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争魏 > 第八百三十章 还朝
         回大兴的路上,明显可以感觉到北方在复苏之中。
         官道上车马来来往往,两侧新立了不少驿站、客舍,还有大片的村落。
         没有战争的阴影,一片祥和安然。
         进入河东后,人口渐渐稠密起来,昔年的战场早就被打扫干净,长满了茂盛的秋草,风吹草动,跃出一只只野兽。
         河东、冯飒、京兆,越来越繁华。
         到大兴地界,车水马龙。
         南来北往的商贾,四方的使节,官府的公差,健马、青牛、骆驼、骡子进进出出。
         远远望见大兴城,却见城下一片乌泱泱的人群。
         太子与鲁芝率文武百官前来迎接。
         仪仗连绵五六里,布障、红毯、旌旗遮天蔽日,将士们铁甲铮铮,手持长戟,腰悬长刀,高大威武。
         百姓人山人海,其中夹杂着不少西域国家装扮的人。
         杨峥不喜奢华,厉行节俭,但身为皇帝,也不能弄的太寒酸,失了中原帝国的大气。
         “恭迎陛下还朝!”杨旭率先行礼,文武百官随之。
         接着百姓们纷纷下跪,“恭迎陛下还朝!”
         杨峥骑在马上,意气风发,双手虚扶,“诸位平身。”
         “谢陛下。”
         众人起身之后,杨峥才下马,走到杨旭身边,一年多不见,人又长高了不少,不过跟其他几个儿子比起来,杨旭多了一分文质彬彬的儒雅,少了几分勇武。
         毕竟他身体里一半流着夏侯玄的血,而其他皇子的母亲不是羌胡就是鲜卑,天生就魁梧一些。
         鲁芝则比一年前更加苍老了,须发皆白,脸上的皱纹更为深邃。
         可见后方的压力之大。
         “若无伯父统筹关西之力,朕焉能扫灭司马家,一统中原?”当着众人的面,杨峥向鲁芝拱手行礼。
         鲁芝立即还礼,“此乃臣分内之事,陛下言重了。”
         大兴城早就备好了青盖、御辇,杨峥拉着鲁芝一同上车,鲁芝自然推辞,但架不住杨峥的热情,太子杨旭也一同上车。
         六匹白马整齐划一,从明德门进入朱雀大街。
         街道上也挤满了百姓,被武威的持戟甲士挡在后面。
         “万岁!”人群的热情被点燃,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杨峥顿时有种衣锦还乡之感,看来帝王也免不了虚荣心作祟。
         一番冗长的礼仪,杨峥换上正装,又去祭拜了祖庙,几十颗司马家主要人物的头颅,摆在太庙的神位之前,唯一可惜的是没有找到司马懿的尸体,按照司马家旧人的指引,首阳山上的几个陵墓,全都是疑冢,里面空无一物,只能说司马懿有先见之明。
         杨峥感觉自己对得起老杨家了,老杨家遇到自己,祖坟冒青烟了……
         也对得起曹家、夏侯家。
         一个旧时代落幕了……
         南边的吴国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钟会二十万大军北上,也仅仅拿下一个许昌而已。
         没有寿春和襄阳,相当于被大秦按住了脑袋。
         忙完这些,杨峥回到后宫,夏侯芷在后宫设了晚宴,虽然从邺城带回八百多品貌上乘的女子,但皇宫依旧显得空旷。
         嵇康一般的心思都花在皇宫上,富丽堂皇,处处都有他精巧的构思。
         晚宴之后,夏侯芷还安排了各种“节目”,但杨峥车马劳顿,早就困的不行了,感觉刚刚闭上眼,就被人唤醒,“陛下,早朝了……”
         外面还是一片漆黑。
         当皇帝什么都好,就是这些让杨峥受不了。
         凌晨三点就要起床,五点早朝……
         不过大臣们三点已经在午门外等候了,起的更早。
         好在早朝不是天天有,不然杨峥真受不了。
         揉了揉昏沉的额头,夏侯芷早已穿戴整齐,让女官为自己更衣。
         昨天晚上太累,躺下就睡着了,现在看着雍容华贵宛如盛开牡丹的夏侯芷,身体忽然又有了些反应……
         经过岁月的沉淀,气质成熟丰韵,越发的明艳动人。
         杨峥的手不老实起来,更衣的女官脸色绯红。
         “哎呀,陛下,早朝要紧。”夏侯芷“咯咯”笑了起来,挣脱杨峥的手。
         回朝的第一场早朝自然无比重要,杨峥也只能按下心中的小火苗。
         太极殿上,杨峥已经有些困乏,不过群臣仿佛打了鸡血一样,一上来就喋喋不休。
         一开始杨峥还聚精会神的听着,发现也没什么大事,大事早就在没回来之前,被鲁芝处理完了。
         无非就是歌功颂德,以及各部这一年的成果。
         最激进的是兵部,已经在作灭吴的准备。
         王濬的疲敌之策,也是他们在执行。
         吏部递上新任命的中原各州郡官吏名单,杨峥草草看了一下,都是从关西抽调的老人,全都有实打实的政绩,而且士族、庶族、青营的比例控制得当,非常附和杨峥的心意。
         最仇大苦深的是吏部,四十万人征战一年,花费是个天文数字,府库里穷的耗子都要搬家了。
         工部拟定了修建广通渠的奏表,把大兴和渭水、黄河连接起来,引黄河水入关中。
         礼部则因为入朝觐见的使节越来越多,严重不足,向杨峥伸手要钱……
         一切问题归根结底就两个字:要钱。
         钱到位了,大秦才会快速恢复。
         杨峥一阵郁闷,没打之前缺钱,现在拿下中原,似乎更缺钱了。
         不需要杨峥说话,朝臣们就有了自己的办法。
         既然中原的田赋减免了两年,可以增加盐税、市税、矿税、口赋、算赋等等……
         杨峥打了个瞌睡,“太子意下如何?”
         殿中安静下来,都看着杨旭。
         “汉初治国,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天下连年征战,百姓疲敝,未尝归心大秦,今猝然增加杂税,人心必怨,国库不足,可减少朝廷开支,广通渠也可延后数年再修,当务之急,乃是招抚人心,劝课农桑,使百姓远离饥寒之苦,儿臣以为当效仿汉初,清静无为,则国力自然恢复。”十三岁的年纪在这时代已经算是成年了。
         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王位。
         历史上的慕容垂十三岁便屡立战功。
         不过杨峥能看出这些话颇类鲁芝的口吻。
         杨旭身边也有一群东宫官吏,监国一年,自然会形成自己的小团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