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横刀十六国 > 第五百六十八章 五铢
         “此物应略加改善,增加标点符号,使读书之人不必将精力花在断句解意中!”李跃至今都不习惯这时代的书籍。
         通篇下来,字挨着字,全靠自己解义。
         汉魏至今,只有句读。
         也就是语意已完之处略加停顿,真正的句号出现,要等到宋朝。
         “何谓标点符号?”常炜不解。
         李跃在纸上给《春秋》加了标点: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后面又画上问号、感叹号、冒号等,稍加说明,常炜便明白过来,“的确能加快理解,有此物,日后寒门庶族子弟,不必如此辛苦!”
         很多时候,断句断好了,通篇的意思就清晰明朗起来。
         甚至都不需要先生讲解,这对花不起钱请先生的寒门子弟是大大好事。
         “臣立即令天工院重新做一份!”常炜是传统士人,自然知道这东西的价值。
         李跃寻思着弄个活版印刷,但转念一想,没有必要,这年头的典籍也就那么多,活字印刷目前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反而加大的工艺,不易推广。
         凡是能推广的,都是简单、好用的东西。
         李跃望着第三个木盘,不知道这里面放着什么。
         火药?
         指南针?
         春秋时代就有“硝石出陇道”的记载。
         魏晋五石散大行其道,推动了炼丹术的发展,集大成者当属葛洪,隐居罗浮山朱明洞,求仙炼丹,将道门与儒家结合,从而让道门脱离了原始巫蛊阶段,后创作《抱朴子内篇》,成了道门典藏。
         不过火药这东西威力没那么大,更不是万能的。
         制作、保存、运输都是大难题,想要应用在战场上,还有很长很长一段路走。
         常炜掀开第三个木盘,却是两枚钱币,一枚金光灿烂,乃金五铢,一枚青中泛黄,是铜五铢。
         汉末董卓天才般的推出小钱后,立即摧毁了两汉几百年打造的五铢钱信用,东汉王朝也被他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以至于后来接班的魏蜀吴三国都因钱币而烦劳,曹魏以物换物,吴蜀都弄直百钱、直五百、直千钱掠夺民间财富。
         华夏经济严重退化,民生越发疾苦。
         天地万物背后运行的基本逻辑其实都是钱。
         打仗要钱,衣食住行都是钱,国家运作也要靠钱。
         石虎杀人放火挖坟、残害百姓、掠夺民脂民膏是一把好手,但经济上基本就是白痴。
         重建五铢钱体系,就显得异常迫切。
         这玩意儿比火药更重要。
         “此乃山阳铁坊铸造的新钱,含铜六成,铅二成,其他杂质二成,一枚金钱换一百铜钱。”常炜将木盘放在案几上。
         李跃拿起两枚试了试,跟后世硬币比起来,自然差了不少,没有花纹,就一个孔,两个字。
         不过钱作为流通之物,不能做的太精美,成色更不能太足,不然就会被人收藏,劣币驱逐良币。
         一百枚铜钱兑一枚金钱,等于将五铢钱与黄金挂钩,施行金本位,有利于稳定经济。
         中土比较缺银,无法构建银本位货币体系。
         两宋以前,都是用铜五铢。
         李跃为了重新构建五铢钱体系,已经准备了好几年。
         如今吞并燕国,正好借大胜之威全面推广。
         商业活跃起来,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相当于一摊死水,在五铢钱体系下,周而复始的运行起来。
         梁国经济强大了,能对周围国家形成降维打击。
         这一招诸葛武侯已经用过了,刘备猇亭战败后,扔给他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蜀汉,精锐尽失,人心崩溃,府库空虚。
         出师表中有“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之语,足见当时形势之恶劣。
         但诸葛武侯接手后,短短数年,蜀汉就起死回生,七征孟获,六出祁山,究其根本,就在于诸葛武侯将将蜀汉经济与蜀锦挂钩,造新钱、平抑物价,蜀锦畅通魏吴两国,压低了魏吴的本国货币……
         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
         成都的繁华,才让诸葛武侯有了北伐中原的底气。
         “明日朝会,推行此钱!”李跃沉声道。
         梁国也到了走出这一步的时候。
         江淮的稻米,辽东的木材、皮货,幽州的牲畜,青徐的海货,在商业的刺激下才能繁荣起来。
         有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辽东不愁发展不起来。
         “唯!”常炜拱手一礼。
         以前推行这些东西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
         如今李跃携吞并燕国大胜之威,威信如日中天,没有哪个不开眼的敢在这时候阻挡。
         李跃之前也小规模推行过五铢钱,不过反响平平,民间交易还是以粮食、布帛为主。
         经济的本质其实就是信用,推行货币需要一个恰当的契机。
         此次大胜,还有谁不信任李跃、不相信大梁?
         汉武帝前后六次币制改革,才打造出了五铢钱体系,使大汉的国力走向巅峰,所以才能北击匈奴,威震西域。
         汉朝虽然亡了,但五铢钱生命力极强,直到清末还在市面上流通。
         梁国要重现大汉之盛,恢复五铢钱的经济体系是必然。
         果然如李跃所料一般。
         诏令下达,畅通无阻。
         不仅邺城开始改用五铢钱,地方上也开始流通起来。
         其实民间对钱币的渴望更为迫切,毕竟谁也不愿意买个东西,就几袋子粮食、几匹布去买卖,小生意也就罢了,大生意根本做不下去。
         除此之外,市面上还出现大量书籍。
         两三枚五铢就能买回一本。
         没钱也无所谓,可以租借,李跃在邺城设立十二家书社,专供寒门庶族子弟无偿借阅,算是大梁的福利。
         不仅有诸子百家,还有各种启蒙绘本,简单易学,生趣盎然。
         也有鸿胪司的各种评书,从卫青霍去病到关羽张飞。
         往往一个识字之人诵读,几十人旁听,纷纷叫好。
         让李跃没想到的是,五铢钱没遭到抵制,黄藤纸也没人说什么,反而是书社引来了不少人的反对。
         声称虚耗国力,百姓无心耕种。
         李跃嗤之以鼻,将所有奏章送回。
         这事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