥东西,见面先掏烟。
         “满银,帮个忙,”
         “寿长叔,有事儿尽管说,咱们一个村子的。只要我能帮上的,肯定没有二话。”回答一句,王满银把烟夹在耳朵上。
         “我家俊山不是今年过年要结婚了吗,前些日子媒婆过来交代了,要两床新被子。买被里被面要布票,你婶子一直愁着哩。”
         “寿长叔,你真高看我了。一个被面要一丈多布,加上被里,快三丈了。再说你还要两床……我可弄不来。”
         闻言,王满银连连摇头。
         这真为难自己了。
         他手里还有几尺布票,远远不够。
         如果找郭朝旺的话,应该能买来……但是人情这么用的。
         王满银一直守着底线:如果有村里人找上门,小事儿可以帮忙,大事儿就需要考虑了。
         尤其犯错的事情,必须慎重对待。
         “满银,你误会了,我不是弄布票……想让你从供销社多进些手绢。”
         “手绢,这个好说,要几条?”王满银当即答应下来。
         手绢是不要布票的,自己给赵二喜交代一声就行。
         “估摸着弄个几十条吧,”王寿长想了想,开口道。
         “多少?寿长叔,女方要这么多手绢干啥?”
         王满银真被惊到了。来罐子村这么久,他第一次听说女方彩礼点名要那么多手绢的。
         这是准备贩卖还是咋滴。
         “还能干啥,你婶子打算用手绢做被罩。”
         “手绢做被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