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秦霸气 > 第346章 前贤经典不为惑,人人习之皆可得
         津县。
         县尉张思身披甲胄,率领百名秦军锐士包围了县令府。
         随着张思一声令下。
         在几声清脆的金铁交击声后,沉重的青铜长戈以暴力的形式,敲开了县令府大门。
         张思正要下令要一众秦军鱼贯而入,搜捉县令吴秋,眼前便出现了津县县令吴秋身影。
         吴秋身着一身儒衫,头上顶着春秋时儒家流行的复古木制高冠,以头巾缠绕固定,手中则执有一把亮锋宝剑,秦二尺长。
         其身后,是与吴秋打扮一般,在县令府任官员的一众儒家门生。
         这些儒家门生有老有少,面上神色有的是坚毅、有的是恐慌、有的是视死如归。
         他们斜执着的宝剑多数稳定,少数则是颤抖不休。
         “吴县令这是闹哪般?”
         县尉张思抬手,止住身后拉弓上弦就要攒射的秦军。
         “郡守大人没想要吴县令的命,只要思驱逐吴县令出韩地而已。
         “吴县令,看在你与我共事一场的份上,思劝你,莫要自误啊。”
         这话对于张思来说,绝对是苦口婆心了。
         秦国武将首重军功,吴秋一众做出这等抗命架势,若放在其刚来到津县时,张思定然直接射杀充当军功。
         现在,张思略有不忍。
         自大儒吴秋来到津县,津县肉眼可见得在变好。新郑之前下达的命令,也是一切顺从县令,张思对吴秋还算认可。
         “张大人,秋任职县令至今,津县之转变有目共睹。今秋没有犯错,只一纸调令,便要下秋之官,此……”
         “吴县令。”
         张思抬手向前摆了一下。
         五十名秦军锋锐箭矢搭上弦,他们揪着箭矢尾部的羽毛,开弓如满月。
         蹦蹦蹦~
         弓弦绷紧的声音犹如催命符令,让十数位儒生脸色大变。
         当啷当啷~
         有四位连长剑都无法握住,失手落地。
         张思神情冷峻。
         “思乃军人,只服从上令,你这些话,与思说不着。”
         他后退一步。
         “走,还是死。”
         为五十把箭矢所指,吴秋浑无惧色。
         他蓦然回首,白发飘摇,厉声大喝:
         “捡起来!”
         “唯。”
         “唯。”
         “唯。”
         “……唯!”
         三个儒生咬牙应声,捡起长剑。
         最后一个儒生应声有些迟疑,有点哽咽。
         但他还是应了,还很是大声,捡起了长剑。
         “悔不该弃淳于兄而去,悔不该未至玄鸟殿。贼可摧我身,不可折我心!”
         吴秋回首,一脸决然,迈步冲锋,悍然提剑向前!
         “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他高喊着,年迈,瘦小的身影,在一众儒生眼中异常高大。
         老迈的声音,也显的那么神圣。
         一众儒生有些痴迷,有些目眩,有些热血沸腾。
         正当此时。
         “放。”
         不带感情的一个字。
         嗖嗖嗖嗖嗖嗖~
         肉体不可挡的锋锐箭矢向着年迈执剑者劲射而出,加强版的暴雨梨花针尽数扎在了吴秋之身。
         老人前冲的身影立刻后退不休,硬是被这五十支箭的力度射回原位,跌在了一众儒生之中。
         鲜血,染红了儒衫。
         一众儒生被吓住了。
         他们热血不再沸腾,他们激情不再澎湃,他们想要脱口而出,随着大儒以身殉道的信念不再坚定。
         仰躺在地上的吴秋,身前扎满了箭矢,缠住木冠的头巾也为箭矢射破,致使沉重而复古的木冠脱离其头,掉在地上。
         张思横了一眼被射成刺猬,胸膛仍有起伏的吴秋。念及吴秋为津县做的贡献,本想要身后秦军入县令府,缴了这些儒生的长剑。
         一步踏前,目光突然一凝。
         吴秋,竟然挣扎着坐起来了!
         [一介书生,竟能如此……]
         张思制止身后秦军上前补刀。
         以他的经验,这样的伤,每一个小动作都是受一次万箭穿体之痛。
         这样的人,值得他张思给予少许宽限——反正这样的伤也是必死。
         吴秋一脸痛苦,肉体上的痛苦让他的精神备受折磨。
         他哆哆嗦嗦地在地上摸到木冠,摸到头巾,然后用满是粘稠鲜血的手,将木冠端正地戴在头上,再用头巾缠绑,加以固定。
         稍微晃了几下,木冠纹丝不动。
         这或许是他没有用力的缘故——他连用力摇脑袋的力气也没有了。
         他一张嘴,鲜血汩汩涌出。
         这些鲜血让他吐字不清,说的话没有人听得清。
         只能听见风从血中过,带出的“荷荷”和“咕嘟咕嘟”的声音。
         他坐着,重重一低头,这比他前面摇晃的力度要大多了。
         他的头摇晃了两下,木冠便跟着摇晃。
         他死了,木冠还在。
         在其身后,一名年事颇高,脸上已有皱纹的老儒生老泪纵横。
         “君子死而冠不免!”
         他高喊着,说出了师兄说出来却没有传出去的话。
         然后像他的师兄一般,跑步,冲锋,一往无前。
         “君子死而冠不免!”
         “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啊啊啊啊啊!”
         “……”
         张思眉宇蹙起。
         眼前大呼小叫的一众儒生,让他仅剩下的耐心彻底消磨殆尽。
         虽然还有好些儒生没有动作,瑟瑟发抖,长剑掉落。
         但,张思已经恼了。
         给脸不要脸是不是?
         “放箭!一个不留!”
         他厉喝。
         利箭攒射,一轮又一轮。
         津县县令府之地为血染。
         一众儒生,尽皆身死。
         津县是幸运的,至少张思还给了吴秋机会。
         另外两座大儒管理的城池,县尉既见大儒手执长剑,即令射杀。
         南阳伏生,一夜白头。
         正值壮年的他憔悴的像个七老八十的老人,跪在地上痛哭流涕。
         “淳于兄,生为了儒家,只能如此,只能如此啊!生救不得人啊!”
         早在咸阳的时候,两人就商定好了——儒家的生存,大过一切!
         三个大儒以身殉道的消息传到新郑,强一脸沉重地滴到嬴成蟜手上。
         让他沉重的不是三个大儒之死,而是主君的态度。
         虽然主君前昔说的清楚明白,不改便杀,但强清楚,自家主君其实不喜欢杀戮。
         长安君府一众门客公认,长安君妇人之仁。
         故在嬴成蟜翻阅之时,在旁言道:
         “君上,这不是你的错。”
         “废话,这当然不是我的错,我又不是没让他们走。”
         嬴成蟜简略过了一眼,便合上奏章,递还给强。
         强略显错愕接过。
         “这个表情什么意思?”
         “强以为,君上会……自责。”
         “我想要大开民智,选择儒家宣德之法,扯断儒家绑架百姓的道德枷锁。
         “他们想要以死殉道,捍卫他们心中的儒家,舍命求名。
         “他们想要自杀,我满足他们的要求,我有什么好自责的。”
         嬴成蟜步态闲适,走入内室。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这是他们的选择,这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强待主君走后,冷笑地扫了一眼奏章。
         “愚昧无知!蠢不可及!”
         …………
         宜阳。
         科学家号召一众墨家门生,先是将墨家所有的书籍尽数誊抄了一遍。
         这里并不仅限于墨家书籍,而是百家书籍,《论语》、《墨子》、《孙子兵法》、《吴子兵法》、《惠子》等书都要誊抄。
         这些誊抄的书,是墨家一众大墨加上了标点符号的版本。
         然后再用活字印刷术尽数打印复制。
         “脱离秦王,远离咸阳是对的,君上终于放开手脚了。”
         科学家一边校准,一边欣慰地道。
         标点符号,活字印刷术,纸张。
         这些事物早就发明出来了,只是一直被始皇帝压着不让外传,科学家早就不乐意了。
         如今得偿所愿,科学家很是振奋。
         看着宜阳百姓对知识求机若渴的眼神,看着宜阳百姓学习进步如飞的速度,科学家笑的很欢喜。
         墨家巨子的快乐很简单,但也很难。
         津县大儒身死的消息传过来,科学家笑的更欢喜了。
         “君上雷厉风行,杀得好,甚好!哈哈哈!”
         诸子百家,唯有墨家有任侠,执剑平不平。
         …………
         野王。
         县令吴实审视着面前的标点符号,一时之间有些为难了。
         他给负黍县令唐秉,阳城县令崔广,白城县令周术分别去信,要三人来野王与他一叙。
         亦是有此意的三位县令,接到信的当天便轻车简从,径往野王出发。
         三人丝毫不担心走后城池出问题,道家无为而治,崇尚的就是一个自然,就是一个不管胜似管。
         城池的基本架构已经搭好,百姓也都进入正轨。他们认为,已经到了有他们没他们都差不多的地步。
         桌案上就薄薄一张纸,上面写着的是十四种标点符号。
         四位大道围坐在桌案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盯着这张纸看了看,又看了看身边人,谁也不先说话。
         “咳咳。”
         野王县令吴实咳嗽一声。
         他是东道主,自然应该他先起头。
         “诸君,这标点符号,是否要加入经典,为学堂之教呢?”
         崔广捏着颔下特意留下的几根胡须,迟疑地道:
         吴实深有同感地点了点头,崔广的想法,担心和他一样。
         本心,和他们所传承的道家思想,让他们都不想将标点符号纳入体系。
         但,事情若是如此简单就能处理,吴实就不需要将三位老友叫来面商了。
         “我等不传播,他人传播,何解?”
         白城县令周术道,这位大道的城池旁边,是大儒管理的城池。
         这便是吴实召集三位老友的主要原因。
         他们从咸阳来到韩地,不是来义务劳动做奉献,而是要证明道家治国的强力。
         儒家这么一宣布标点符号,还打着长安君旗号,就弄得他们很被动。他们不想施行,但不施行,道家就比不过儒家——治国便是治理百姓,人都没了,还比个屁啊。
         在关中,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秦律禁止百姓乱窜——寻常百姓从一个城池跑到另一个城池是不可以的,触犯秦律。
         四位大道其实也可这样做,但这样做就违背了道家宗旨——不违背自然,无为而治。
         在不使用标点符号,不违背道家宗旨的基础上,四位大道进行了一阵友好交流,然后无果。
         吴实,周术,崔广都有些郁闷。
         而此时,在四人中年龄最小,曾在咸阳殿上忍不住直言的唐秉扯过纸张,在手上晃荡了两下。
         哗啦哗啦~
         这声响让三位大道目光集中过来,以探询的方式。
         “诸君,秉有一问。
         “于此标点符号,诸君认为好,还是不好?”
         三个大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半晌,没有办法昧着良心说话。
         “大善。”
         “仓颉造字使文明延续,标点符号使文明延续更易。”
         “有此标点符号,前贤经典不为惑,人人习之皆可得。”
         啪~
         将纸张用力拍在桌案,负黍县令唐秉悍然说道:
         “那便是了!传!道家城池都用上!立刻编撰有标点符号的《道德经》、《庄子》等我道家经典!”
         崔广有些不情愿道:
         “可这违背了我道家宗旨,以人力强行干预此事,或成祸事也。”
         “崔兄此言差矣。”
         唐秉指尖戳着桌案上的纸。
         “仓颉造字,你能让其不造乎?长安君创标点符号,你能将其毁去乎?
         “此物虽是人力,出便已是天道,用标点符号便是顺应天道!
         “仓颉造字,天地哭,鬼神泣,哭泣我人道自此长盛难衰。
         “长安君创标点符号,虽无天象,但有人迹,儒家三位螳臂当车者已是送了性命。
         “不用标点符号,便是不顺应天道,那才会有祸事。
         “我等用之,才是顺应天道,这能有什么祸事呢?”
         唐秉这一番话,将嬴成蟜拔高到了和创造出文字的先贤仓颉同一梯队。
         虽然言语看似说得通,但实际真要纠其真,三位大道完全能大肆反驳。
         但,三位大道没有反驳。
         他们一脸受教的表情,重重点头。
         “彩!”
         他们愿意接受唐秉的说法,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解释。
         我们没有违背自然,我们依旧是顺应天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