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家娘子萌萌哒 > 第四百零二章 政绩斐然
         来昌平州赴任之时,王守仁突如其来的出现,走的时候,也没有惊动任何人。
         只是天色微亮,拿上那个不大的行囊,带着随从离了昌平州,天地间,只有一缕晨光相送。
         哒哒的马蹄声,没有惊醒任何人的美梦,
         直到卯时已至,天光大亮,许多人来衙门点卯,才发现这位巡抚大人已经离开了。
         来赴任之时,孑然一身,只有一匹骡子相伴,走的时候却给昌平州留下了变法的成果,留下了让昌平州诸位官吏推行番薯的政绩,也留下了刘瑾这个镇守太监。
         “王师傅走就走了,怎么把咱家给忘了!”
         从知州大衙里传来尖利的喊声,刘瑾一边命人收拾行囊,一边指挥人把他这几个月挣来的银子赶紧装车。
         可眼看着一切要收拾好之际,他又改了主意,“别收拾了,也别装车了,咱家不走了。”
         “?”
         一众帮闲都有些迷茫的看着这位公公,怎么好端端又不走了。
         刘瑾这会儿脑袋转过弯来了,不能走,他从京师跑到这昌平州担任这镇守太监是图个什么,不就是图能完成夏师傅给的考验,回去好认干爹吗?
         这考验说穿了无非是干脏活。
         可他跑过来,银子倒是没少挣,但脏活是一件都没干,一点功劳都没有。
         王师傅这个人哪都好,就是太独,完全不需要他刘瑾的帮衬,一个人就把事情全给办了。
         就这样回去了,别说认干爹了,怕是都没法交代。
         他得留下来。
         如今昌平州的番薯种植,一应的推广章程是定下来了,但还没开始推广。
         他完全可以留下来帮着推广这事,把这事办妥当了,回去也好有个交代。
         “去,把东西都给咱家搬下来,咱家不走了。”
         ————————————
         征伐倭国在即,此时整个大明朝最忙的不是兵部,而是户部。
         户部既要统筹此次出征的钱粮,还要核算一个个押解入京的秋税。
         整个户部上上下下都陷入一片忙碌之中,户部尚书韩文更是忙得焦头烂额。
         看着一个个经过核算的秋税钱粮,韩文那张脸也显得欣慰了不少,今岁承平,收上来的钱粮比较去年可要增长了不少。
         如今正赶上陛下要攻伐倭国,钱粮问题倒是不甚吃紧。
         若是不打的话,当能节省下来更多。
         不过,打与不打,不是他这位户部尚书一人能决定的,何况无论怎样,大明将士不通海战是客观事实,如此一来,为了往后的下西洋,攻伐倭国,或者说渡海去攻打某国以此来练兵,确实是有必要的。
         而倭国身处海上,距离较近,与大明又有着深仇大恨,是最合适的选择。
         “韩部堂”一个户部主事急匆匆的而来,“昌平州四县,秋税的钱粮押解入京了,您快去瞧瞧吧。”
         听到昌平州三个字,韩文心下一突,昌平州可是推行试点变法的地方。
         “可是这昌平州的秋税出了问题?”
         “并非出了问题,是.大人且去一看便知。”
         昌平属于北直隶,又处于北地,运送税银都是通过牛车马车走陆路,像江南等地都是通过粮船走漕运水路。
         此次押解昌平州税银入京照旧是四县的县丞,以及一众的衙役帮闲,这会儿正押着一辆辆的大车候在户部的太仓之外。
         等韩文步履匆匆的出来,登时便惊了一下,卧槽,这就是昌平州四县的秋税?
         只见一辆辆的大车停在外头,车上或是堆着鼓囊囊的麻袋,或是堆着一个个的箱子。
         而每一辆的车上都插着牌子,上面写着密云,怀柔,昌平,顺义等字样。
         让韩文惊的是这支队伍的规模,打眼看去,这些运送钱粮的大车足足有上百辆之多。
         仅以规模而论,已是赶上了寻常一省的运粮队伍,甚至还隐隐有所超越。
         见到这位穿着大红官袍的老者,通过那二品的补子,四位县丞都猜出了这可能是户部尚书,当然,即便不是户部尚书,从户部随便出来个官员也比他们的官阶要大得多。
         一个个赶忙上前行礼,“下官等人乃是昌平州四县的县丞,奉昌平知州之命,特来押送今岁秋税的钱粮,还望大人予以验收。”
         “这是昌平州的钱粮账目,还请大人过目。”
         韩文应了一声,此时已从方才的情绪中回过神来,二品大员的气度又摆了出来,把目光挪回来,望了这几个小小的县丞一眼,将账目接过,翻开,没看前面的条条账目,直接去翻最后一页。
         这最后一页上是昌平州的钱粮总计,瞧见那一个个的数目,韩文的瞳孔都不免缩了一下。
         税银十来万两,虽说也很多了,但倒不是太过离谱,布帛,茶叶也挺多,可也都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只是,这个税粮就未免有些太多了。
         足足四十六万石。
         要知道大明朝全国一年的税粮,多则千万石,少了的话,比如去年,拢共是六百万石不到,这是夏秋两税加在一起的。
         而这个昌平州仅四县之地,论及税粮,却是相当于不少布政使司一省之地的秋税总额。
         甚至还隐有超过。
         “昌平四县去岁的秋税是多少?”
         “回大人的话,去岁昌平有旱灾,赖陛下仁德,这秋税免了。”
         “那前年是多少?”
         “前年昌平四县之地,拢共是十七万石左右。”
         “今年的夏税呢?”韩文接着问。
         “夏税是十一万石。”
         秋季乃是农收之时,这秋税比之夏税往往要多出许多,拿夏税去和秋税比,倒是不够客观。
         但不去管这十一万石的夏税,只论这前岁的十七万石,也即是说,昌平州今岁的秋税,较之前岁,增长了将近三倍。
         如此大的增长,韩文自是知晓其中的原由是什么,那道摊丁入亩的变法。
         这道变法无论触及到了多少人的利益,是在多少人的身上割肉,但如今这试点之地有这样显著的成果,只怕后续在全天下的推动,朝堂上,无论是谁,都没法再阻拦了。
         不过这与他韩尚书关系不大,他脸上挤出笑容,微笑着对这几个县丞道:“几位远来也辛苦了,且进衙门喝杯茶歇一歇再说。”
         “来人,将这几个县丞带入太仓衙门,上茶招待着。”
         几位县丞简直是受宠若惊,还没表示感谢或怎样,韩尚书已是拿着账目脚步匆匆的离开了,如此大的喜事,得入宫禀报。
         这可都是功劳。
         如此的政绩斐然,陛下知晓之后必定龙颜大悦。
         虽说已经身居尚书这等高官之位,但韩文决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刷脸的机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