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斫宋 > 第一百一十七章 惟国策耳!
         天明,文书到。
         折可适以渭州知州的名义,命令李寇带北原之军前往野猪沟大寨。
         一坐镇。
         二平乱。
         还有一个顶重要的要求,务必保证流民杀死几个官吏的案子得以彻底解决。
         “折公还命谁前去?”李寇问吴大。
         吴大道:“命曲、姚、杨三将分付北、西、南防备贼军,命司户参军杨士翰前往协调,但主办权交由大郎。”
         这是压力,但也是机会。
         李寇蓦然意识到折可适的布局。
         他恐怕意识到在渭州的时间很少了,以折可适病情缓解的局面来看只怕与西夏一战后必调往中枢去。
         无论胜败都要走。
         因此,折可适在着手安排渭州的未来。
         “西军恐有变。”李寇心下猜测着。
         三两下收拾好行李,李寇命朱文看守军寨,自引黄述并十七健卒沿山路而下山。
         吴大心头有疑虑,区区十八人济得甚事?
         到山下,李寇忽然问起走马承受何在。
         天子耳目不在此时出现必定有缘故。
         吴大笑骂道:“那厮是个没癵子的哪里敢凑上去。”
         不对!
         “速去打探走马承受下落,无论在何地尽快来汇报。”李寇可不小看走马承受。
         虽身为阉人,一手可遮渭州。
         他自引兵马直奔野猪沟寨,到寨前是吴大快马赶回来。
         不出李寇料,走马承受已在返京路上了。
         “看来,童贯坐镇京兆府,的确说动天子的心思,要对西夏用兵。”李寇端坐马上暗忖着,“然,陈走马是去京师,还是去京兆府去了?若是面见童贯在先,野猪沟军寨还可保留,若不去,恐怕野猪沟寨只能成为军寨,我毫无机会,此错过一次良机。”
         怎么说?
         李寇看过野猪沟,后世的演武村位置。
         这个位置扼守通往吐蕃的最近通道,也是最隐蔽的一条山路。
         这里只要把军寨扩大到后山,养良马足够渭州守军使用。
         这马场,李寇势在必得!
         而若只作军寨使用,那边是一个旁人不得靠近的哨卡。
         “回去告诉孙安,命他派人赶赴京兆府,见童贯详报野猪沟军寨民变,行前见折公,折公之意便是,不必在意我的想法。”李寇知道他暂时无法左右折可适和童贯的决心,他只有事后顺其而为之,这也需要消息通达。
         此时,李寇想起了情报网的建设。
         京兆府长安,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方。
         那里必须要有一个情报站。
         可他现在手头无可信之人。
         “先管好北原。”李寇收拾心事抖擞起精神,持枪到野猪沟寨前,见依山而立的军寨,已有箭楼望楼,上头设立有厢军,看规模与样子,比北原军寨好了何止百倍,心头只一笑,仰面叫,“北原军寨之主,奉令来探察,开门。”
         箭楼上站起几个军卒,叫道:“李寨主稍候,咱们先去通报。”
         李寇按住几个健卒,叫他们先莫着急。
         他以此判断如今野猪沟寨是否有做主之人的。
         是通判依旧在掌控局面,还是折可适派来的人已经接管军寨?
         很快的,箭楼上登临一人竟是曲隽。
         曲隽道:“大郎何来缓也?”
         “才得知消息,局势如何?”李寇先问道。
         曲隽道:“民心已稳定,六班人马都到了。”
         这是在提醒李寇,流民已经稳定了但通判的人也到了。
         众所周知折可适早把知州衙下人手都拨给了通判。
         楼门吱呀呀打开,李寇打马如城时,大枪在看着很厚实的门上点了一下。
         果然!
         偷工减料什么时候都有,那门看着厚实里头都是空的。
         还有进门后的大路,路只是把土铲掉上头稍微压平整些。
         倒是野猪沟内布局很不错,沿着山沟两侧已落成许多的人家。
         沿着山路到山顶还有望楼木寨,影影绰绰有人在上头值守。
         曲隽下平地提醒:“哥哥要带人往南打,今日可在这里捉到不少吐蕃奸细,大郎须仔细中了他们的套子。”
         “曲兄也仔细,野猪沟军寨,乃吐蕃打秋风的轻骑痛恨的目标,且必有西夏轻骑,莫中了埋伏,一旦有怀疑,当立即归来,这里的案子没什么好探查的,官逼民反,民也有贼心,各打五十大板的事情,唯独要谨慎贼军设伏,若兵败恐怕打不得一场翻身之仗。”李寇道。
         曲隽吃惊道:“大郎何故各打五十大板?”
         “文官,是赶不走的,若真给他们置之于死地,中枢必出手,拉偏架可是那些文臣的拿手好戏哦。”李寇提醒道。
         曲隽恍然大悟,难怪他带兵南下时折可适叮嘱他万不可插手破案事。
         “有大郎,弟兄们出门远征也安心了。”曲隽赞叹道。
         李寇提大枪直奔山沟里,他对把校场设立在山沟里的做法极其的不解。
         哪个半脑子干的?
         “报知寨,是通判办的。”曲隽派来的小校低声骂,“咱们只是不明白,倘若校场在山谷,人家自山头上一把火下来,岂不全都玩完?这厮们心肠歹毒,分明要害咱们西军。”
         “不可胡乱说。”李寇温和道,“你且只管把他们当成半脑子,便可。”
         小校失笑道:“还是咱们西军兄弟懂咱们自己人。”
         “他们可不是不通军事,这是处处防着咱们。”李寇道,“校场在山谷,山头上只要一两个人看着,咱们每日里干什么,他们可都一清二楚。”
         这话一说小校脸色倏然变了。
         “直娘贼,读书的……”他瞧一眼李大,“寨主与他们不同,那些读书的,书都读进狗脑子了。嘿,这些腌臜货,恨起来,真比西贼还可恨,都是爹娘生养,咱们凭什么比他们低一头,把咱们当牛羊对待?”
         李寇面色不改心下既悲哀又窃喜。
         悲哀的是,宋太祖定下的弱武强文之策百年竟不改。
         至于窃喜嘛,那自然是一点私心。
         须先有他们的怒,而后才能教育之。
         李寇道:“不可乱说话,人在屋檐下,折公也低头,何况是我等。他们有他们的龌龊,我们自行自己的光明。且不可为折公增添负担——前面走,先去见那些流民,这里定有渠帅,他们只怕尚未定下心神。”
         至于那帮官员,还是先晾他们一会儿再说吧。
         小校沿山路引着李寇,很快到达半山腰山谷中开拓出的校场。
         占地不过两三亩,完全是流民凭双手开辟出来。
         李寇往边上一看,已有几座坟茔。
         难怪流民反。
         李寇便是有成大事之心,心中也不忍叹息一声。
         大部分流民所需只一日温饱耳,何必逼人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