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热血驸马 > 第一百九十二章 强悍燕军!景隆大胜!大明战神!乘胜追击!再进捕鱼儿海!

第一百九十二章 强悍燕军!景隆大胜!大明战神!乘胜追击!再进捕鱼儿海!

         “这李景隆,真是一言难尽”
         燕王妃徐妙云此刻也是摇了摇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众人纷纷又坐了回来,显然一家子人都被李景隆搞得有些郁闷了。
         “逍郎,你不要在意刚才那李景隆的无礼。”
         朱凝云担心李逍心情不太好,出言安慰道。
         “放心吧凝云,我无所谓.”
         李逍摆了摆手道,的确有些小小的不爽,不过还犯不着为此人生气。
         “哼,不就是一个继承的国公么,有什么了不起。”
         朱高煦自顾自的喝了口酒,又看向燕王妃道:“母妃,要不孩儿还是去看看?”
         “不必了,李景隆还是有些能力的,你也不要太小看此人。”徐妙云开口道。
         “高煦,你就听母妃的吧,不用太担心。”李逍道。
         说起来李景隆应该还是有些能力的,加上用的是北平的步卒,带来的几人也是角色,该不至于输掉。
         “母妃,我还是想去看看情况。”
         朱高煦尴尬的笑笑道。
         也倒不是怕李景隆输掉,只是心里痒痒,想要跟去打打仗,过过瘾。
         徐妙云道:“你怎么去?”
         朱高煦嘿嘿一笑,从身上掏出一令牌,“每次父王出去打仗,我都是用这个身份混过去的”
         令牌上刻着的是:朱大力,燕山左卫百户。
         燕山左卫是张玉麾下,这是开了后门。
         徐妙云微微皱眉,“这怎么行,你还是在家待着吧。”
         朱高煦哪里会听,带着令牌就跑了,“此刻那边该要点阅兵马了,母妃孩儿告辞.”
         “这孩子凡事小心一些。”
         徐妙云在身后嚷嚷道,不过朱高煦已经看不见了身影。
         朱高燧见二哥走了,道:“母妃,我想也去看看。”
         徐妙语你没好气道:“怎么,母妃管不了你们了吗?”
         朱高燧无奈点头:“母妃,我不去,你还是管得了我的,就是管不了二哥。”
         徐妙云:“.”
         接着。
         李逍又在燕王府呆了一会后,就回了李府。
         在李府之中,陪着朱凝云走走步,散散心。
         毕竟刚才李景隆说的话的确有些伤人了。
         他的意思是,因为自己拥有治疗毁容的医术,才会娶郡主。
         为了避免误会,李逍觉得还是要解释一些。
         “凝云,你知道我的,无论你如何,我对你始终不会变。”
         李逍开口说道。
         “逍郎不必解释,逍郎对我如何,我知晓的。我对逍郎亦是如此,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
         朱凝云捂嘴一笑,没想到逍郎还挺担心自己误会。
         李逍道:“那就好,不要让任何人来破坏我们之间的感情。”
         朱凝云拉着手,微微点头:“那是,毕竟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应到对方,我想,我们之间的感情,怕是感动了上天,为我们牵起了一条无形的线。”
         李逍温柔道:“形容的真好,无形的线牵引我们走在了一起。”
         两人漫步在湖边,这里已经建好了新的云桥。
         远方的竹林,倒影在湖面之上,鸳鸯成双成对,在水面上划过,荡漾起粼粼波光,构筑起一幅美好的画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之中漫步,的确令人惬意无比。
         同时,李逍心中也在琢磨后面的事情,之前自己将庄园打造成了山寨,在里面囤粮,还打算偷偷打造武器,现在看来有些多余了。
         历史已经发生了变化,靖难之役不会出现,现在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是全力帮助岳父,在监国期间表现的更好一些。
         李逍的内心,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不过还不成熟,需好事多磨。
         最令李逍想不通的是,就是为什么圣上会做出这个决定呢,到底是谁改变了圣上的主意?
         李逍不觉得自己有那样的能耐,仅仅因为弄出了雪花白盐,就能让朱元璋改变主意。
         既然想不通,那就不想了.
         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走一步,看一步。
         就如此,
         李逍接下来的几天,又回归了东安县开始了忙碌。
         自己可是答应了结拜大哥,让百姓人人吃得起肉,是时候履行承诺了,开始干正事儿。
         让东安县成为大明第一富县,这样就能真正帮到岳父大人。
         这日,李逍带着梅县丞。
         来到了第一个叫斗山村的舍区,视察工作。
         这里的舍区的小衙门已经建成了。
         按照李逍的要求,是一个院子,两层的小屋。
         里面有办公房间,设置了治安队,巡逻队,民兵队都具备了,完全可以下去收税。
         且已经开始展开了收税的工作,收上税收,上交衙门。
         “知县大人大驾光临,蓬荜生辉,蓬荜生辉啊!”
         一进门,这间舍区的舍长王大牛便热情的迎接,他是本村的本地人,会认几个字,为人实诚,四十多岁。
         李逍问道:“你就是舍长王大牛是吧?”
         王大牛那个激动啊,直接跪下:“是草民,草民见过知县老爷。”
         李逍有些无语,道:“你这个思想观念要改变一下了,你现在不是草民,是为百姓服务的官员,起来吧。”
         李逍又问道:“上半年村儿里的税收上来了吗?”
         王大牛回道:“按照知县大人的安排,我们舍区的人天天下去跟村民交谈,打好关系,大家都能通情达理,除了王家的没收上来,还有几户特别困难的,其他的都收上来了。”
         李逍微微点头:“不错,干的不错。”
         这样看来,舍区的确能办事,能收上税,等自己搞摊丁入亩后,这税就能容易收了。
         缺点就是需要投入银两,开这些舍区的人开俸禄。
         这时,王大牛又诉苦道:“大人,这张老爷家,他不肯交税啊,俺们每次上门,都被他骂了出来,说我们坏了朝廷的规矩,俺们没有资格收税。”
         “在这里,本官的规矩就是规矩,由不得他们。”
         李逍哼了一声骂道。
         同时,他也知道,这些地主、乡绅是已经抱起团儿来不让自己好过,想将自己逼走,换个知县。
         李逍又岂能让他们如愿呢?
         地主家是有地,但也要有人给你种地啊。
         只要将所有佃户免去人头税,再让他们能找到更赚钱的活计,谁愿意给你种地?
         所以,自己也是需要开创一些“工作岗位”了。
         李逍开口问道:“王大牛,你这村儿,有多少佃户?”
         王大牛从柜子,拿出一册子,回道:“回大人,本村有佃户三十六户,应该有七十来人。”
         这就是舍区的台账,也是李逍制作出的表格,让他们管理。
         李逍翻看一看,佃户也都是青壮年,没有田地的农民,被地主疯狂剥削,没法翻身的那种。
         “这样,你去跟佃户沟通,说本官愿意免去他们的户税,提供生计,让他们不要给地主家种田了。”
         李逍吩咐道。
         话音落下。
         全部人都惊呆了。
         什么?不用上缴户税??
         王大牛惊讶道:“大人,您说的都是真的?”
         李逍道:“难道本官还会骗你不成?”
         王大牛激动道:“若是免去佃户的户税,还给他们活计,他们肯定不会继续当佃户的。”
         李逍笑道:“这就是本官对付那张家的法子,你觉得如何?”
         王大牛道:“好啊,张家仗着有钱,老欺负我们.”
         李逍道:“这是你们村儿要干的事情。”
         李逍拿出一份图纸,“你先去找村民花钱买一大块整面积不需要肥沃,但要平整的地,再召集佃户,去将这样的房子给盖起来。费用做好清单,去衙门梅县丞这里支出。记住,不要有歪心思,县衙的打更人抓到现行,你工作就没了,还要入狱。”
         李逍给的,就是大型养鸡场的图纸,先让他们干起来。
         王大牛激动道:“大人给我们活计,还有这么多的俸禄,俺们感激还来不及,怎么会动歪心思呢。”
         李逍点头:“量你也不敢。”
         其实这个贪墨问题啊,李逍也没有太大的办法,只能提高待遇,尽量减少,毕竟这种问题在后世也无法杜绝的。
         但不能因为贪墨的问题,不干事,不敢干事,不去发展,害怕发展,那就本末倒置了。
         而且李逍相信,这些淳朴的村民,给他们一份稳定的工作,应该不会有任何心思。
         等于是八十年代的工人,十分淳朴,给他们铁饭碗,他们都是很老实的,能安安稳稳干一辈子。
         接下来,李逍交代一些示意后,就离开了。
         “大人,这开支有些大啊,咱们上次去钱庄借的银子,已经快花光了。你又让舍区去买地,又建房子,后面养鸡买种鸡,又是一大笔费用。”
         出了村子,梅县丞就开口说明现在的情况。
         李逍道:“钱不够了,就继续去钱庄借,还要我教你么?”
         梅县丞说出自己的担忧:“但是.这越借越多,咱们后面还的起吗,该不会债台高筑,把县衙给搞垮了吧.”
         李逍道:“这是你该考虑的问题?”
         梅县丞道:“下官也是担忧啊你说建那个房子养鸡,它能赚钱么.”
         李逍笑道:“赚不赚钱,建起来不就知道了。”
         梅县丞:“.”
         就如此。
         李逍接下来,又带着梅县丞去视察其他舍区的工作。
         令李逍惊讶的是,这些机构都发挥了自己想象中的作用。
         除了抱成团的地主阶级,其他人的税收,都能通过他们收上来。
         也就是说,舍区开始在最基层得到认可,生根发芽,得到一令通行到底,打通服务百姓的最后一公里。
         当然,这也离不开李逍前期搭建的完美框架,设置岗位,做好详细的说明。
         加上给县衙的官员加了薪水,提高了效率,卖力工作,才能让工作这么顺利。
         辗转几日过去,十个舍区都跑遍了,将工作也都布置下去了,有养猪场,养鸡场,养鱼场.
         根据各地情况不同,开始搭建第一步的工作。
         许多佃户听到可以免除人头税,还有薪水拿,直接跑到舍区去工作去了。
         这可就苦了那些地主,原本这些佃户干得好好的,地种到一半,直接锄头一扔,突然就撂摊子不干了,直接甩手走人
         很快,这些地主们又抱成了一团,商量对策去了
         至于县衙的梅县丞,这几日为了筹集银两,每日奔波在城里的各钱庄借钱。
         沈氏钱庄借完了,就去李氏钱庄借,再去张氏钱庄借,县衙的欠账,也开始跟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不过李逍一点也不担心借不到钱。
         这欠账一旦滚起来,后面借钱就更容易。
         到时候那些钱庄会怕衙门还不起,只能继续借钱,让他们把事情支棱起来,万一赔了,他们日子也就不好过了。
         这年头,欠钱的才是大爷啊!
         这些日子,李逍在各地村子转悠的时候,同时也在偷偷寻找一种矿山,磷矿山。
         自己的系统仓库里,有符合现阶段科技水平的磷矿厂的图纸。
         如果找到这种山,就能建立一个很大的企业,解决大部分村子佃户工作的问题。
         到时候别说一个县了。
         就算一府的佃户,他全部能解决工作问题。
         磷矿可是战略性矿产资源,有了磷矿,就能生产磷肥,全面提升生产力,让百姓种的作物收成更好。
         这才是全面提升经济的关键,百姓得了更多的粮食,多出来的粮食换钱用于消费,那经济就真的活了起来。
         这不,还真被李逍找到了磷矿山。
         但也不知道为啥,明明没用的山,这个叫沈家的地主却不卖,说啥都不卖,给多少钱都不卖。
         这就有些令人头痛了,李逍只好安排铜锣许久安去暗中调查一下,这个沈家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也就在李逍这边搞事业,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
         大同城那边的战争也即将展开
         这几日,
         李景隆每日都在整顿军队,熟悉这北平的军队。
         北平燕山三卫加上各卫所可以召集的将士有十五万。
         除去留给长城各关卡隘峡口的守备,可以调遣的将士有十万,其中三万骑兵,七万步卒。
         “北平的骑兵,步卒,果真强悍,比京城那些没见过血的士兵强太多了,这才是军队!”
         李景隆万分惊讶道,他曾经去了多处练兵,很是能感觉到差距,这边的士卒强悍,纪律性极强,稍微一练就能看出差距。
         “没错,这北平的士兵有燕王日夜以继的练兵,加上打过几场仗,见过血,远非南方士兵可比。”
         一旁的郭英,盛庸等将领也如此说道。
         “不等了,直接拔营出发。”
         李景隆如此说道。
         原本朱允炆下令,还要从辽东那边调兵过来,将兵力合一,保证必胜,但现在李景隆见识到燕地士兵的强悍后。
         觉得根本不需要,加上大同的守军,共有十五万士兵,完全可以出战。
         “不需要等么?”
         盛庸提道:“根据朱允炆皇孙的意思,兵部尚书齐泰已经下令,让多出兵力合一,保证士兵优势,一举击退。”
         “完全不需要”
         李景隆分析道:“现在大同城外有十五万敌寇,这帮人聚集在一起,刚好可以何而灭之,省得麻烦,以免他们分兵各处,攻击其他关隘。”
         说着,李景隆朝着下面的将士道:“听我号令,全军开拔!”
         就如此,
         李景隆摔着十万大军朝着沿着居庸关朝着大同前去。
         可计划没有变化快,鬼力赤率领着军队在外面叫嚣了半个月,发现明军就跟乌龟一样不出来,只好转变了主意,决定拿一个关隘攻一攻,若是能打的进去,就打,打不进去再说。
         鬼力赤经过商量,计划率领士兵,将士兵分为两处。
         一处在城外烧杀劫掠,逼迫大同的守军出战,另外一处朝着杨河口猛攻。
         “鬼力赤,你说咱们这样干,捞得到好处吗。”
         敌方的营帐之中,一位部落首领问道。
         鬼力赤咧嘴一笑,指着沙盘,大笑道:“现在那大明的皇帝老,去山上晒太阳去了,燕王朱棣去跟他的侄子争夺皇位,不敢离开京城,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部落首领问道:“大明还有其他厉害的将领,并不是只有朱棣一人,蓝玉还在呢。”
         鬼力赤笑道:“蓝玉被关了牢里,出不来了,其他将领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就是我们的机会,必须团结,只有团结,才能让我们大元重整往日荣光,乘着朱棣不在,先拿下北平,坐拥北平,便有裂土称王的本钱,占了北平,进可攻退可守,好处可太多了.”
         一番劝说之下,鬼力赤稳住了各部落首领的心,随后开始实施计划,兵分两路,按照计划行事。
         很快,洋河口就遭到了猛烈的攻击,大同的守将等不得了,不得不提前率领士兵援助,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这些草原民族的本事的确厉害,鬼力赤也是优秀的将领,一波小遭遇战,战况惨烈,消灭了大同守军两万的兵力。
         与此同时,洋河口告危。
         看到破绽,鬼力赤立马调转士兵,猛攻阳河口。
         只三日就成功攻陷,鬼力赤摔着大军越过长城,进了关,即将占据阳和卫这个卫所。
         明朝是卫所制,每个县城都有卫所,士兵平日里就在卫所里种田,练兵,囤有粮食,占据卫所就能获得粮食,还能占据县城,以战养战,朝着下一个县攻击,一路打到北平去。
         而这北平,就是北元势力想要入土中原,最想要占据的就是北平,北平是北元的旧都,墙高城固,一旦占据可攻可守,北面驰援速度也快。
         也的确是燕王朱棣不在,他们才有越过长城的机会,这就是藩王戍守边疆的好处,不等皇帝下令,便能直接出门退敌。
         因此这个北平,还非得燕王在不可,其他藩王来都差点意思。
         李景隆从京城来,又练兵,耽搁了一些时日,在战场上是争分夺秒的,给了对方机会,不过当接到军报后,李景隆立马调转路线,带着大军,快速朝着阳和口挺进。
         此时阳和口的敌军已经陆陆续续正在过关,过了一半,李景隆命令瞿能、盛庸、郭英等人率领骑兵三万,迅速突袭,快如闪电。
         几人都发现这北平的步卒厉害,骑兵更是强悍,加上李景隆的指挥,将鬼力赤的大军打了个溃不成军,落荒而逃,一举剿灭了二万士兵。
         加上李景隆的布局,将紧要的路口都设了重兵,鬼力赤发现无法率众突围,只好命令前军掩护,后军撤退,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沿着关隘朝着外面逃去。
         李景隆率领士兵,边追边打,边打边追,痛打落水狗,一路将鬼力赤的部队,打退了三十里,重新打回到大同城外驻扎的营寨才作罢。
         李景隆也的确有些军事才能,仅仅十五天的时间,就将对方的十五万军队,打成了十一万,重重挫伤了对方的锐气。
         而鬼力赤也发现自己轻敌了,明朝还有这样厉害的将领,在营寨又整备了兵马,恢复了士气,准备再战。
         而李景隆觉得此时士气高涨,便率领军队进入了大同,同样整备了一下,就从率着十五万军队,从大同城走了出来。
         之前都是借了天时地利人和得胜,李景隆觉得不过瘾,准备以堂堂之阵击溃对方的大军,而鬼力赤也十分不服气,整备兵马后,大战在第十九天,一触即发。
         这一天,天气不好,下了大雨,不利我军。
         不过李景隆虽然说第一次接手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节制十几万的兵马,却也体现出临危不乱的品质,根据战场形势,不停发号施令。
         加上他带来的将领,那都是一等一的厉害角色,张玉、张武、朱能等将领也在其中参战,朱高煦作为一个百户,更是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以一当百,士气如虹,多次扭转了局势。
         不过鬼力赤也是个优秀的将领,在如此局面下,对方并未讨到太大的便宜,战损比并惨烈,对方也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大战打了五天,到了第五天,鬼力赤这边军队已呈现败势,军队人心溃散,士气低落到极点,各部族已有厌战的想法。
         鬼力赤觉得大势已去,打算撤退,在一天夜里,鬼力赤率领大军北逃,他也算极有军事能力,在这种败局之下,还能领着全军逃走,十五万的军队,走的时候带走了九万。
         为了防止明军追赶,鬼力赤又砍下一个士兵的头颅,当做自己的头颅,让使者给李景隆送了过去,说是以死谢罪,永不再犯,企图蒙混过关。
         “哈哈哈哈.什么鬼力赤,土鸡瓦狗尔!”
         军营之中李景隆一脚踢翻了鬼力赤的头颅,肆意狂笑。
         自此,李景隆大胜!
         很快。
         打胜仗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朝廷,满朝文武都沸腾了。
         不到一月的时间,便能大破敌军,这是天大的喜讯。
         文武百官不停夸皇孙善于用人,又是夸李景隆用兵如神,不弱于燕王,乃又一名将。
         朝堂之上,朱允炆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已经开始幻想待皇祖父回来,对他大为赞赏的场景。
         看嘛,四叔能做到的事情,一样有人能够做到。
         下了朝,朱允炆走路都有些飘了,立刻传召黄子澄三人,来养心殿一同商议如何封赏李景隆的示意。
         “好啊,太好了!我果然没看错人,李景隆果然是大才!”
         养心殿传来朱允炆的兴奋之声。
         “恭喜皇孙!”
         齐泰三人纷纷面露喜色。
         黄子澄笑道:“恐怕消息已经传去了皇上圣上那里,圣上必定龙颜大悦,这次的监国,已经大为圆满。”
         “好,这次有你们三人辅佐,监国只不过一月,便有了如此大的成果,稳了,稳了!”
         朱允炆笑道:“还多亏黄卿推举李景隆,记你大功一件!”
         黄子澄微微躬身:“为国而已,是臣的本分。”
         朱允炆又问道:“三位卿,如今曹国公李景隆立下如此大的功劳,我该如何封赏?”
         黄子澄道:“的确要封赏,皇孙封赏之后,李景隆便向皇孙靠拢,拥有军功的国公支持,对后续争储有利,这封赏决不能大意,定然要李景隆满意才行,只不过李景隆已经位列国公,这封赏的确不太好办。”
         到达了国公,已经是到顶了,跟之前的凉国公蓝玉一样封无可封,赏无可赏。
         话音落下,
         几人都纷纷开动脑袋瓜子,想封赏的事情。
         “有了”
         方孝孺突然眼睛一亮,道:“李景隆已经位列国公,的确不好封赏,臣有一计!”
         朱允炆道:“方卿,快快说来。”
         方孝孺分析道:“李景隆一战成名,大败鬼力赤,已经能证明他的军事才能,他之前一只默默无闻,被人诟病无战功,现在证明了自己,一定是欢喜获得更好的名声,若是皇孙赐给他一个极高的荣耀称号,即便是没有实际赏赐,却效果更好。”
         方孝孺本人就是注重名声,因而便想到了这个主意。
         给李景隆一个无实质性的称号,提升的的名声和威望。
         “好办法啊。”
         朱允炆激动道:“方卿,此刻恐怕已经想好了吧,快说来听听?”
         方孝孺笑道:“不如就叫.大明战神!皇孙以为如何?”
         话音落下,
         众人先是一愣,旋即眼睛都亮了。
         大明战神,这称号也太霸道了!
         虽然是个没有实际作用的名头,但被挂上这个头衔,足以彰显实力。
         “大明战神.”
         朱允炆大喜道:“好!太好了,方卿想的这个称号,李景隆必定欣喜若狂,快快拟下圣旨,赐李景隆为大明战神!”
         几人欣喜若狂,倒是有一人比较清醒。
         这个人就是齐泰。
         他有些担忧,李景隆年少轻狂,又是第一次出征,获得大胜。
         这样的情况,往往容易飘,万一率军追了出去,出了差池,那就不太妙了,好事变坏事。
         齐泰拱手道:“皇孙,还请快快拟旨,让李景隆将军凯旋,以免节外生枝,万一李景隆率军追了出去.”
         朱允炆笑道:“若是追了出去,战绩岂不是更加好看?”
         齐泰道:“这个.还是稳妥些为好,见好就收,毕竟关键时期。”
         朱允炆一想,觉得有些道理,招手道:“拟旨,让大将军李景隆凯旋。”
         齐泰道:“皇孙.最好八百里加急。”
         朱允炆笑着摇摇头,这齐泰也太谨慎了,不过还是开口:“那就八百里加急!”
         黄山。
         胜利和封赏的消息已经传到朱元璋和朱棣的耳朵里。
         朱棣当下就有些不悦了。
         “什么?那李景隆用本王的兵,用本王的将,打了小小的胜仗,还要封他为大明战神??这他娘的是谁的主意!”
         接到消息后,朱棣直接气麻了。
         自己这么多年,打了这么多胜仗,也没有个这种称号啊。
         不过打了一场胜仗而已,就封他大明战神???
         大明战神,不应该是我朱棣么?
         “老四,你嚷嚷个啥??”
         朱元璋笑着摇了摇头,“不过是一个无意义的称号罢了,没有实际作用,却能收买人心,这手段不好么。你若是想要,咱给你封一个大明军神.你要么?”
         朱棣摇了摇头。
         其实,他内心还是想要的,不过拉不下这个老脸。
         同时他心里有些不爽了,这李景隆真是坐收渔翁之利。
         自己那北平多年练出来的兵,还有张玉,张武,朱能,郭英等将领,他要是能打败仗,那才是见鬼。
         “好了,胜了就是胜了,老四你也不用惊慌,咱眼睛亮着呢,这场胜仗一半的功劳归咎于你,你北平士卒凶悍,纪律严明,将领优秀,李景隆占了天时,地利,人和,这才能轻易打胜仗。”
         朱元璋笑了笑道,他自然能分得清其中的一些缘故。
         朱棣点了点头,父皇都说道这个份上了,他还能说什么?
         只能拱了拱手,拍了个马屁:
         “父皇慧眼如炬!”
         “下棋!”
         “是。”
         大同,军营之中。
         这几日李景隆高兴的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人生第一次立了这么大的功劳,让他有些飘忽,觉得这打仗也不过如此嘛,太简单了。
         他心中做了个决定,既然那鬼力赤已经被属下杀死,群龙无首,一盘散沙,此时正是追击的好时机。
         若是能追过去,一举将对方大军全部剿灭,那北元残部十几年都无法恢复元气,自己的功劳更大!
         想了又想,李景隆还是有些犹豫不决。
         众将领在营帐之中。
         这时,一名士兵传来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曹国公李景隆用兵如神,大破敌军立下大功,封称号‘大明战神’,既已胜,请即刻回京,接受封赏!”
         闻言,营帐之中的将领们,都投去了羡慕的眼神。
         大明战神,这个称号也太.太霸道了,有这个称号在,怕是要名垂千史,被后世人所熟知了!!
         听到这话,张玉等将领顿时有些不悦,特别是站在张玉身后的朱高煦,气的咬牙切齿,这货居然被封为大明战神!!!
         “好!大明战神!”
         李景隆拿着圣旨左顾右看,欣喜之意难以言表。
         同时,他心中终于下定了决心,决定乘胜追击,否则对不起“大明战神”这个称号。
         “众将听令,即刻整备军需,出城追击,一举将鬼力赤剩余的残部大军,悉数剿灭!”
         李景隆猛地起身,大声命令道。
         闻言,众人脸色大变,盛庸拱手道:“大将军,这不妥吧,皇孙已经下旨,让我等班师回朝,接受封赏。”
         “皇孙还是太年轻了,他远在京城,又怎知这里的局势。”
         李景隆不以为然,哈哈大笑道:“此刻敌方已经如丧家之犬,慌不择路,正是大好时机,能让北元残部元气大伤!”
         接着,李景隆又说出无数武将、名将都会说出的话: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听我号令,即刻拔营出城追击,若有不从者,军法论处,本将军绝不留情!”
         话音落下,众人不敢言语。
         唯有朱高煦猛地跳了出来,骂道:“李景隆你疯了,你知道出了城,往北的草原有多凶险,大雾弥漫,分不清方向,到了草原,那群蛮子的战斗力大幅度提升,让人抓摸不到踪迹,一朝不慎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朱高煦,你居然偷偷混了进来。这里没你说话的份。”
         李景隆一看朱高煦不但偷偷进军营,还跳出来反驳,满脸不悦,立刻下令道:“来人,将朱高煦拿下,打二十军棍丢出去。”
         “谁敢!谁敢动他!”
         张玉、张武、朱能等燕王的将领本就不满受李景隆节制,见朱高煦出来反驳,也纷纷站了出来。
         “你们要造反吗!”
         李景隆感觉颜面尽失,大怒道,“你知道违反军令是什么后果么!”
         张武大声道:“李景隆,你要出城去打,尽管去,我们燕山三卫只听从燕王号令。”
         李景隆拿出虎符,大声道:“燕山三卫不是燕王的私兵,虎符在此,你们敢要违抗军令么?”
         朱能冷笑一声:“别拿你那个破虎符吓唬人,我们只认燕王,兄弟们,走!”
         说完,朱能一挥手,营帐之中的燕军将领,纷纷起身,跟着朱能、张武、朱高煦等人离开。
         “兄弟们,回北平!”
         他们离开营帐,立刻招呼了燕山三卫的全部士兵,拔营直接离开,回去北平。
         “可恶,这帮人竟然如此难以节制。”
         李景隆攥紧了拳头,气的发抖,不过这最精锐的三卫一走,他的计划就算泡汤了。
         但很快,就有一个好消息传来。
         姗姗来迟前来支援的朵颜三卫终于赶到了大同。
         此时的宁王朱权十四岁,是去年就的藩,得到兵部的调遣后,就让将领带着军队前去驰援。
         只不过没想到,等他们来的时候,战争都已经结束了。
         除了朵颜三卫,其他府的卫兵也来了不少来驰援。
         “走得好,来得妙!走了燕山三卫,来了朵颜三卫!”
         李景隆喜不胜喜,真是山重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听闻朵颜三卫的战斗力,丝毫不逊色燕山三卫,而且本来就是一群归顺朝廷的鞑子,更熟悉草原的地形。
         若是能带着朵颜三卫灭掉北逃的敌军,那么自己就能狠狠的弹劾一波刚才那些不服管教的将领。
         “众将士听令,拔营,追击!”
         随着李景隆的一声令下,带着十五万大军,朝着北方挺进。
         在李景隆看来,敌军定然跑不远,只要追击消灭掉,就立刻折回,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故。
         大军开拔三日,李景隆觉得这样追击太慢,就将部队一分为二,步卒殿后,自己带着骑兵轻骑挺进深入。
         抛弃了骑兵和辎重部队,这行军速度十分快捷,李景隆很快就尝到甜头。
         追到了敌方一些落后辎重部队剿灭,收获粮草辎重,前进的道路上,又遇到一些部落,李景隆一声令下直接踏平。
         这让李景隆越发的膨胀,仿佛自己成了当年的蓝玉,可以一举攻入元廷,马踏王庭,封狼居胥,这不愧对这个“大明战神”的称号。
         于是,李景隆带着骑兵部队越追越远,不知不觉中,已经追到了捕鱼儿海,跟后面的步卒大军也逐渐拉远距离。
         本来有步卒殿后,也无大碍,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十日后,突然袭来一阵风沙,让人分不清方向,两日后又来了一场大雨。
         负责前后两军之间联络的斥候通通迷失了方向,找不到部队的踪影。
         率先发现情况不对的是盛庸,他灰头土面,一脸焦急的向李景隆禀报:“大将军不好了,我军与后军失去了联系。”
         听到这个消息,李景隆眉头紧锁,突然感觉有些不对劲了。
         他问道:“我军现在所在何处?”
         盛庸一脸懵逼,“不知。”
         随后,李景隆立马喊来朵颜三卫的将领询问。
         然而就连朵颜三卫他们也分不清方向。
         李景隆感觉一丝不妙,不过事情还没到最糟糕的时候,为了防止军心溃散,他故作淡定,偷偷吩咐一些士兵,去寻找回去的路,且试图和后军联系,不然粮草辎重撑不了多久。
         而与此同时。
         草原之中,有一双眼睛正在盯着李景隆大军的一举一动。
         此人正是之前诈死的鬼力赤,他舔了舔刀上的血,地下躺着的是刚宰的李景隆放出去斥候的尸体。
         鬼力赤咧嘴一笑,显露出邪魅狂狷般的笑容。
         “太好了,天堂有门你不进,地狱无门你闯进来.”
         “李景隆你竟然敢轻骑进入草原,你以为你是燕王么。”
         “待你筋疲力尽之日,便是我取你脑袋之时,必将一雪前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