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大明朱棣:爹,你咋没死啊?! > 第132章 重刷永乐国祚!建文朱老四的难题!(求追订!)
         养居殿之外。
         汉王朱高煦正整理着自个那一把大胡子。
         自从和洪熙时空的自己干了一仗之后,自从知道了自己原本的宿命之后。朱高煦就彻底想明白了一件事。
         如果和其他两个时空的自己那般去硬刚,没有前途。
         做事,尤其是做大事,要动脑子。
         所以,昨晚他彻夜把自己埋在浩瀚如烟海的史书之中,几乎将历史上所有篡位的人物都看了一遍,就为了选择了一个自己效仿的对象。
         包括篡位失败的,一并也看了,毕竟失败是成功他妈。
         最后,在卯时三刻(凌晨五点四十五),朱高煦终于选定了自己的奋斗对象。
         汉之王臣君,王莽!
         ‘从今日起,我要学王莽那般隐忍,为自己树立起忠君报国的形象!取得老大和大侄子的信任!’
         深吸一口气,朱高煦看向前方的养居殿,眉头不禁皱了起来,明明唱名已经喊了这么久,为什么还是不见有人召自己入殿。
         按照往前的经验,只要父皇在殿内,很快就会召见自己才对。
         他今天是来请旨前往乐安州就藩的,这在朱高煦看来,这就是他隐忍之路的第一步。
         一旦选择就藩,就意味着他对外宣布,自己汉王朱高煦彻底放弃了夺嫡之心,这样朝中原本已经倾向于他的势力,都会一股脑的倒向太子朱高炽。
         而这,就是朱高煦的目的,他要主动剪除自己的羽翼,以达到麻痹对手的最终意图。
         “二哥!”
         就在这时,一道声音从后方传来。
         狂妄居士朱高燧快步从后面跑了上来,神色很是激动。
         “二哥,你在搞什么?我听说你要向老爷子请旨就藩去乐安?你是不是没睡醒,脑子出问题了?!”
         朱高燧急声说着。
         “呵。”
         朱高煦瞥了眼朱高燧,并不言语。
         ‘靠不住的瘪犊子玩意。’
         正当此时,有着太监从养居殿内跑出,快步来到朱高煦身前。
         “汉王殿下,陛下召见。”
         朱高煦闻言,深深吸一口气,给自己换了换脸色,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是一副看透权位,改过自新的全新模样。
         “嗯。”
         朱高煦点了点头,随后便是抬步往养居殿走去。
         身后的朱高燧也是下意识想要跟上,毕竟过去都是这样的流程,这一次却是被太监给拦住了。
         “嗯?”
         朱高燧一愣,眼珠子瞪向这太监,他堂堂赵王竟然被一个小太监拦住。
         “狂妄!”
         一语喝出,这太监倒也是一点不慌,先是恭恭敬敬给朱高燧行了个礼,然后才开口。
         “赵王殿下,有旨意。”
         咯噔。
         朱高燧心头一愣,接着啪嗒一声就是在这小太监面前跪了。
         小太监看着老老实实跪了的朱高燧,暗自偷笑,接着清了清嗓子,挺直身板出声。
         “陛下口谕。”
         “命赵王朱高燧,即刻离京就藩,不得有误。”
         “钦此…!”
         音落,朱高燧顿时懵逼了。
         离京就藩?!
         来请旨就藩的是老二,干自己鸟事啊?爹伱是不是搞错了?!
         朱高燧下意识想要入殿,却是被小太监挡住。
         “殿下,陛下的口谕是让您即刻离京,还请殿下速速准备吧。”
         小太监留下一句话,便是一溜烟跑了。
         与此同时。
         养居殿之中。
         当朱高煦迈过大殿殿槛的刹那,鼻子微微抽了抽,空气中飘曳着一股他从未闻过,但是闻起来就极其上头的香气。
         一瞬间感觉头皮略麻,口水直咽。
         下意识抬头望去,只见在那殿前的一张御桌之畔,五人坐着,都在吃着他从未见过的吃食。
         ‘太祖爷爷,仙师…’
         ‘怎么老大和大侄子也在。’
         ‘他们在吃什么?看起来好有滋味,好想吃!’
         心头忐忑,压抑着想要大快朵颐的心绪,朱高煦走上前,恭恭敬敬的挨个行礼。
         “拜见仙师,皇祖父,父皇。”
         言罢。
         朱高煦沉顿片刻,又是朝着朱高炽鞠了个躬行礼。
         “臣弟参见太子殿下,参见太孙殿下。”
         从身份上来讲,朱高炽和朱瞻基都已经被册立为了储君,那他们就是君,朱高煦是臣,君臣有别,理应行礼。
         本以为自己这么一顿骚操作,会得到一点反响。
         结果,无人理他。
         正当朱高煦心中犯嘀咕的时候。
         “老二。”
         坐在季伯鹰右侧位的老朱棣,此刻在嗦完一块毛肚之后,放下了手中筷子,目光望向站在殿中的朱高煦。
         老朱棣话音方落。
         八个锦衣卫扛着一口大缸进了殿。
         ‘砰’的一声,大缸落地。
         ‘?!’
         朱高煦瞥了眼身边这黄铜大缸,瞳孔猛的一缩,额头更是瞬起冷汗。
         他想起洪熙朱高煦与自己所说的话,宣德朱高煦最后就是死于大缸活烹。
         老爷子这是要把自己给烤了?!
         双腿,不禁发抖颤栗。
         老朱棣擦了擦嘴角的红油,随后站了起来。
         在怎么处理永乐朱高煦这件事上,季伯鹰和老朱并没有开口。
         对于季伯鹰来说,这是永乐时空的事,他只是负责把这件事给弄清楚,他只对国祚年长负责。
         至于最终该怎么去处理那是老朱棣这个永乐扛把子的事。
         而老朱,洪武十三年的老朱可以说对朱高煦一丁点爷孙情谊都没有,以老朱一了百了的看法,直接剁了,以绝后患。
         老朱棣一步一步,走向朱高煦。
         手中绸缎绣帕一甩,直接落在朱高煦脸上,接着从旁边锦衣卫手中一把抽刀,‘铛’的扔在朱高煦身边。
         “想反?”
         “给你个机会,砍我。”
         声音很轻,然而落在朱高煦耳中,却是如同雷击。
         扑通。
         朱高煦跪了下去,后背已经尽数湿透了。
         “爹,爹…”
         “儿,儿臣不敢,儿臣不敢反!”
         “儿臣此番入宫,就是为了请旨就藩!从此以后,再不过问国事!请父皇准允!”
         ‘邦’的一个响头。
         老朱棣来到跪地的朱高煦身前,半蹲而下。
         手,缓缓抬起,落在朱高煦的头上。
         那双褶皱的眼眸中,眼底深处有着慈爱,这是父对子的爱。
         然而这抹眼底深处的父爱。
         下一刻,被帝王无情取代。
         在老朱棣这等铁血帝王的眼中,天下间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胜过帝国传承,哪怕是自己最喜欢的儿子。
         就如同,当年汉武帝为了保全帝位传承,杀了自己最爱的钩弋。
         “叉进去。”
         收手,起身。
         锦衣卫即刻上前,将听愣的朱高煦给叉起。
         “父皇!”
         此时,大胖朱高炽快步上前,压低声音在老朱棣身侧说道。
         “父皇,方才仙师给我们看的幻境,只是未来的可能,并非是既定事实。”
         “更何况现在的老二并没有造反,如若父皇将他烹杀,往后百官怎么看?宗室会怎么看?天下人又将怎么看?”
         “虎毒尚不食子,何况父皇乃是天子。”
         “况且,既然现在已经知道老二有隐忍造反之心,往后儿子与瞻基多防着点老二便是,再不济与那洪熙的老二一般,将其众生软禁于帝京之中,赐其富贵一生,也总比落口舌于后世要好得多。”
         老朱棣看了看自己的这个大儿子,眉头沉锁。
         他这一辈子,因为靖难已经给后世落下了个篡位杀侄的名声,倘若现在再背上一个杀子的名声,后世将如何言说他这永乐一朝。
         “即日起,削去汉王一切护卫,禁足汉王府,无天子诏令,不得离开半步。”
         “违旨,立斩无赦。”
         “另,赐汉王次子朱瞻圻,鸩酒一杯。”
         一语出,被叉起刚扔进缸里的朱高煦,心神嗡鸣,整个人都是一脸懵逼。
         自己昨晚熬了个通宵,好不容易才选定好学习对象,正准备苟到老爷子驾崩,然后开始逐步施展自己的计划,怎么现在自己这第一步都还没踏出去,就已经凉了啊!
         他娘的老子不玩了!
         接着,老朱棣一摆手。
         朱高煦连人带缸,都被锦衣卫扛了出去。
         殿外,此刻既疑惑又恼怒的朱高燧,正琢磨着怎么想个法子去见见老爷子。
         突然见到八个锦衣卫扛着一口大缸走出,还有颗大胡子脑袋在这大缸边缘吊着,连忙是凑了上去。
         “二哥,这是什么新奇玩法?”
         于此时。
         殿内。
         “仙师,我朝现在国祚如何?”
         “若是还不行,我即刻追加一道旨意,将老二赐死,以绝后患。”
         老朱棣快步来到桌畔,紧紧看着季伯鹰,想得到永乐时空的国祚年长。
         ‘国祚?’
         大胖小朱都是听的一愣,接着都是瞬间反应了过来。
         他们两个都是天子储君培训班的学员,上了这么多节课,自然知道课上讲台旁那块挂板存在。
         ‘原来这节课上宣布了各个时空的国祚成绩,就是不知道其他几个时空的国祚怎么样?’
         大胖小朱在心中思索。
         “嗯。”
         季伯鹰嗦了口火锅粉,放下筷子,擦了擦嘴角的油。
         心念转动之间,将永乐时空的国祚再次刷新了一遍。
         眼前光屏,数字飞速流转。
         个位数:9。
         十位数:9。
         百位数的数字,还在以极快的速度流转。
         最后,逐渐停留。
         百位数:3。
         “399。”
         季伯鹰扫了眼老朱棣,淡淡开口。
         只差一年,就达到四百。
         这个成绩,很强。
         霎时,老朱棣这张冷了一路的脸,终于笑了。
         “好了,接下来你们自己好好总结。”
         “老朱,我们该走了。”
         季伯鹰看了眼老朱,他接下来要带着老朱前往其他几个时空家访,针对各个时空的问题,来一次大纠查。
         老朱放下筷子,点了点头。
         对于永乐时空的399年,比自己洪武的375还要长24年,他现在已经没有太大的感觉,或许是因为朱高煦的插曲,让老朱看淡了这成绩。
         唰。
         季伯鹰与老朱的身影消失在原地。
         “父皇,其他几个时空的国祚多少年?”
         “是啊皇爷爷,快告诉我们。”
         大胖小朱都是看向老朱棣连声问道,脸上洋溢起了攀比性。
         老朱家,都是卷王。
         (朱翊钧:卷?毁灭吧,爱咋滴咋滴。)
         …………………………
         建文时空。
         应天,燕王府。
         此刻书房之内,朱老四和道衍和尚两人面对面坐着,在中间的桌上摆放着一张张木牌。
         每一张木牌上都刻印着不同的字,有‘封爵’、‘官俸’、‘内阁’、‘兵制’、‘科举’、‘王田占比’等等字眼。
         自从上课之后,朱老四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实行一项改制,就要自己亲手做一个小木牌,并随时随地的揣在身上。
         仿佛在提醒自己,别忘记了这些改制内容。
         “殿下,皇家天工院的建造已经交付给工部去实行了,第一批人选也在挑选,预估一季之后能有个雏形,皇家医药院和国学院也都已经在改组之中。”
         “这都是刚实行下去的新政,国祚未得到理想中的延长,应该问题不是出现在这里。”
         道衍望着这桌上的一块块小木牌,抚须说道。
         “嗯。”
         朱老四点了点头,他很认可道衍的看法。
         “那大师觉得问题在哪里?”
         朱老四眉头紧锁着,他对于自己这个时空只延长了39年国祚的成绩,极为不满意。
         “老衲觉得问题在于南方士绅。”
         道衍一语,道出了重点。
         “殿下颁布的各项改制法令,于庙堂之上的制定简单,可一旦往下推行,必定会遇到重重阻力。”
         “这帮南方士绅本就心向建文,与殿下并非一体。”
         闻言至此,朱老四的眉头,皱的更紧了。
         原本他最初的打算,是等到靖难成功之后,即刻在北平修建皇宫,着手迁都。
         这样做,能够在最快时间切断南方士绅的限制,只要将这帮士绅都迁到北方,失去了盘根错节的根基,也就掀不起什么乱子。
         可是在上完诸多课之后,朱老四也终于理解了第一次见到仙师时,仙师对自己所说那句话的意思。
         往后的世界,是世界百年之大变革时代,是大航海时代,是全世界的日不落大明时代,这让南边的地理位置显得更加占优。
         另外随着皇家天工院的设立,以及火器的飞速发展,不出五十年,漠北的鞑虏根本就是一群活靶子,再对大明构不成威胁。
         “大师此言,亦是孤之心结。”
         这半年多来,朱老四已经深感被这帮南方士绅掣肘,再加上建文时不时还要恶心一波。
         朝堂上的那些大臣,虽然一个个表面唯唯诺诺,大喊着唯摄政王命从。
         可是一下朝,到了真正需要施政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在暗中使绊子,要不就是消极怠工。
         从征倭这件事,就能看的出来。
         光是筹措军粮的进度就极其之慢,还是朱老四一怒之下,下令斩了数位筹措军需的官员,军需才能如约完成筹齐。
         而这,只不过是一个小缩影。
         再就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元朝时将汉人分作汉人和南人,以至于南北矛盾加剧。
         尽管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做了许多事情来弥补南北裂痕。
         比如以华夷之辩,重新激发民众关于华夏历史的认同,重新塑造民族统一感。
         比如大量录取北方士人,南北官员互调。
         比如将大量南人北迁等等促进南北融合举措。
         但是到了朱老四手上,这种南北矛盾依旧是存在。
         他也想过要怎么去解决,但除了迁都这一条之外,他实在想不到还能在太祖之策外再加上什么。
         朱老四一直想就这个问题去请教仙师,但始终都没有找到机会。
         话语落。
         “问题找到了?”
         一道声音,在这书房响起。
         朱老四和道衍都是惊的一愣,接着连忙是站起行礼。
         “仙师,父皇(太祖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