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争魏 > 第五百九十章 国士
         爨氏和雍氏在南中掀起的叛乱不得豪强之心,转眼就被扑灭了。
         收到南中一切如旧的消息,豪强们纷纷大喜。
         他们的解读能力非常强大,清点汉民户口,不清点夷人,就是在变相的支持和鼓励他们去奴役夷族。
         这活儿豪强们驾轻就熟。
         其实在南中的汉民主动团结在豪强身边,共同抵御诸夷。
         因此豪强对汉民的欺压也不敢太过,大家的利益都是一致的。
         南中地广人稀,土地到处都是,要人,去抓就行。
         “秦王乃雄主也!”豪强们交口称赞。
         霍弋眼神古怪的看着他们,当初这帮人全都蠢蠢欲动,要在南中自立,还有人暗中骂“暴秦”,现在一个一个都换了副面孔。
         不过霍弋心情更好,秦王的私信中,有两家联姻之心。
         霍彪取秦王长女,霍家一跃而成秦国炙手可热的家族。
         南中也会因此更为稳固。
         “秦王以国士待弋,弋岂能不以国士报之?”霍弋长身而起。
         豪强们兴致勃勃的看着霍弋,等待着他的命令。
         “吴狗举三万之众,欲窥南中之乱,此正为立功之机也,大秦重军功,诸位岂有意乎?”霍弋笑道。
         豪强们仿佛恶狗看到了骨头,野狼看到了兔子,“愿随将军讨之!”
         东吴躲在交州,霍弋的确拿他们没有办法,但自己送上门来,就怪不得他了。
         更为有利的是,交趾太守孙谞贪婪暴虐,百姓深受其害。
         吴国邓荀抵达交织,擅自征调孔雀三千头,送回建业。
         交阯百姓不堪重负,纷纷逃亡。
         交趾郡吏吕兴多次联络南中,欲举郡投降秦国,请霍弋出兵。
         当时南中正混乱,吴军大军压境,霍弋没有回复。
         现在南中叛乱平定,是时候解决堵在门口吴军。
         蜀中杜预也来信,均田制万事俱备,就等霍弋的捷报,斩断蜀中豪强的奢望!
         豪强们极为卖力,不数天,便集结了两万大军,加上霍弋手上的一万精锐,兵力上已经不落下风。
         吴军堵在兴古郡,一直不得寸进,渐渐放松警惕。
         而交州刺史刘俊、修则皆非大将,后方孙谞更是暴虐无道,常克扣粮草,吴军军心不附,士气低沉。
         南中大乱,吴军更加掉以轻心,以为拿下南中只是时间问题。
         霍弋快速平定叛乱,吴军连消息都没收到。
         直到南中大军乘木筏顺红河而下时,吴军惊慌失措。
         刘俊令前部督修则领一万精锐迎战。
         霍弋令骁将杨稷领五千精锐为前锋,两军大战,秦军顺水而下,吴军逆流而上,人心涣散,一见秦军士气如虹,未战而先惧之,一触即溃。
         后方吴军大阵,不战自乱。
         骁将毛炅、孟月、王承、董元趁势掩杀,吴军大败,退入郁林郡。
         秦军顺水而入交州。
         当地百姓云集响应,驱赶吴国官吏,主动送上粮草,为秦军做向导。
         交阯郡吏杀太守孙谞,献交阯与秦军,交阯郡遂归大秦所有。
         交州刺史刘俊,集合郁林、合浦、九真、日南四郡大军五万,合攻交阯,欲夺回失地。
         霍弋分兵杨稷迎战刘俊、修则,自守交阯,秦军奋勇在前,豪强亦人人用命,三战三捷,大破吴军,斩甲首三千,俘虏七千。
         秦军长驱直入,攻入合浦郡,与古城在此击败吴军,交州刺史刘俊、大将修则,皆为杨稷阵中斩杀,吴军将校十一人殁于战阵!
         此后,杨稷调转矛头,不攻重兵云集的合浦,转道向北,轻而易举拿下兵力空虚的郁林郡。
         秦军之威扬于南土,霍弋、杨稷、毛炅、董元之名震慑岭南。
         日南、九真二郡不战而降。
         交州七郡,四郡入秦,与南中靠红河连成一片。
         霍弋遂向成都报捷,上表长安,奏杨稷、毛炅、董元等十四将战功,以及蜀中豪强鼎力支持之功。
         又奏请设立镇抚司、宣义司、抚慰司,请长安派遣南中、交州官吏。
         其后,霍弋令杨稷镇交阯,董元镇郁林,毛炅镇日南,孟月镇九真,自引大军回返南中。
         蜀中南面之困全部解除。
         消息很快传入成都。
         蜀中豪强一直盯着南中和吴军,希望南中叛乱,当出头椽子,希望吴军来解救他们,然而奇迹并没有降临。
         南中豪强们不仅不配合,还助秦国开疆拓土,大破吴军。
         豪强们灰心丧气。
         均田制推行再无阻拦。
         被圈禁的百姓早就蠢蠢欲动,川中大地犹如沸腾一般。
         很多高原上的熟羌也受到吸引,纷纷东下,加入均田行列之中。
         杜预根据杨峥命令,将百姓迁往汉中、关中。
         留在蜀中只能分到五十亩田,但若是迁往关中,则能分到一百亩,第一年免除所有赋税,官府负责种子、农具。
         豪强们若是愿意迁往云南、兴古、交州等地,一如南中豪强,可以继续保留坞堡、私军,也可捕土人为奴。
         有利益从来不缺追寻利益的人。
         蜀中顿时出现两个方向的迁徙大军。
         一面向北,进入汉中,再穿过秦岭,进入关中。
         秦国官府高效而直接,宣义司、镇抚司、尚书台全部围绕北迁大事运作,当地官府也极为重视,蜀中百姓迁徙,已经列入政绩考核之中。
         因此秦国所有官员无不全力以赴。
         沿途设立了驿站,提供粥食、清水,连大夫都准备好了。
         能走水路的,河面上早有船只准备。
         道路平坦,还有牛车等候。
         另一面则向南,豪强们对圈地抢人走火入魔,蜀中玩不下去了,干脆分出一部分南下,换个地方圈地抢人。
         南中、交州天高皇帝远,物产丰足,关起门又能当土皇帝。
         事实上,蜀中人口远超杜预统计的两百四十万。
         清算人口时,豪强有意遮挡,百姓也躲躲藏藏,只能大致估算。
         现在给他们分田,一个个仿佛从土里面钻了出来。
         蜀中多山,賨民、汉民、巴人、羌人、氐人纷纷下山。
         幸亏蜀中有庞大的官僚系统,四万官吏,才不至于瘫痪。
         纸张不够用了,就让百姓自己带着木牌来。
         很多人没有姓名,还是当场给取的名字。
         每一个被记下的名字,都是秦国的一分国力。
         登记在册的人口很快突破两百四十万,但各地登记的人口仍在上涨。
         杜预望着长龙一样北去的人群,笑道:“大秦之兴,将自此而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