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 > 第185章 道衍:底线这种东西,丢一丢就习惯了
         当太阳落山,城门即将关闭之际。
         一名衣着如常的信使乘快马,自近午时分自应天府大明宫出发,终于在宵禁前赶进了城里。
         在即将宵禁时。
         苏州府钦差落脚的宅邸外,看门的门房从一名乞丐的手里收到一封密信,随即赶忙通传,将这密信送至了后院的钦差房里。
         听见是一名乞丐收钱送的信。
         再验证了一番火漆和骑缝章的对丈后,道衍了然的打发了门房,关上了房门。
         这才拆开了信封。
         在览阅过密信的全部内容后,道衍脸上的面色从疑惑到明了,到最后不由的双掌合十,念诵了一句佛号,这才将信纸在烛台上点燃,丢在地上任其燃尽,随即才重新回到院中。
         眼见宋濂房间的烛火还未熄灭。
         道衍便上前轻轻敲响房门。
         待宋濂打开门,未等他开口,道衍便压低了声音说道:“宋师,宫里回信了。”
         宋濂浑浊的双眼亮了一瞬,立即反应过来。
         “入内笔谈。”
         道衍点了点头,倒不是怕隔墙有耳。
         他毕竟他们这一行钦差还什么事没干呢,谁会冒着掉脑袋的罪名,无聊到往已经将近赋闲了半年的钦差府里安插探子呢。
         只是二人早先的定计实在骇人听闻。
         一旦传出去,就有可能遭受天下仕林的敌对和抨击,所以怎么小心也不为过。
         宋濂闭上了房门,落上门栓。
         借着桌上的烛台火光,道衍落笔写到:之前察觉孔家族人暗访江南等地逐步没落的儒学旁支家族,背地笼络,收买,破坏太子殿下兴北方之学方略,你我二人争论不休,实不知该拉拢或打压孔家,如今,太子殿下授意,少詹事定计了。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请君入瓮,抢占先机……
         常升的定计核心其实很简单。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孔家的优势,无疑就是在天下儒生间无形的声望,以孔子后人的身份,天然掌握了对儒学的解释权。
         只要孔家当代衍圣公在“官学”出来后,挑上几个似是而非,本就存在天然争议的点对官学提出疑惑,儒生自然而然会对官学的“正统”提出质疑。
         改,官学之正统荡然无存。
         不改,官学的权威性也要下降。
         届时孔家版本的“四书五经精校本”一出,哪怕其九成九的内容都照搬宋濂等人的劳动成果,天下的读书人也会在心中默默将四书五经校订的功劳记在孔家身上。
         这就是孔家最让道衍感到棘手的地方。
         所以,常升给道衍和宋濂的办法,首先就得将衍圣公孔家拉下水来,不给他们站在儒学的制高点“指点江山”的机会。
         孔家不是暗戳戳的想要拉拢那些落寞的儒学旁支,另起炉灶,用盗版逼死正版么。
         那就首先把这些南下的孔家后人都拉进校订组来。
         他们会挑事?
         那必须让他们挑啊。
         他们不挑,就算道衍这边自导自演,也得把挑事的帽子扣到他们头上。
         再借用报纸这个如今已经联通东西南北五省布政司的舆论利器,将孔家人的“嘴脸”公之于众。
         然后,借宋濂等人之口。
         在报纸上不停替孔家洗地。
         没错,就是洗地。
         用领先大明八百年的高端“茶艺”,不把当代衍圣公洗成大明“顶流”,朝廷决不罢休。
         不逼的他们扇自己的耳光,亲自出来给“官方版”四书五经校订正名,这事就不算完。
         至于那些没落的儒学旁支。
         当然还是照常迁往北方。
         他们不就是为了得到儒学正统的支持,重整旗鼓,这才想插孔家大旗的么。
         行,朝廷满足他们。
         只是他们插的孔家旗就不是山东衍圣公的孔家了。
         毕竟孔子的后人除了北宗,还有一支自南宋·建炎初,孔子第四十七世孙袭封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随高宗赵构南渡后所诏建的南宗不是。
         只要这支南宗的孔家后人识趣。
         朝廷也不是不能帮这支南宗同这些儒学旁支联合,回山东祖籍争个正统。
         毕竟,大家都姓孔嘛。
         谁还不是个孔子后人了。
         而当道衍在纸上罗列出常升的整个计划,宋濂看完都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这是孔家不识趣,就要把他们一千多年积攒下来的名望全部磨灭的绝户计啊。
         当即挥笔回到:“这是不是太过了?”
         “孔家意欲另起炉灶的事情你我并无实证,仅凭你的揣测就要针对至此,岂不荒谬?”
         “须知孔家若倒,天下儒学必乱。”
         道衍的面上不见波澜。
         只不紧不慢的提笔回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正因为孔家在仕林中的名望太盛,所以才必须提起十二分的小心。”
         “况且,当初宋师想要校订四书五经时,难道不是亲笔修书,邀请衍圣公派遣族人前来一同修订了吗。”
         “孔家连一字都未回。”
         “分明为将宋师放在眼里。”
         “而今官学的风声走漏,孔家人却不请自来,鬼鬼祟祟,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宋师还要自欺欺人到何时?”
         看见道衍的最后一句,宋濂的脸上浮现了落寞和无奈之色。
         天下读书人对孔圣的尊崇早已深入骨髓。
         而他他苦读这么多年,早已看透了世事,又历经此番四书五经校订,看透了人心险恶,却依旧不愿相信孔家会做出如此龌龊之事。
         孔家的桎梏可见一般。
         但,宋濂是真的看不透吗?
         不,就如道衍所书,他只是不愿意相信而已。
         而今被道衍直言点破。
         宋濂一声苦叹,终于还是凭借多年读书的修养,以及为大明尽忠,为朱标负责的态度缓缓落笔到:“那孔家南宗的忠诚如何保证?”
         “尽管已经分家二百多载。”
         “但两宗仍属一脉。”
         “朝廷此番设计,如何能保证南宗不为回归祖庙接机献功,而将朝廷的丑闻公之于众呢?”
         当写下这一段的时候。
         宋濂那是一边写,一边面露难色。
         原本他还劝常升和道衍正心正行来着。
         而今,为了保障官学的纯粹性,他都不得不替这些阴谋诡计查漏补缺的起来了。
         看宋濂一脸的愧色模样。
         道衍也猜出了宋濂此刻的心情。
         小声的劝道:“宋师不必为此太过介怀。”
         “人在江湖,难免会有身不由己,人情世故之时。”
         “底线这种东西,多丢一丢也就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