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的祖父是秦始皇 > 第一百五十八章 殷通:那我们就有机会了!
         赵郢有些意外地怔了一下,旋即笑着点了点头。
         在他的记忆中,扶苏对他和赵起两个人要求一直非常严格,平时别说主动和他一起喝酒,就算是自己偷偷地喝一点,都会被罚。
         今天,显然是正在把自己当成了成年人对待了。
         虽然扶苏主动提出喝酒,但两个人喝得也不多,都是简单地意思了一下,就算拉倒了,不过父子两个倒是因此放下了不少心结。
         两个人都很默契地没有提什么政事,而是随意地说着一些家长里短,又或者是上郡这边的风土人情,都是捡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所以,父子两个这顿饭吃得很是轻松融洽。
         “今天就先到这里吧,不用在这里陪我,你们这几天急行军,路上辛苦了,且先回去歇息吧……”
         吃完饭,扶苏没有多留,主动开口。
         赵郢也没有客套,非常干脆地起身告退。
         今天会面的结果,远远地超出了他的预期,他还真怕这位长公子拿出当爹的架子,给他来一通教育,现在来看,还不错。
         也许,在上郡这段时间的磨砺,让他也改变了许多。
         看着赵郢大步离开的背影,扶苏目光沉凝,久久不语。
         以前,自己没有做好这个阿翁,忽视了这个孩子,如今,既然这孩子有了出息,自己阿翁又愿意栽培他,那么从现在开始,自己也应该学着为这个孩子做点什么了!
         但扶苏能做的不多。
         他本来就已经被始皇帝逐出了咸阳这个权力中心,现在始皇帝那边还没有明确表态,他也无法明确地让那些至今依然在等着自己回归的势力,去投效自己的儿子。
         自己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这个儿子,在始皇帝给选定的道路上,走得更稳一些。
         比如,这次兵力的调动!
         他身为监军,就大有可为。
         站在院子里发了一会儿呆,他默默地收回自己的目光,神色淡然地背负双手,走出门外。
         “随我去见王贲将军和延郡守……”
         ……
         翌日一早。
         赵郢就起了床,经过一晚上的休整,感觉头脑都清爽了不少,一路急行军下来,哪怕是他如今的体格夸张,肉体上没觉得多少疲惫,但精神多少还是有些紧张。
         此次,赵郢出征匈奴,没带多少人马,只带了自己的三千新兵,以及始皇帝给安排的三千辅兵,剩下的人马,需要从上郡调拨。
         他需要在辅兵赶来之前,尽快完成这项任务,并完成兵力的初步整合。
         所以,他也没多少耽误,吃过早饭,就带着虎符,与李信和王离一起去了军中,找王贲正式交接去了。
         如今,上郡的主将是他老丈人王贲,监军是他亲爹扶苏,他又拿着自己大父亲手给的虎符,所以,整个的过程,极为顺畅。
         王贲和扶苏当场验证虎符,准确无误,然后,极为配合地放手,敞开了,任由他们在军中挑人。
         调拨和挑选,其实是两个概念。
         但王贲和扶苏,都颇为默契地忽视了这一点。
         大家儿子都在呢,若不是怕违反政策,两个人恨不得直接把最精锐的部队都塞到他们手中。
         “多谢将军成全——”
         赵郢真心实意地给自家老爹和扶苏行了一礼。
         然后让人叫来了等在外面的章邯、韩信等人,开始在上郡这五十万大军中挑选人手。
         “十八岁以下不要,三十岁以上不要,家中独子者不要,身体不强健者不要,不会骑射者不要!”
         在赵郢近乎苛刻的要求下,包括章邯和韩信在内,百将以上的所有人全体出动,加班加点,忙活了整整三天,才从五十万大军之中选出了三万精兵。
         这些,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每一个人都是上过战场,见过血的老兵。
         不过,上郡原本的那些中下层将官,赵郢一个没要!
         他把这些人,全部打散,然后分配到了章邯、韩信和蒙瞻等人手中,从上到下,所有的中下层军官,都是自己从新兵大营带来的真正嫡系。
         他要的不仅仅是一支精锐大军,他要的还是一支绝对服从自己命令和指挥的大军。
         以新兵,带老兵,原本算是大忌。
         但奈何王贲亲自镇场子,长公子扶苏更是一改常态,不离左右,而赵郢本身又身份显贵,李信更是威望极高的军中老将,所以过渡的还算平稳。
         成军之后,除了斥候营在陈胜、徒和熊的带领下,直接动身赶赴九原郡,前去为大军打前站之外,所有的人,马上就进入到了大军的磨合训练当中。
         原本上郡的这些军中老卒,对这些看上去一脸稚气的年轻人,心中还颇有些看不上。
         但很快就端正了自己的态度。
         因为这些年轻人,真的极为优秀。不仅弓马娴熟,纪律森严,最可怕的是,竟然每个人都通兵法!可以说,除了没上过战场,没沾过血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短板。
         都是战场上打生打死,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过的老卒,自然知道,这样的一支军队到底能有多么可怕,这些现在看起来还有些稚嫩的年轻人成长空间到底能有多高。
         只要经历过两次血战不死,这些年轻人就会脱胎换骨,成长为真正的军中精锐,合格的军中将官。
         所以,有了这种认知,大部分人心中的不服便慢慢淡了下去,训练的时候也明显配合了许多。唯一让他们有些不适应的是,跟原来相比,这里更加注重《铸军魂》的学习!
         不仅要学习,还得讲心得体会!
         可把这群糙老爷们给难为坏了——
         好在,有赵郢带来的那三千新兵的帮衬,他们好歹得没有出丑,但每天晚上的学习,还是让他们叫苦不迭。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经过十几天的磨合,大家也终于算是熟悉了自己的手下,而经过这些日子的相处,这些从未上过战场的新兵,也从这些老卒身上,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细节。
         整体战斗力,肉眼可见地提高。
         赵郢和李信等人,自然是极为欣慰,但郡守延和主将王贲就有些头疼了。
         他忽然觉得,前几天答应长公子的事,答应的有点草率了——
         说是三万精兵,其实带走了接近十万精兵的装备不说,这段时日,光这些人的伙食开支,就让他们有些头疼,所有人,不仅一天三顿管饱,中午和晚上还必须有肉!
         这哪里是养了三万精兵啊,这是养了三万祖宗……
         上郡的府库,肉眼可见地瘪了下去。
         那待遇,让一些未被选上的老卒都忍不住有些眼红了。
         好在,这种日子并不算太长,就在赵郢等人抵达上郡之后的第十五天,在后面负责辅兵的陈平和蒙策,也终于抵达了上郡。
         他们的到来,意味着赵郢等人在上郡的日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果然,在陈平和蒙策抵达上郡之后的第三天,赵郢下令,大军开拔,这让郡守延和主将王贲,不由偷偷松了一口气。
         再待下去,府库真有些吃不住劲儿了。
         大军离开,扶苏、王贲和郡守延,亲自出城,为赵郢等人送行。
         “我等在此,恭候殿下大军凯旋——”
         郡守延神色肃穆,拱手为礼。
         赵郢也一脸认真地回礼。
         “承郡守吉言!”
         然后,又冲着扶苏和王贲拱手告别。
         当初蒙恬,从匈奴手中夺取了河套平原,大秦随即设置九原郡,蒙恬沿着河套地区,一口气防设立了四十四个城池,形成抵御匈奴的防御链条。
         所以,真正与匈奴接壤的,是九原郡。
         进入九原郡地界之后,赵郢马上加大了侦查的范围,不断地反复扫荡。但他也知道,在这种与匈奴接壤的地方,想要彻底杜绝匈奴的探查根本不可能。
         所以,在与李信、章邯、韩信、张良、萧何、陈平等人商议之后,他们果断地放缓了行军的速度,然后开始大张旗鼓,沿途令人多张旗帜,并增设灶台,把气势做了个十足。
         若是不凑近观察,你就算说是有十万大军,也不会有人生疑。
         然而,没人发现,在进入九原郡不久,就有前后有几支队伍,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大军的路线,一人三骑兵,趁着夜色消失在了九原郡的茫茫荒野中。
         数日之后,章邯、韩信和赵郢共计两万大军,在九原郡外悄然碰头。
         从一开始,赵郢就没准备和匈奴打一场持久战。
         他准备效仿当年的霍去病,利用高桥马鞍,马镫和马铁蹄的优势,开一场闪电战。
         所以,在所有人都以为,他还在九原郡的时候,他就化整为零,带着一万五千大军,深入到了匈奴草原。
         “将军,下面我们怎么走——”
         看着眼前的地图,韩信目光闪动。虽然这次的出兵计划,他们早已经私下里推演过无数次,他依然还是忍不住有些心潮澎湃。
         没办法,这个机会,太大胆,也太疯狂了。
         让他肾上腺激素都有些上涌。
         “遫濮部——”
         赵郢伸出大手,绕了一圈,重重地按在了乌鞘岭山脚下的一处绿地上。
         这里盘桓着匈奴的一个上万人的中等部落遫濮部。遫濮部与匈奴本部一直有联姻关系,也是单于和右贤王战马的重要来源基地。
         此次,赵郢盯上的便是此处。
         ……
         就在赵郢等人偷偷渡过黄河,准备绕行乌鞘岭,对遫濮部发动突袭的时候,大秦内部,也咸阳城里的一项政令,陷入了巨大的争执之中。
         科举制度。
         在朝堂有意的推动之下,各地方的读书人纷纷加入到这场盛大的辩论之中,考什么,怎么考,什么人可以考,人人都可以向朝廷献言献策。
         六国贵族,有些麻了。
         因为,他们发现,局势似乎有些失控,这根本不是推广《铸军魂》的问题,也不是大秦说书郎的问题,甚至都不是朝廷廉价提供书籍的问题,而是科举来了!
         朝廷竟然允许,所有人参加科举考试!
         重新打通了读书人的上升通道。
         这一手,直接打乱了他们的阵脚,不少人心思不知不觉就变了。
         能崛起,为什么要造反啊!
         邯郸郡。
         听到这个消息的李左车,不由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看向坐在自己书房的赵顿,苦笑道。
         “没办法——若是朝廷真的允许各家子弟参加科举,你能控制住家中子弟不参与吗?伱就算是能控制得住家中子弟,你能控制得住地方上那些读书人吗……”
         赵顿默然不语。
         “没用的,主动应变吧——”
         李左车看着神色依然有些犹豫的赵顿,直接盖棺定论。
         “除非我们现在就揭竿而起,否则只有先主动参与,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会稽郡。
         殷通、项梁和项羽齐聚一堂。
         “项将军,如今之计,我们该怎么办……”
         跟邯郸郡的那些六国贵族不同,他们在这里可是经营已久,不仅掌握了地方上的军队,还在大泽乡布置了不少人马。
         粮草,盔甲,队伍,三者齐备。
         已经没有办法回头了——
         项梁也不由眉头紧皱。
         “始皇帝不是对我们六国子弟颇不信任吗?怎么忽然就转了风向——”
         殷通默然。
         他虽然是一郡之守,但远离咸阳这种权力中心,根本得不到多少有用的信息。
         “我看,不如直接起兵算了——”
         项羽忍不住眉头一蹙,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当断不断,必受其害,若是再发展下去,我看我们处境会更加艰难——不说别的,单说府库里的那些书籍,我们还能压多久……”
         殷通和项梁默然许久。
         “再等一等,跟大秦相比,我们的实力太弱了——怎么也得等到始皇帝没了,我们才能有一线机会……”
         项梁看了一眼兀自有些不甘的侄子。
         “而且,如今那位皇长孙赵郢已经带兵前往九原郡,要去攻打匈奴——匈奴如今实力不弱,就凭那位皇长孙……”
         项梁笑了笑。
         “有那李信跟着,就算是不至于惨败,也必然难以速胜,若是因此彻底激怒了匈奴——把大秦彻底拖入战争的泥潭……”
         殷通不由眼睛一亮。
         “那我们就有机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