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 > 第二百零一章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哈哈,景濂,你就别羡慕了,这眼镜以后再找机会求苏先生吧。”
         刘伯温笑呵呵的说道。
         宋濂看着一脸嘚瑟的刘伯温,羡慕又嫉妒。
         很快,刘伯温就看完了宋濂带来的文稿。
         简单的和宋濂讨论了一下其中的内容。
         最重要的部分,是规避一些朱元璋相对敏感的内容。
         虽说现在的大明,读书人都是儒生,儒学占据了主流地位。
         但在朱元璋这里,如果儒学和他有些相违背的地方,那必然是儒学靠边。
         这《祖训论》的东西没有讨论太久,毕竟内容也不算多。
         “这是什么?”
         宋濂看到了桌上的民报,颇有些好奇的问道。
         刘伯温回答道:“民报,刚出来的玩意,怎么,景濂兄,你不知道吗?”
         宋濂立刻道:“伯温啊,这些日子太忙了,我还真不是很清楚。”
         自从当上了翰林院承旨,宋濂的工作量骤增。
         他的年纪也不小,精力消耗是巨大的。
         “那你看看,这民报如何?”
         刘伯温将民报递给了宋濂,笑呵呵的数道。
         宋濂点点头,接过民报就看了起来。
         东西不算很多,宋濂很快就看完了,而他的脸色也和看之前有了很大的差别。
         “这民报,是宫里弄出来的吧?”
         宋濂看向刘伯温直接说道。
         刘伯温笑道:“虽然没有实证,但大概是这样的,现在整个京城,各处都在售卖民报。”
         整个京城?
         宋濂一愣,随即道:“陛下做这个,是想要干什么?”
         根本不需要多说,直接就锁定了朱元璋了。
         刘伯温说道:“景濂,你看不出来吗?”
         宋濂愣了一下,说道:“民报可以让百姓知道大明之事,是大善之事。”
         “只是不知道,是何人向陛下进谏此事的,当真了得。”
         刘伯温说的很保守,有些话,还是不便直接说出来的。
         刘伯温淡淡道:“大概也和苏先生有关。”
         “怎么?伯温你知道详情?”
         宋濂看向刘伯温,好奇的问道。
         刘伯温的情况,宋濂可是知道的,一直都在府邸里,养养花读读书什么的。
         基本不出门。
         苏璟的事情,又是如何知道的这么详细的?
         刘伯温摇头道:“我可不知道什么详情,只是猜测而已,如此天马行空的想法,也只有苏先生才有了。”
         猜测!
         这话落在宋濂的耳朵里就有些奇怪了。
         “伯温,此言差矣,以你之才智,这等民报之事,想来也难不倒你吧。”
         宋濂朝着刘伯温说道。
         他心里,刘伯温也是聪明绝顶的人物。
         刘伯温摇头道:“不不不,景濂,就民报而言,我可以肯定,现在只是刚刚开始,苏先生的智慧根本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我不清楚是苏先生没多说还是陛下没执行,反正呢,之后必有变化。”
         以刘伯温的眼界,他已经看出这民报过于简陋了。
         虽说已经在京城的读书人之中形成了一股风气,但想要推广到大明全境,还是不够的。
         “还有这般之事吗?”
         宋濂惊讶的说道,他并没有想的那么深。
         刘伯温肯定道:“必然如此,苏先生之智慧,高深莫测。”
         不得不说,刘伯温还是刘伯温。
         这一波,看的比谁都远。
         宋濂看着自己的这位好友,神色间有些讶异。
         虽然早就知道刘伯温对苏璟十分的推崇,但没想到今日一见,刘伯温对苏璟已经不是推崇可以形容的了。
         这是崇拜,是完全的信任。
         这还是自己认识的那个刘基吗?
         “伯温,这位苏先生确实不凡,但怎么也不至于让你如此吧。”
         宋濂心直口快道。
         在刘伯温面前,他还是比较直接的。
         刘伯温看向宋濂,笑道:“景濂,你不懂。”
         “苏先生之智慧,不是凡人所能及,即便是仙人,也不过如此。”
         仙人都出来了。
         宋濂彻底震惊,在刘伯温的心里,苏璟竟然都和仙人一样了吗?
         “伯温,不就一副眼镜而已,哪怕把之前的事情都算上,苏先生也够不上仙人吧。”
         宋濂一脸不解的问道。
         细数苏璟的事情,那的确不少,也干系众多。
         宋濂承认苏璟很厉害,有大才。
         但眼前的这位,可是刘子房,比肩张良诸葛亮的人物。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刘伯温,说的也太夸张了。
         刘伯温并未反驳,只是看着宋濂,一脸神秘的说道:“有些事,后世之人自然会知道。”
         苏璟的社会理论,已经彻底的征服了刘伯温。
         那种俯瞰历史长河的感觉,让刘伯温有种看遍一切之感。
         这样的人物,他是怎么都比不上的。
         宋濂依旧不解,但他也明白,刘伯温肯定知道一些无法对自己诉说的事情。
         问肯定是不能多问的。
         宋濂又和刘伯温交流了一些文学上的问题,两人的文学造诣都很高。
         宋濂曾几度都想问问看那一首《念奴娇·中秋对月》,但想到朱元璋的命令,又只能作罢。
         这首苏璟所做的词,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今日和刘伯温交流之后。
         宋濂的心里,也是拿不准了。
         ……
         溧水县。
         小院后的铁匠台,苏璟总算是研究出了提高铸铁强度的办法。
         石墨坩埚炼钢法!
         苏璟经过回忆和查询一些炼铁炼钢术的典籍,已经确定要在钢材中加入碳,变成高碳钢才能提高其强度。
         一开始,直接用碳粉加入钢水之中,发现效果极其的不理想。
         后来在不屑的努力回忆下,总算找到了办法。
         用石墨黏土做成坩埚,然后在这个石墨坩埚中熔化金属料,这样铁料就能持续的吸收石墨中的碳而熔化成高碳钢水。
         然后再进行浇筑的操作。
         有了办法的苏璟那也是立刻就行动了起来,先找石墨黏土。
         石墨这东西,在溧水县极其骤变还真没有。
         苏璟前世地理学的不错,大概知道石墨矿主要分布的地区。
         比如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河南、四川这些地方。
         不过以现在大明的情况,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去的。
         山东,是苏璟最后选定的目标。
         别院内。
         苏璟、朱标和朱橚齐聚一堂。
         今日明月高悬,夜色十分的美丽。
         饭桌上,自制的火炉正烧着炭火,上面是火锅盆,咕咚咕咚沸腾着。
         在这种寒冷的时候,苏璟三人外出吃晚饭的频率也少了许多。
         家庭小火锅,是十分惬意的选择。
         提前备好的没有科技与狠活的食材,无比的鲜嫩。
         “吃吧。”
         苏璟开口动筷,朱标和朱橚这才开始跟着动了起来。
         蒸腾的热气,裹挟着食材的鲜香。
         仅仅只是闻着,就已经让人口水直流。
         三人吃的面红耳赤,非常的过瘾。
         “牛懿,牛肃,年前为师要出一趟远门。”
         苏璟朝着朱标和朱橚说道。
         “远门?”
         朱标看向苏璟道:“苏师是有什么事情吗?”
         苏璟点头道:“没错,我要找一样东西,名为石墨,用来炼钢,但咱们这附近没有,所有得出去找。”
         朱标立刻道:“苏师,这种事直接找人不就可以了,石墨长什么样,苏师描述一下,学生一定差人给你找来。”
         “这马上就是冬天了,远行还是不太好的。”
         古人出门,都讲究一个天时地利。
         如今寒冬降至,这要是出去,麻烦骤增。
         要是搞不好,寒冬腊月的,死在路上都是有可能的。
         朱标此言,是真的关心苏璟。
         苏璟笑着说道:“牛懿,我知道你是关心我,但是呢,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再说我出远门,其实也就是去山东,不用太担心的。”
         石墨和之前搞火山岩可不一样。
         苏璟很清楚火山岩咱们境内不多,那水泥量产的事他也没想过。
         但这石墨关系到的可是炼高碳钢的大事。
         这得自己去,虽说不会打算在山东搞什么炼钢厂,但需要的石墨也不是一点半点。
         自己的事,还是自己办最放心的。
         听到苏璟的话,朱标沉默了。
         他是知道的,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对于苏璟其实也是实行的一个半软禁的状态。
         去去周边没什么事,这要是去山东,能同意吗?
         朱标的心里,没底。
         倒是一旁的朱橚没想那么多,朝着苏璟道:“苏师,那我能跟着您一起去吗?”
         出门这种事,对于小孩有着莫名的吸引力。
         虽然朱橚很成熟,但依旧是个小孩子。
         苏璟摸了摸他的脑袋道:“恐怕是不行的,我这次出门有事,顾不上你。”
         朱橚的年龄还是太小了,苏璟可不敢保证不出意外。
         明代的医疗水平,真出点事,救都救不回来。
         “这样嘛。”
         朱橚听到这话,明显有些失落。
         朱标说道:“苏师,那您打算什么时候出发呢?”
         苏璟想了想道:“就最近这两天吧,我也想早去早回。”
         山东靠海,但冬天去看海,苏璟并没有这个闲情逸致。
         办事么,速战速决就好。
         “苏师,我想同你一起去。”
         朱标朝着苏璟说道。
         苏璟看向朱标道:“牛懿,我是去找东西,此行路途不算远,但也不近,有可能在年关之前回不来的,过年你不回家吃团圆饭,怕是不好吧。”
         苏璟也是考虑到了朱标的现实情况。
         过年,那对于每个华夏子民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一个大家族中,朱标作为家中长子,在过年的时候不在,那算是比较严重的一件事了。
         “那苏师您呢?”
         朱标反问道。
         苏璟笑了,说道:“为师就一个人,无所谓的,在哪过年都是过,团圆饭在哪吃都一样。”
         朱标这时才想起自己的这个老师,其实是孤身一人的。
         一时间,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好了,就这样吧,我大概后天动身,到时候呢,北上山东,你们俩和我一起,正好把你们送到应天。”
         苏璟朝着朱标说道。
         苏璟对于明朝的疆域了解的不是那么的清楚,但前世中国地图他还是背的很熟的。
         溧水县就在江苏境内,不,应该叫溧水区,而山东和江苏相邻,一直北上就行了。
         至于应天,也就是南京,其实溧水也属于南京的一部分,只不过溧水在偏南的位置,北上正好路过。
         “嗯,苏师,学生知道了。”
         朱标点点头。
         苏璟三人迅速的吃完晚饭,收拾好餐具就各自回屋了。
         这个天气,晚上只适合呆在被窝里。
         虽然并没有什么手机之类的东西可以玩,但可以冥想。
         对于苏璟来说,躺在床上闭着眼睛的时候,这思路就异常的清晰。
         许多模棱两可的记忆,这种时候就忽然清晰了。
         另一头的厢房内。
         朱标并没有上床,而是点着油灯,伏案写着什么。
         苏璟要去山东,这事朱标一定要给促成了。
         可不能让自己的父亲朱元璋给拦住了,得一定促成。
         一封书信很快就写完了,内容并不多,主要是讲苏璟要去山东的事情。
         多余的东西朱标没写,因为有些东西,不适合在信件里描述。
         将信封好,又拿出那把还剩一次击发机会的燧发枪,朱标小心翼翼的离开了别院,将其送到了拱卫郎的手中。
         “立刻将信件和东西送到我父皇的手里,不得延误片刻。”
         朱标朝着拱卫郎命令道,太子的威严尽显,容不得丝毫的违逆。
         此刻的朱标,与在苏璟面前的时候判若两人。
         “是,太子殿下。”
         拱卫郎意识到了朱标话语中的严重性,夜色下就直接快马加鞭朝着紫禁城的方向而去。
         朱标看着拱卫郎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神色凝重。
         自从自己成为苏璟的学生之后,出的最远的一次门,就是去爬东庐山。
         但东庐山,也就在溧水县的周边。
         山东,那可远了。
         苏璟在自己父亲心中的地位,朱标是清楚,也知道自己父亲一度对苏璟起过杀念。
         这些在溧水县保护自己的拱卫郎,何尝又不是监视苏璟的呢。
         正因为知道这一切,朱标才越发的担忧。
         他不想在朱元璋和苏璟之间做选择,或者说,真要是冲突了,他并没有选择的机会。
         有的,只能是无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