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从平凡的世界开始当农民 > 第二百八十八章 少安的机会来了
         等王满银冒雨来到深沟边,果然看到浑浊的水流当中,有大片大片麦秆浮浮沉沉,上边都带着穗头。(上章添加了部分内容)
         不知道村里哪家的麦子被冲下来了。
         王满银没敢耽搁,赶忙回家拿来十几根手腕粗的木棍。
         而后,他挽起裤管冲入洪水当中,把这些木棍呈一字型排列钉进深沟底部。
         正忙乎着,兰花也打伞来到场畔下。
         她同样心疼看着水面道:“满银,知道谁家麦子冲下来吗?”
         “不清楚,你现在去村里问一问,让各家去地里看看。别辛辛苦苦大半年,连一口新麦都吃不上。”
         对于这情况,王满银见怪不怪了。
         现在农民种地难,是真难!从种到收都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行事。干旱的时候求雨,收获的时候盼天晴。
         就像现在,来场暴雨或者冰雹,大半年的辛劳全部白费。
         几乎每次下暴雨,都会从上游冲下来庄稼柴禾,甚至是大肥猪。
         沿河两岸村子里的人,往往雨后会守着河边捞东西。大件东西还好说,像庄稼柴禾这些又没写名字,一般是谁捞到算谁的,就算失主也没办法计较。
         不过王满银家现在不缺一口吃的,没打算把麦子据为己有。
         在木棍阻拦下,不断有麦秸横在水中。最后甚至形成一道草木堤坝,让浑浊的水流不断暴涨起来。
         王满银不断下水将一捆捆麦秸捞起,放在岸边堆积起来。没一会儿功夫,边上就形成一个小型麦秸垛。
         很快,得到信息的村民纷纷过来查看,也跳到水里帮忙。
         他们互相问了一遍,都说不是自家的。
         事实上,为防止被山里的老鼠鸟类偷吃,大部分人家收完麦子会及时拉回麦场看管。
         直到有人过来告知,说应该是王贵发家。
         这老爷子的女儿女婿一家子都在京城,家里也没有其他人,所以只能自己一人收麦子。再加上腿脚不便利,王贵发割完两亩多麦子根本没来得及往回拉,全部堆在川沟。
         结果突然一场大雨,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如果不是王磊及时发现,再晚半个小时,估计全部冲进东拉河了。
         等王贵发一瘸一拐跑到村头时,众人已经帮着把大部分麦秸捞上岸。
         雨差不多停了。
         应付过老爷子的感谢后,王满银回家换了套干衣服,带上土狗去疙瘩岭查看瓜田具体情况。连麦捆都冲散了,不知道瓜苗咋样。
         距离崖沟几十米远,就听到哗啦啦的水流声。
         他心中登时一紧。
         不过等绕过山梁,又松了口气。
         万幸自己事先做了准备,早早在下游修建有几处石坝。现在第一道石坝完全被填满,泥水正从泄洪通道奔流而下。
         不过上游山洪被石坝层层阻拦后,流速放慢许多。哪些瓜苗虽然被浸泡在水里,却很少被连根冲走的。
         来到王连顺休息的草棚前,王满银喊了几声,没听有人应答。他看了看,才注意到有一行脚印朝崖沟深处延伸而去。
         这老爷子腿脚同样不利索,可别出啥情况。
         王满银不由得加快脚步,再次呼喊起来。
         很快,前方有声音应答。
         王连顺正在瓜田开挖排水沟,身上弄了一身泥巴。
         “连顺叔,我不是早说过,平时你招呼着别让动物偷吃瓜苗就行,其他活不用干。”走到近处,王满银赶忙出声道。
         “没事,我没老到啥也不能做的地步。你信不信,再年轻十年,我扛起二百斤麻袋跟玩一样。”王连顺刚说几句话,又开始咳嗽。
         “这我相信。”王满银点头回应。
         别看现在农村老人很瘦,但个个一身精肉,力量并不小。很多五十多岁的人,扛起一百多斤东西跟玩一样。
         “行了,你赶紧回去歇着。这么大雨,老鼠啥的也不会出洞。晚上不用看守。”
         王满银好说歹说,总算把老爷子劝回去。
         巡视一圈,见瓜秧损失不大,他才重新返家。
         远远的,见少安两口子站在沟边指点王磊捉鱼,旁边跟着两个孩子。
         “姐夫,你回来了,瓜田没事吧?”看到王满银,少安赶忙打招呼。
         “没事,麦子咋样,收完了?”王满银出声反问。
         他和兰花原本打算把自家麦子拾掇干净后,明天去岳父家帮忙,没想到会突然下雨。
         “也是昨天收完的,虎子他姥爷家还有点,”
         少安两口子带着孩子过来,明显有事儿。
         聊几句闲话,王满银就让兰花早早准备晚上的饭菜。现在家里啥也不缺,弄只风干兔,等下把王磊捉到的小鱼炸了,再弄些鸡蛋地软炒几个菜齐活。
         等润叶和兰花离开后,少安才说明来意:想借点钱开砖厂。
         “行,没问题。”王满银一口答应,随即好奇问道,“你把两个老爷子都说通了?”
         少安开砖厂的事儿,可以说一波三折。
         早在两年前,他就打算辞掉供销社的工作,回村开一家制砖厂。
         结果刚提出这念头,就被孙玉厚否决掉。
         老爷子虽然相信女婿所说的,供销社迟早倒闭。但事情没有发生前,他还是希望儿子踏踏实实上班,少生杂七杂八的念头。
         其实不但孙玉厚不支持,连田福堂也不同意。
         家里有两个老人开倒车,少安只能继续在供销社混日子。
         不过这一年多时间,他被外界各种情况刺激得坐卧不安,内心的雄心壮志也不断升腾着。
         他感到这么多年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让自己有点太过于安于现状,所以才会迟迟不能下定决心。
         好在……机会来了!
         前几天他和刘根民一起喝酒时,听对方讲过乡办砖瓦厂因为经营不善,打算承包给个人经营。
         少安一直有开办砖瓦厂的想法,如今机会掉在面前,当然要伸手抓住。
         “你不是自己开,而是准备承包乡办砖瓦厂……那个厂里边可有不少问题的。”王满银迟疑一下开口。
         石圪节公社砖瓦厂是七十年代修建的,设备和条件都不错,只是因为管理不行,一直不怎么赚钱。
         前几年口子放开,砖瓦厂内部尝试着实行承包制。不过厂里的领导一个没换,还是那些人。所以折腾一番后,仍然没见丝毫起色。
         尤其去年,更亏损几千块钱。
         所以前段时间公社里开会,下决心干脆把砖瓦厂往外总承包。
         “根民给我透了底,每年承包费一万块,砖厂所有设备归承包人用。我找人打听过,现在中原地区出产的大型制砖机,一台就要上万块。砖厂里边有三台大型制砖机,虽然有些老旧,但是机器都没问题。如果承包的话,随时可以接手……”
         “我和润叶这些年攒了两千多块钱,咱爸和虎子他姥爷能多少借一些。但缺口有点大……就想问问你家能不能借两千块,剩余我再想办法。”
         少安知道姐夫承包荒山后打井垫土砌石坝,估计花了不少钱,所以没敢借太多。
         “总共缺多少?”王满银干脆利索询问。
         “差不多六千块……”
         “我这边凑凑,暂时应该够四千块。过两天你拿回去吧……要是宽限半个月,还能再凑两千。”
         王满银了解小舅子的为人,也愿意支持对方做事情。
         既然现在对方张口,他自然不会让话落在地上。
         有多大力气,当然出多大力气。
         这四千块,算把老底抖擞干净了。
         不过王满银不怕,自家的炒货一直处于热卖状态。像一只下单的母鸡,每天都进钱。
         不,应该说几只下蛋的母鸡。
         经过一番准备后,目前王满银家的炒货品类已经增加到四种。除五香瓜子外,还增加了炒花生、五香南瓜籽、五香打瓜籽。
         这些原料大部分仍然通过李建明弄来的。对方大概知道王满银的背景,所以近几年合作总体还算不错,质量一直有保证。
         另外,郭逵娃也开始供货,只是量暂时比较小。
         因为有县供销社渠道加持,几种新品刚推出就受到欢迎。
         尤其五香打瓜籽,在城里销售更是相当火爆,每天差不多能卖出上百斤。当然,五香瓜子销售额相应降低不少。
         此消彼长,短短几天内,几个品种销售额突破一千二百斤……这还是因为夏天的原因,很多人不愿意吃炒货。
         如果换成秋冬季节,肯定还会增长。
         利润倒很好算。
         今年原材料价格上涨,生瓜子进价七毛,王满银炒制好后,出售批发给县供销社一块钱一斤。
         至于县供销社往外零售价,五香瓜子价格一块三毛钱,炒花生一斤批发价九毛,五香打瓜籽一斤一块……
         在王满银这里,四种产品一斤利润都在一毛多,挣的钱还没有县供销社多。不过做生意就是这样,合作共赢才是长久之道。
         其实一天利润一百三,他已经相当满意。
         等打通黄原市百货公司的渠道后,才是真正挣钱的时候。
         少安听到姐夫的话语,心里很是感动。
         随即,他连连摇头道:“姐夫,不用这么多,两千块就行。我再问少平他们借一些。另外郭叔那里,多少也可以凑点儿……”
         “何必麻烦那么多人,暂时由我这边出。承包砖瓦厂只是第一步,等开起来,用钱的地方更多,再问其他人借也不迟。”
         “那……好吧。”少安犹豫一下,最终点点头。
         “我前段时间去县城时,听说水电局下属单位要修建一排窑洞,好像被胡永州承包了。我可以提前打个招呼,让他从你这里买砖……”王满银又来一句。
         等事情商量差不多,兰花和润叶也把饭菜做好了。
         没等天黑,一家人就坐在窑洞里开吃。蚊子太多,王满银还特意在门口点了一大堆艾草。
         刚下场雨,晚上路不太好走。
         所以吃过饭后少安两口子也没有多留,早早带着孩子离开。
         将四人送走,王满银把小舅子借钱的事儿告诉婆姨。
         “是不是借的有点多了?”兰花听后有些犹豫。
         丈夫真心实意帮着弟弟,她心中当然很高兴,不过自家作坊进原料也需要钱的。
         看到婆姨纠结的模样,王满银噗嗤一下笑了。
         “你笑啥?”
         “没事……”
         ***
         短短一个星期时间,罐子村麦收已经彻底结束。
         趁地里有墒情,人们开始忙着种秋庄稼。
         王满银家倒很省事,五亩麦地种三亩向日葵,其余则种上花生、玉米之类的。
         在他的建议下,今年孙玉厚也种了几亩向日葵。
         其他罐子村人家倒和往年没啥区别。向日葵种植数量很少,都是些零零碎碎的地块,根本不成规模。
         另外郭逵娃说动了以前做事情的几个兄弟,也开始尝试着种植向日葵。
         对此,王满银喜闻乐见。
         只要尝到甜头,相信明年会有更多人家愿意种植。
         种过秋庄稼,气温持续升高。
         不知不觉,已经是暑假。
         刚放假没几天,少平带着田晓霞回到了石圪节公社。现在双水村人都羡慕孙玉厚……几个孩子各个有出息。
         尤其少平,竟然和田福军家女子处上对象。
         因为工作得力,几个月前田福军被调到省城秦安市,职务再次提升。所以在村民们眼里,少平现在是孙家最有出息的一个。
         王满银两口子得知少平回家,第一时间赶到双水村。
         田晓霞和少平已经订婚,所以见面也跟着喊姐夫。
         闲聊几句后,她询问王满银是否认识粮库的工作人员,说自己稍后打算做个采访。
         “采访,咱们石圪节粮库有啥可采访的?”王满银听的稀里糊涂。
         “前段时间,上边的报纸来信综述专栏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一些地方粮库粮食霉变情况严重》,其中列举的几个例子当中,也提到咱们黄原地区的粮管所。我们报社看到后非常重视,知道我是黄原市人,所以就派了任务。让我对下边进行摸底,稍后写篇文章发表。”
         等田晓霞说完,王满银有些感慨。
         不愧是最大的报纸,影响力非同凡响。随便一篇报道,就引得下边跟进。
         实话实说,现在大报纸非常接地气的,很多关乎民生的小事都会报道。比如王满银经常看到上边提到某地化肥一斤涨了一块,还有什么供销社用缝纫机换大米等等。
         不过田晓霞报道石圪节粮库粮食发霉……王满银觉得要斟酌一下。
         “你写这种文章让我怎么联系。再说报道这事儿,你爸知道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