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汉高祖,竟然穿越宋高宗? > 第21章 明察秋毫
         “官家,臣……臣当时实在是救驾心切,见您有难,这才一时间失了方寸……”
         “就看在老臣伴随您多年的份儿上,您就当可怜可怜臣,留我一条贱命吧……”
         “陛下!十五年了,从咱们南渡过来已经十五年了!这十五年来,臣一直是鞠躬尽瘁,尽心尽力的辅佐着您啊陛下!”
         “臣……”
         杨沂中的家就在丰豫门不远处,离皇宫倒是不远。
         这宅子不算大,但背靠着临安府署和三省六部的衙门,位置还算不错。
         从下了马车开始,这张太尉便跟死了儿子似的,一把眼泪一把鼻涕,不住地朝着皇帝哀求着。
         哀求着,留下自己的性命。
         刘錡和杨沂中也在一旁帮忙说话,但皇帝就像是失了聪一般,只顾着四处打量,理也不理他们三人一下。
         到了后面,张太尉竟然求到了道济那里去:
         小和尚面对皇帝自身尚且难保,再者说了,刚才这老头儿砍人的模样,他可是瞧得真切。
         这是皇帝第一次来到家里,之前也没接到个通知,杨府上下忙个不停,从杨夫人开始,也不知道该摆出个什么样的礼仪,才能算是不怠慢了天家。
         “那髡人呢?”
         杨沂中已经大概猜到了皇帝的来意,此时见皇帝问了起来,便领着几人到了内院处的一所宅子里。
         “临安城三家医馆的大夫都看过了,佛海大师伤口不深,没有大碍。”
         “不深?”刘邦疑惑道,“不深,那怎么一刀就把他给砍晕了?”
         “说得是……”杨沂中有些迟疑,“被惊着了。”
         “他胆子这么小?”
         这么小,还敢来给自己挡刀。
         刘邦不太理解,反正他自个儿,是决计不会做出这种傻事来的。
         “你们就在门口候着吧,朕进去看看他。”
         虽然依旧被皇帝给视作空气,但这是皇帝第一次开口说话,他连忙应了下来。
         三大将之中,他年纪最大,此时声音却最为洪亮。
         等看着皇帝进了屋子,杨沂中懂事的把门给带了上来,这门一关,张俊便跟换了一个人似的,把刘杨二人拉到了一边:
         “正甫,信叔,你二人比我先到临安,这官家……到底是怎么了?”
         “官家的话适才你们也听到了,若还念着咱们有着同袍之情,就把你们知道的,告诉与我罢!”
         屋外三人聊了起来,屋子里的三人,也是没有闲着。
         见了来人,趴着的佛海和尚就想着爬起来,却被刘邦给阻了下来:
         “你小子,就趴着吧。”
         道济从出家开始,便一直跟在佛海的身边,这还是两人第一次有了别离。
         看着自家师父被白布包成了半个粽子,他总想哭,却又不敢。
         佛海见他这副模样,还以为他是不忍让自己担心,不由得摸了摸他的脸:
         “好徒儿,长大了。”
         等师徒两个寒暄了一阵,刘邦才开口道:
         “道济,去门口守着,不许那三个人偷听。”
         道济虽有不舍,但动作却是不慢,皇帝的话音刚落,他便已经果断地从佛海手中挣了出来。
         这小髡人……刘邦忍不住摇了摇头,他走的时候,刘如意也就这般年纪。
         至于道济出门后再被张俊给缠上,那就是后话了。
         此时看着面前的这个和尚,刘邦也不客气,挨着床边就坐了下来:
         “说吧。”
         佛海趴着,只能看到他的腿,也不知道他是个什么表情,佛礼也施不出来了。
         “贵人,要小僧说什么?”
         “你替我挨了一刀,我很感谢你,但你是什么时候认出我来的?”
         佛海似乎早料到了这个问题一般,连想也没想,便直接答道:
         “此事说来话长。”
         “时间有的是,多长我都听。”
         见他这么说,佛海也就不再隐瞒了:
         “小僧是蜀中人,幼时随着克勤禅师在昭觉寺学法,直到六年以前,克勤禅师圆寂之后,小僧便出了川,来到了江南。”
         你特娘的,怎的不从武王伐纣开始说起?
         心中暗骂了一句,但听他说是蜀中人,刘邦沉默了一下,便说了一句:
         “日你仙人板板。”
         佛海闻言,又惊又疑道:“您,您为何口出此等粗鄙之言?”
         刘邦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不是看看你有没有骗人嘛,老子对蜀中可是熟悉得很……继续说,你继续说。”
         佛海就算被骂,也没有被骂得这么脏过,此时脖子都已经红了,但好在多年的阿弥陀佛不是白念的,顿了顿,又道:
         “出川以后,小僧便在江南各家禅院寺庙游学,滁州、婺州、衢州、潭州……”
         “你能不能说重点?”
         佛海道:“阿弥陀佛,小僧事前说过说来话长,您也说了多长都听。”
         “行行行,老子听!”
         “直到不日之前,小僧受易安居士所请,前往钱塘为其亡父亡夫诵经,也就是在那里,小僧遇到了皇甫坦道长。”
         “道长也是被易安居士所邀去的,与我所学之法虽然不同,但我二人均是来自蜀中,且皇甫道长道法颇深,小僧是敬佩的。”
         “那日,我二人本在亭下论法,道长见将星失位,料定我大宋必有大将出事,联想到被召回临安的一众将领,我二人虽不知道具体是谁,却依旧担忧得紧,如此,小僧便来了临安,虽帮不上什么忙,但为那受灾的将军祈福,倒也算是出了分力。”
         “临走之时,道长为小僧测了一卦,只说是这趟有血光之灾,但却又能撞到大气运,甚至……这大宋的未来,都系在小僧一人的手上。”
         “所以在那晚,感觉到了您身上的贵气之后,小僧便大胆猜测,您就是皇甫道长所说的那大气运……其实就算不是您,换做是旁人,小僧也当会这么做的,阿弥陀佛。”
         佛海说完,便闭目不言,他在等着这位的反应。
         直到……
         背上传来那股剧烈的疼痛,他下意识就想转身过来,却被死死地按在了床上。
         “贵人,您这是?”
         刘邦一手按着这个和尚,一手手指并拢,从他的伤口上划过,尽管包上了药布,但刘邦力道之大,还是让佛海痛苦不已。
         “故事嘛,老子就不点评了。”
         “但是这种话,用来骗骗其他人也许可以,老子是决计不信的。”
         “你也别问为什么,道士是吧?观星是吧?占卜是吧?”
         “你若识相的,便把实情说来,如若不然……哼哼。”
         刘邦笑得阴恻恻的,手上力道又加重了几分,痛的佛海汗水都渗了出来。
         和尚大惊不已,按照他们的推测,以及对这位的了解,此时,此时他就算不全信,但也一定信了一半才对。
         怎的,怎的会变成这样!
         “可惜了,我还以为你是能够讲真话的那人。”
         佛海咬牙道:“事实便是如此,贵人若觉得小僧有所隐瞒,便将这条性命取了去罢!”
         听了这话,刘邦反而住了手。
         正当佛海思考他是不是在试探自己之时,耳边却听见:
         “怎么说,你也帮忙挡了一刀,你的命,我是不会要的。”
         “只是,你那徒儿,与我可没有什么恩情。”
         这话说得冷静,让佛海好像掉进了冰窟里。
         两人便这么沉默着,只能听见屋外的蝉鸣。
         刘邦也不逼他,过了好一会儿,佛海才苦笑道:
         “您能告诉我,您是怎么发现的吗?”
         见他松了口,刘邦便把他扶了起来,随后自己往后一躺,瘫靠在了床上。
         “第一,你知道张良吗?”
         “子房公大名,如何不知。”
         “他也是学道的,你觉得那位皇甫什么的,能比他更厉害?”
         佛海沉默,他想不通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连张良都做不到预测未知之事,那小子能行?能行我把我头给你们当鞠踢着玩!”
         这……
         刘邦接着又道:“第二,你不该以鬼神之说来诓我,以前我媳妇说我走到哪,头上都有片云跟着……”
         见他越来越疑惑,刘邦便直道:“反正老子不信这个,懂了吧!”
         “第三,杨沂中告诉我,你是因为受到了惊吓,所以才昏倒了过去……这不可能。”
         “如何……如何不可能?”
         “你若是这般胆小,便不会来挡那一刀……这天下也许有人会这么做,但在不知晓身份的前提下,是绝对没有人会站出来的,绝对!”
         “你若是胆子大,那一刀便不至让你昏迷。”
         “现在,可以把实情告诉予我了吧?”
         佛海再次沉默,他实在是想不到,事情会成现在这个样子。
         这三个理由,换做旁人来说,也许他就信了。
         但是由这位来说,他却怎么也没办法说服自己。
         也许……他早已经知晓了,只是特地来消遣自己罢了。
         忍不住长叹了口气,佛海和尚也不再念什么阿弥陀佛了,不顾背上的疼痛,从床上下了地,随后便非常郑重的,朝着刘邦跪了下去。
         “官家,继续北伐吧!千万不要再与金人议和了!”
         刘邦手指轻轻敲着这床:“从你编的那故事,朕就已经想到了,你小子是个想打仗的人……所以你这般接近于我,实际上就是为了说这话,对吧?”
         佛海点了点头,也不等他继续发问,便自个儿懂事地说了下去:
         “汉中之地,襄阳之地,两淮之地,您知道这三处地方,有多少起义抗金的人吗?”
         “您不知道,不,应该说您知道,但您只是假装不知道罢了。”
         “易安居士带过河来的十三船字画、瓷器、书籍和古物,如今已变卖得差不多了。”
         “这其实不该她这么做的,这不是她的责任,您说对吗?”
         从佛海的口中,刘邦大概把事情给听清楚了。
         那个叫什么易安居士的,是个女人,快六十岁了。
         靖康之难的时候,她男人死在了南下的途中,她一妇人,又没个依靠,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想来也吃了不少的苦。
         在五十岁的时候嫁了个官,没想到那老小子看中的是她带着南下的财物,想逼着她拿出来吧,她又不肯,于是这老小子有事没事就打人家。
         这妇人再也吃苦不住,就告这人考试的时候做了弊……好在最后被判了和离,不过经此一事,她便对这世道失望透顶,每日就想着写些诗和词来骂一骂宋国朝廷。
         她越骂名声越大,让不少想着打回去却又没办法的人,都想着办法和她往来。
         这佛海和尚,以及他口中的那个皇甫坦道士,还有不少从朝中贬出去的官儿……
         十几年下来,竟也积累下了不小的力量。
         只是这些力量只存在于民间,尚不能影响到朝廷罢了。
         大家伙儿学孔的,学道的,学佛的,因为一个共同的原因,聚在了一起,时常一起骂朝廷,偶尔也筹措资金给民间乡勇。
         按理说,他们就在临安府脚下这么闹事,依着秦相爷的脾气,早就全给拿了。
         但……
         这易安居士的外公,和秦桧夫人的爷爷,都是前朝宰相王珪。
         天下谁人不知道秦桧怕老婆,有这份关系在,也知道他们闹不出什么事端,所以秦相爷便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他们这群人本来还因为接连的大捷,以为北归有望了,毕竟岳飞都快打到汴京了。
         但不曾想,皇帝又把诸将给召了回来。
         众人失望不已,又在那皇甫坦的建议之下,出了这么一个主意。
         北伐的谏言不采纳,那便假托神明之口,反正皇帝被金人和乱军给吓破了胆,对这些东西信得紧。
         虽然不是什么好办法,但是除此之外,这群人也确实没有更好的计策了。
         “本来是打算借着易安居士和秦相的关系,让秦相把小僧引荐到您的面前……秦相力主议和之人,他带过来的人劝您北伐,会更有说服力一些,没想到……”
         “没想到,就这么巧,在城门边上遇到了是吧?”
         佛海道:“您为了一城门守备与那秦府管家争执,确实是小僧未曾想过的。”
         “那人已经被我杀了。”
         “阿弥陀佛……”
         口中念着阿弥陀佛,佛海脸上却没有半点表情。
         这和尚来历弄清楚了,但刘邦现在更想弄清楚的是……
         这宋国的皇帝,以前到底做了什么?
         只是把诸将召回来了而已,这天下却个个都觉得他就要和议了。
         以前只觉得可能是没本事,昏庸了些。
         但现在看来,恐怕还不止这么简单。
         他看向佛海,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知给了他听。
         “这些想杀人的人,和你们这群人有关吗?”
         佛海跪在地上,身子本来都立了起来,听了这话,连忙又伏下身道:
         “官家明鉴,小僧等人只想着复国,若真是想杀,那也只是想杀金人。”
         “嗯,”刘邦并不怀疑他,只听他又接着说:
         “不过就像小僧刚才所言,这民间抗金的义士不少,当中也有小僧熟知的,会不会是……”
         他想说,会不会是有人冲昏了头脑,想要行刺皇帝,但还是没有说出来。
         刘邦知道他的意思:“你说说你的想法,就当戴罪立功了,老子也好免了你的谋反之罪。”
         佛海甚是无语……自己最多也就是欺君,怎么就变成了谋反了?
         不过,这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想杀皇帝的是谁他不知道。
         但想杀张俊的,他或许还真能猜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