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争魏 > 第一百零一章 铁坊
         魏国都城,洛阳。
         一辆马车驶过繁华的街道。
         马车内钟会脸色越来越阴沉。
         卫瓘似笑非笑的劝慰道:“嵇叔夜一向蔑视官宦权贵,见不到他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钟会怀揣四本论,想见嵇康,又怕嵇康拒而不见,便把四本论从院外抛入,掉头就走。
         钟会一脸郁闷,“去寻司马子元。”
         卫瓘的眼神不由得生出几分怪异。
         夏侯玄、嵇康、司马师都是美姿仪的名士。
         司马师少流美誉、雅有风采,与夏侯玄、何晏并称于世。
         诸多名士中,也只有司马师赏识钟会。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钟会自然对司马师亲近。
         “目今大将军与太傅不睦,我等现在去见司马子元,是否有失思量?”卫瓘眼神中闪烁着一道精光。
         在此刻,卫瓘还是把钟会当成知己的。
         一旦涉及正事,钟会瞬间就变得清明,低声道:“难道伯玉以为大将军能斗得过太傅?莫说是太傅,就连司马子元,大将军也不是对手!”
         卫瓘耳边仿佛电闪雷鸣一般。
         自司马师任中护军以来,定选才之法,举不越功,吏无徇私,军治为之一清,为时人称颂。
         就连司马昭当年也是跟随司马懿南征北战,亦非泛泛之辈。
         二人都是人中龙凤。
         “朝中大事,不是我等能私下议论,多日劳顿,身有不适,瓘先告退。”卫瓘拱拱手。
         钟会也不勉强,“伯玉自便。”
         马车就在当街停下,卫瓘下车,钟会直奔司马府。
         司马师亲自出门迎接,颇为热切,“听闻士季四本论问世,未曾拜读,甚为憾事。”
         这一年,钟会二十二。
         这一年,司马师三十有八。
         一个青春正盛,一个儒雅风流,二人站在一起,宛若一双璧玉……
         两人谈论了一番玄学。
         枹罕。
         春耕临近之前,杨峥与木匠、皮匠制作了四个橐龠,又把铁匠连同其家人迁往积石堡。
         有了风箱,还要有木炭。
         所幸西北不缺木炭,枹罕城中就有人贩卖。
         杨峥挑上乘货色买了两车。
         积石堡中熔炉、器具都是现成的。
         杨峥先让狄道城铁匠炼一次。
         四个铁匠来自各地,多年随军,服从性极好。
         杨峥承诺他们的待遇比狄道城高了三倍,又前所未有的尊重他们。
         四人自然卖力。
         不过效率实在低的惊人。
         从上午巳时到傍晚酉时,整整四个时辰,八个小时多,才加工出一小方铁锭。
         生铁大多灰色,这块铁却是淡褐色。
         比胡人铁匠熔炼的强上不少,跟枹罕城的铁矿也相差无几。
         采用木炭之后,铁锭已经在向钢转变。
         但杨峥不想止步于此。
         军队的品质实则取决于钢铁的品质。
         汉末至魏晋,战火不断,装备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具装骑兵、长槊、明光铠、钝器也逐渐在战场上出现。
         蜀国以一州之力北伐,压制曹魏,诸葛武侯制造的各种先进武器占了很大原因。
         “纯度还不够,继续。”杨峥仔细端详着铁锭的纹理。
         虽然不知道怎么铸造,但一定的物理知识还是有的。
         魏晋时代,盛行的百炼法,炉火中反复淬炼锻打,锤去其中杂质。
         不过这种方式只适合淬炼神兵利器。
         所以三国时代名刀名剑层出不穷。
         杨峥只知道一个道理,想要高品质的钢铁,必须提高炼炉的温度以分离铁和渣,让碳快速渗入。
         忙了一整晚,杨峥一步步的来,先将炼炉改造,又增加了两架橐龠,然后检查木炭。
         众人齐心协力,到凌晨鸡鸣的时候,终于又得到一块青黑色的铁锭。
         硬度和韧性都得到了极高的提升,品相不错,勉强够用。
         以目前的条件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樊铁夫、许异、张孟兆、薛元祖,你们四人现在是铁坊主事,胡人铁匠和矿山都归你们管,在这块铁的基础上,每提升一次,或者产量增加,我赏你们百斛粮食!”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有了激励就有了动力。
         四个铁匠大喜。
         汉五铢钱本来是一个成熟的金融体系,信用又高。
         但董卓把持朝政之后,为了掠夺民间财富,收取五铢钱重新铸造小钱,能怎么偷工减料就怎么来,既不铸字,也无轮廓。
         两汉盛行了三百多年的金融体系瞬间崩塌。
         吴蜀都铸造大钱掠夺民间财富。
         反倒是曹魏死守“五铢钱”,但民间五铢钱不多,金银帛粮食成了货币。
         杨峥手上能拿出来的也只有粮食。
         不过要达到量产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之后几天,杨峥一直呆在铁坊,将人手分为烧炉、锻打、淬火、杂物四组。
         胡人铁匠中不乏能手。
         只不过一直没入门,有了风箱和木炭,一些人就开了窍。
         铁坊中热火朝天。
         杨峥为他们提供食物,肉汤,在生活上尽量满足他们。
         半个月过去,二十把量产的环首刀出炉。
         刀身青黑,品相不错,比军中制式环首刀强上不少。
         产量实在有些低。
         想满足军中用度大大不够。
         不过矛锋有三百多把,让杨峥略感安慰。
         甲胄只能慢慢来了。
         幸亏俄何烧戈的运输队长干的不错,明月峡一战,收缴了一千多付蜀甲和各种军械。
         铁坊的事告一段落,杨峥回到枹罕,已经进入三月下旬。
         忙碌起来,不知道日月飞转。
         西北的冰雪已经消融,春耕即将开始。
         如今枹罕不缺人,也不缺地,粮食在这时代就是生命线。
         有了粮食就能招抚更多的羌人。
         杨峥自然不敢轻忽。
         黄河之南,漓水两侧,民营全部上阵。
         无论羌汉賨氐,全都投入土地之上,颇为融洽。
         共同劳动自然能培养出感情。
         周煜这个民营统制当的不错,在杨峥出征明月峡、积石山时,把枹罕城打理的井井有条。
         比起冲锋陷阵,也可能他的长处更多的在管理之上。
         西河大营有张特,积石山有姜伐野,枹罕有周煜。
         三地在西北构成一个铁三角。
         杨峥的基本盘算是搭建完成了。
         即便日后曹魏剧变,杨峥也能从容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