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 > 第二百零七章 国家的大事,百姓的草纸!
         “你呀,就是这也要,那也要!”
         马皇后将磨好墨的砚台推到了朱元璋的面前:“来,试试。”
         朱元璋速记拿起毛笔,直接蘸了蘸:“妹子,这话说的可不对,苏璟我是真心觉得这样挺好的。”
         说话间,朱元璋已经开始奋笔疾书起来。
         他写的正是苏璟今天所说的东西,这些肯定是要全部记录下去,方便之后交给李善长和崔亮去执行的。
         “重八,这是刚才苏先生讲的内容吗?”
         马皇后看着朱元璋书写的内容,好奇的问道。
         朱元璋点头道:“没错,苏璟这小子,说的东西还挺有意思的。”
         现在想想苏璟刚才说的那些东西,朱元璋的嘴角也扬起了弧度。
         “苏先生说的,自当如此。”
         马皇后理所当然道。
         ……
         次日一早,阳光正好。
         “牛府”大院门前,苏璟的马车早就被牵了过来,车上又多了不少的东西,车架前沐英坐着,俨然一个车夫模样。
         苏璟和朱标两人站在府门前,与朱元璋和马皇后做着道别。
         “苏璟,希望你找到你想找的东西。”
         朱元璋朝着苏璟说道。
         “多谢了,大叔,走了。”
         苏璟笑着挥挥手,脸上是淡淡的笑容。
         “苏先生,麻烦伱了!”
         马皇后朝着苏璟躬身道。
         “夫人放心,我一定把牛懿安全的带回来。”
         苏璟点点头。
         在场也没有什么矫情的人,这更不是生离死别,告别也十分的简单。
         马车慢慢悠悠的出了应天府城门,北上朝着山东而去。
         朱元璋并未做什么目送的事情,而是直接返回了紫禁城,上早操!
         奉天殿上。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淡淡的扫视着下方的一众群臣。
         群臣颔首躬身,无比恭敬的站在奉天殿的左右两边。
         他们的心里也是相当好奇的,昨天朱元璋到底去哪了?
         中午人就不见了,然后一整个下午都没见人。
         这对于百官来说,是比较罕见的。
         “有事启奏吗?”
         朱元璋淡然开口道。
         “启禀陛下。”
         户部尚书杨思义缓步走出道:“陛下,农学院今年培育粮食,颇具成果,明年臣想扩大一些规模,望陛下批准。”
         农学院。
         朱元璋听到杨思义的话,倒是想起来了。
         这也是苏璟教导,然后朱标提议的东西。
         朱元璋忙的事情多,近来还真没怎么关注过。
         “杨思义,说说看,都有些什么成果?”
         朱元璋好奇的问道。
         杨思义当即道:“回禀陛下,根据实验,我们找到了如何将水稻增产的办法,还能有效的预防一些减产的疾病,一旦推行下去之后,明年至少增产十之一二。”
         其实杨思义说的还是保守了。
         明朝初期的农业水平,其实也就那样。
         可能因为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都是延续着上古传来的耕作方式。
         除了工具稍稍有些进步之外,对于种植方法的改进,其实非常少。
         这农学院建立之后,只是在水肥方面做出了一些改进,便立刻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只能说,儒学,真是将华夏的思想,一直固守在了原地。
         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就导致了,即便只是做出些许的改变,也能有着相当大成效。
         “好!很好!”
         朱元璋大喜,说道:“朕准了,明年,不,今年就可以着手准备扩大规模的事情了,同时也要多多的吸纳农学方面的人才,争取做出更加的成效。”
         封建王朝,粮食永远是重中之重。
         杨思义的成绩,那是斐然的。
         其余的大臣们看着,那也是相当的羡慕。
         能被朱元璋这么夸的人,可不多。
         “谢陛下,臣定当竭力而为。”
         杨思义立刻朝着朱元璋跪下谢恩。
         这个户部尚书,虽然很累,但他干的很起劲。
         要说这户部其实也挺奇怪的,正常是主管户籍财政的部门,有关钱的事情都得经过户部。
         但因为封建社会,粮食就等同于钱,所以这农业上的事也得管。
         户部尚书还有许多别名,比如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杨思义多了农学院管理,其实是挺累的,但他动力十足!
         “陛下,臣也有事启奏。”
         说话的是刑部尚书周桢,这也是位重量级人物。
         六部尚书本身的含金量就不说了,这朱元璋即位以来,律法森严,每年抓捕审判的犯官相当的多。
         抓他们的人,就是刑部的人。
         周桢抓过的官员数量,比现在奉天殿内站着官员数量还要多上数倍。
         他在百官之中,有个“阎王”的外号。
         平素里,也少有人与之相交。
         周桢清楚,也乐的如此。
         身为刑部主事,掌管的是律法刑罚,本就应该是铁面无私,公正严明。
         孑然一身,才能让朱元璋不生猜疑。
         这能当上六部尚书位置的大佬,没有一个是简单角色。
         “周桢,你有何事,说。”
         朱元璋简单明了的问道。
         周桢回答道:“启禀陛下,臣奏请扩建刑部大狱。”
         此言一出,在场的群臣脸色都是有些变化。
         刑部大狱扩建?
         这啥意思,意思现在牢房不够了呗。
         刑部的大狱,关押的可不是普通人,大多数都是犯了重罪的犯人。
         而这些人里,官员的比例比较大。
         周桢说完,便低头等待着朱元璋的回答。
         他没有解释什么,因为不需要解释。
         这大案要案,都是朱元璋亲自审理的,抓了多少人,关了多少人,朱元璋都清楚。
         刑部大狱的牢房数量不够,这是谁都清楚的事。
         “朕准了。”
         朱元璋并未思考太久,准了周桢的要求。
         在惩戒犯罪的事情,他向来是不遗余力的。
         “谢陛下。”
         周桢谢过朱元璋之后,退回了队伍之中。
         群臣都压着脸色,这事对他们还是有点震慑作用的。
         接下来又是一些日常的议题,比如各地的叛乱,还有一些小的灾情什么的。
         朱元璋也都是雷厉风行,一一个给出了批复。
         虽说百官提出问题的时候,都会给出解决的方案,朱元璋要做的只是批或者不批。
         看起来好像并不难,但实际上却根本不是这样的。
         因为只是听臣子说,想要判断一件事的全貌和真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朱元璋久居皇宫之中,各地的情况并不能亲自过去查看。
         到底他们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或者说他们说了几分,留了几分。
         这些,全都要靠朱元璋自己来判断。
         皇帝,是权力的巅峰,但也是最容易陷入信息茧房的人。
         “好了,今日早朝就到了这里,善长,崔亮,你们两个和我来一下。”
         朱元璋大手一挥,直接转身从侧边离开了奉先殿。
         李善长和崔亮对视一眼,留在了原地。
         奉天殿外,群臣缓缓走出。
         各种议论之声也是响起。
         “陛下昨日下午都不在宫中,据说是去见什么人了。”
         “李大人知道是谁?”
         “我哪知道,不过我倒是听说,五皇子回来了。”
         “五皇子!那不是跟着那位苏先生在学习么。”
         “这么说,陛下昨日去见的,是那位……”
         “哎!慎言!”
         ……
         奉天殿内,待到群臣散去,李善长和崔亮这才迈步而出。
         不过他们的目的地是奉先殿。
         “崔大人,你说陛下叫我们是什么事?”
         李善长边走边朝着崔亮问道。
         崔亮说道:“大概是那民报之事吧。”
         李善长又道:“昨天下午陛下离宫,直到今日早朝时才赶回来,崔大人可有耳闻?”
         这李善长和崔亮的年纪都不小了,步子也走的比较慢。
         崔亮说道:“陛下之事,下官不敢打听,只是思虑民报之时,便已经是心思殆尽了。”
         面对李善长的问话,崔亮的应对那是相当的滴水不漏。
         李善长并未在意,而是笑着继续道:“崔大人,我倒是听说了一些事,估计和今日陛下召见你我二人有关。”
         “恐怕我们,在陛下面前是不好过关了。”
         这话一出口,崔亮的脸色微变,他犹豫片刻之后,说道:“不知丞相所言,到底是何事?”
         要是能提前知道朱元璋要问什么,也好在心里打个腹稿,好应对一些。
         李善长说道:“其实也不算什么大事,不过是陛下昨日出宫见的人是苏先生,而苏先生,正是这民报的提出者。”
         “崔大人,你觉得,陛下才见完了苏先生,就召见我们,是不是苏先生又和陛下说了什么。”
         苏璟提出了民报!
         崔亮眉头皱起,这事,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但他亦是能猜到的。
         “多谢丞相告知,下官谢过。”
         崔亮朝着李善长拱手道。
         李善长摆摆手道:“崔大人不必如此,我和崔大人一起为民报之事奔走,本就是一条船上的,这是我应该做的。”
         虽然两人的步伐不快,但奉天殿和奉先殿之间的距离,也不是很遥远。
         谈话间,已然到了。
         两人都是常来此处之人,门口的护卫并未阻拦,太监也是微微侧身便让他们进去了。
         “臣李善长拜见陛下。”
         “臣崔亮拜见陛下。”
         李善长和崔亮两人恭恭敬敬的朝着朱元璋行礼。
         朱元璋直接摆手道:“免礼,真有些话,要问你们。”
         “是,陛下。”x2
         两人立刻来到了朱元璋的跟前。
         朱元璋说道:“善长,崔亮,这民报在应天府内的布置,朕都看到了,的确做得不错,账目我也看了,不错。”
         “陛下谬赞,这只不过是臣等该做的事情而已。”
         李善长立刻回答道。
         朱元璋瞄了一眼李善长道:“善长,既然你开口了,那就就问问你吧,这账目上太简单,有些东西看不明白。”
         “陛下请问。”
         李善长立刻正色道,他已经有些紧张了。
         朱元璋说道:“这民报销售的数量有了,销售的人群分布呢?官绅有多少,百姓有多少,读书人有多少,商贾有多少,农民又有多少?”
         “还有销售的时间分布,区域分布,这些朕可都不是很清楚。”
         朱元璋一开口,就是苏璟昨天问他的内容。
         这可是直接把李善长给干懵了。
         一个民报的销售账目还不够,还要这种详细的数据吗?
         虽然以苏璟前世的销售来说,这叫做用户画像。
         但对于明朝而言,这显然是太超前了。
         “此事主要由崔尚书主理,具体的工作细致臣并未参与,还是让崔尚书来说吧。”
         李善长话头一转,直接将这烫手的山芋丢给了崔亮。
         死道友不死贫道。
         李善长这一波太极,顿时让崔亮绷不住了。
         他也不知道啊!
         “陛下,臣……臣……臣尚未开始整理这些情况,尚不清楚。”
         崔亮有些结巴的回答道。
         “哼。”
         朱元璋冷哼一声,看了一眼崔亮,又瞥了一眼李善长。
         这样的结果,他已经有所预料了。
         他只是有些痛心,苏璟随口说的东西,怎么自己手下的丞相和尚书,都只能结结巴巴的应对。
         这差距,有如此之大吗?
         “算了,朕也不难为你们了,朕只问你们一件事,这民报,普通百姓买的多不多。”
         朱元璋朝着战战兢兢的两人问道,,话语间十分的严肃。
         这次崔亮立刻抢答道:“回禀陛下,民报虽然不贵,但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亦是一笔支出,故买的百姓,很少。”
         详细的数据不知道,大概的情况他还是了解的。
         崔亮并不是那种只会划水的尚书,还是有真才实干的。
         “果然,那你们觉得,这民报若是百姓都不买不看,朕做了还有什么意义呢?”
         朱元璋再度问道。
         民报的重要性,李善长和崔亮都是知道的。
         现如今的情况,看似民报很火,但实际并没有打入寻常百姓之中。
         被朱元璋这么一问,李善长和崔亮都哑火了。
         这事,他们知道,但没法解决。
         “陛下,要不然,免费供应给百姓?”
         李善长犹豫了一下,说道。
         朱元璋看向李善长道:“免费供应,怕是最后只能成为百姓擦屁股的草纸。”
         自从昨晚被苏璟点通之后,朱元璋也意识到内容不行,百姓就不会看的道理了。
         毕竟,他曾经也是平头老百姓,知道百姓到底在想什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