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扬名 > 第二十章 三策
         三日后,荀氏携雁来访。
         为示尊重,杨琦携妻、子迎接。
         杨明望见领头之人,面露欣喜,主动行礼道:“公达。”
         来人便是数月前来廷尉诏狱之荀攸。
         颍川荀氏前以荀淑为前任家主,其有八子,号曰“荀氏八龙”,荀彧便是荀淑次子荀绲之子。
         荀攸之父却不在八龙之列,便是旁支。
         这也是杨明猜测来人会是荀攸的原因。
         旁支之中有能力者,及冠之后便要四处跑腿,为家族出力,借此混个脸熟。
         待行完纳吉之礼,杨明邀请荀攸留下饷食。
         此时虽仍是九月,但东汉一朝自建国便气温暴跌,六月飞雪都有过,九月已是秋风瑟瑟。
         好在杨府四面高墙,倒也不惧秋风,且二人所坐石桌中间,有一铜酒樽,下有炉火,内盛青梅酒。
         九月青梅成熟,正是青梅煮酒时节。
         两人一边喝酒吃饭一边闲聊,与当初在廷尉诏狱时相比,平添了一分惬意。
         酒过三巡,杨明忽然长叹一声。
         荀攸疑惑地望向他。
         “世人皆以为我此时春风得意,然而我却愁眉不展、惴惴不安也。”杨明叹息道。
         荀攸闻言很是意外:“少君何出此言?”
         “公达有所不知,此次北上并州看似顺利,实则险象环生。”接着,杨明便把曹节安排田晏,曹破石及王萌、王吉后手尽数讲出。
         “若非我去了马邑,怕是早已客死他乡,哪还有机会与公达在这青梅煮酒。”杨明感慨道。
         “曹节手段,当真险恶至极。”荀攸附和道。
         杨明闻言起身,对荀攸恭敬行礼道:“曹节欲置我于死地,水火不容,我该何去何从,还望公达指点一二。”
         荀攸见状心有所动,却也并未开口。
         他虽外露愚钝于人,但却极为聪慧,杨明在荀氏与杨氏联姻后说出这番话来,他怎能不知是有所求。
         然而荀氏婚宦世家,与宦官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他并不愿开这口。
         杨明看到荀攸反应,也并未继续追问。
         荀攸是三国知名谋士,为曹操进献“十二奇策”之人,史载荀彧坐镇,荀攸随军,二荀谋略自然不用多说。
         这也就是杨明听到荀氏来纳采之时,觉得荀攸可以帮他解忧的原因。
         当然他也知道荀氏微妙处境,且荀攸又素来低调,要想问策于他,并非易事。
         所以他坐了回去,继续与荀攸把酒持螯,高谈阔论。
         等酒饱饭足,他接着发出邀请:“公达,我从雁门得一古书,书无名,其内却深谙天地至理,不知公达有兴趣与我一同观之?”
         荀攸闻言立马来了兴致:“竟有这等奇书?”
         杨明点头,说话间已拉着荀攸往里走:“此书应当极为珍贵,我将其藏于阁楼之中,以防失窃。”
         说话间两人已到了阁楼,先后爬了上去。
         荀攸上了阁楼后便被一屋子的竹简吸引过去,杨氏经学大家,藏书自多不胜数。
         然而还未等他开口询问古书在何处,身后杨明再次躬身行礼:“还望公达指点我迷津。”
         荀攸迅速反应过来,知道这是杨明诈他。
         他有些生气,转身欲走,不过走到阁楼一看,顿时哭笑不得。
         原来阁楼那梯子,不知道何时已被人撤走。
         “此地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我耳,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杨明走过来再次躬身请教。
         天地你我四知为弘农杨氏先祖杨震名言,杨明此时搬出来,倒颇为巧妙。
         “少君何至如此。”荀攸长叹一声,终是未开口。
         杨明见状单膝跪地,抱拳道:“其实若仅我一人,无所畏惧,却恐累及家族,万劫不复。”
         荀攸见状赶忙上前扶起杨明。
         杨明已贵为亭侯,这等大礼他一介白身哪里受得起。
         而且杨明方才所言,累及家族,如今荀氏已与杨琦一脉联姻,在政治上便是利益共同体。
         帮杨明,也等同于也是在帮荀氏自己。
         至于宦官那边,联姻则更多只是权宜之计。
         “少君处境艰难,我也仅能提供少许思路,姑且试之。”荀攸开口道。
         杨明闻言大喜,当即起身道:“愿闻其详。”
         “我有上、中、下三策,不知少君要哪一策?”
         杨明面露喜色,他当然是全都要。
         “公达可一一详述。”杨明找来坐榻,示意荀攸坐下来说。
         “少君可知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荀攸坐下后便开口道。
         杨明点头。
         申生为春秋时晋献公太子,为丽姬譖言所迫自缢而死,而重耳出逃在外,后来返回继位,是为晋文公。
         “以少君如今作为,及冠之后求外放一大县之令,甚至一郡太守皆非难事,若远离中枢,想必那曹节也未必会阻拦,且曹节早些年得过重病,想必不出几年自会病逝,届时少君可用家族运作再回雒阳。”荀攸接着说道。
         杨明闻言思索。
         这和历史中诸葛亮劝刘琦如出一辙,可以称之为“避祸之举”。
         虽说曹节死后还会有赵忠张让等人,但论政治能力,他们与曹节相去甚远。
         按荀攸所说,他再回雒阳,自然可以沉着应对。
         这确实是一种方法。
         “此为下策?”杨明开口问道。
         荀攸颔首。
         杨明见状心喜,如果避祸之举只是下策,那中策和上策就更加值得期待。
         “那中策是?”杨明继续问道。
         “以家族运作,为司隶校尉。”荀攸这次说的简短。
         杨明却显得很是兴奋。
         因为有历史加成,荀攸的下策对他而言并不意外,但是这中策就十足惊喜。
         甚至他此时也不得不感慨,谋士果然与常人不同。
         东汉十三州,置十三州刺史,行监察之权,监察司隶的,便是司隶校尉。
         再详述一下,司隶校尉便是监督京师及京城周边地方之监察官。
         虽说它的秩仅有比二千石,不如一般郡守,但就和那北军监侯一样,位卑权重。
         之前那王萌便是司隶校尉,王甫也因此权势滔天。
         “那上策是?”杨明听完中策,对上策已是有点迫不及待。
         “少君可知宦官也分派系?”荀攸反问道。
         “中常侍吕强不与他们合流。”杨明回道。
         “不仅如此,曹节王甫为旧宦,赵忠张让位新宦,他们私下亦争权不休。”荀攸继续说道。
         杨明若有所思。
         “古来政治斗争,无非都是‘多立友,少树敌’,若少君能与赵忠张让结盟,那曹节自然不是对手。”荀攸终于说出上策。
         新宦取代旧宦是趋势,与新宦结盟是顺势而为。
         而且杨明已除王甫,某种意义上与赵忠张让等人利益一致。
         只要杨明不和那些极端士人一样喊着除尽宦官,那赵忠张让等人自然也乐意合作。
         而且这么做风险最小,故是上策。
         “多谢公达指点。”杨明起身向荀攸行礼。
         有了这阁楼三策,他对前路也看得更清。
         不过他并未着急选择,因为中策与下策,都需等他及冠之后才能执行。
         并且三策各有利弊,他也需要多加考虑。
         行完礼,杨明拍手,张辽又把梯子搬了回来。
         下了阁楼,杨明亲自送荀攸出杨府。
         “此番多有得罪,还望公达原宥。”待把荀攸送上马车,杨明躬身致歉。
         荀攸摆了摆手:“少君并非池中之物,今日所言若能些许帮助,攸也荣幸之至。”
         言罢,他便示意御者驾车离去。
         这反应,可不像什么荣幸之至。
         杨明目送荀攸,也并未在意,他如今的地位要荀氏为他所用还远远不够。
         一直到荀攸的马车消失在视野中,他才收回目光。
         既然忧愁已解,他也是时候收拾一番,准备去东莱与郑玄会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