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一百四十一章 吕公著:君不见唐代牛李党争乎?
         榆林巷,在单将军庙的西边,鬼市子的东边。
         距离土市子这个汴京城最热闹的地方非常近,骑马的话一刻钟就能来回一趟。
         司马光骑着马,自土市子过来,整整三条街上,都是人满为患。
         到处都是摆摊叫卖的百姓和来来往往的市民。
         满大街都是瓠羹店,不管走到那里,都能听到瓠羹店门口的那些孩子的叫卖声:“挠骨头!挠骨头!”
         浓郁的羊肉味道,混合着数不清的尘土,一起冲进鼻子里,间杂着贩夫走卒们的汗臭味,以及无数牛马牲畜的粪便味道,一起涌入鼻腔,这酸爽实在是难顶!
         这几条街特别难走!
         尤其是每一条街道之间的十字路口,总能看到那些载着几千斤的货物,被七八匹挽马牵拉着的太平车,缓慢而吃力的走着,稍不留神,它们就会直接停在路上,将整条街道堵死——这些庞然大物,是汴京交通堵塞的罪魁祸首。
         一旦发生堵塞,开封府的铺兵们,便拿着棍棒上来,就是一顿呵斥。
         但他们只是做做样子,催促一下而已,并不敢真的对那些太平车做什么?
         谁都知道,能用太平车运货的,只能是这汴京城里奢遮的大户!
         这些大户,家家户户都娶了县主,和宫里面有着绕来绕去,说不清的关系。
         好在司马光是重臣,所以他出门时有元随开路,在七八个元随开路的情况下,虽然遇到了几次拥堵,但每次问题都不大。
         所以虽然多花了些时间,但总算是顺利的穿过了这些繁华的街道,进入了榆林巷中。
         一进榆林巷,一切就截然不同。
         来来往往的行人没有了,嘈杂的声音也没有了,空气中甚至出现了花草的芬芳。
         道路上更是干净的连落叶也没有多少。
         此时已是华灯初上,榆林巷里的人家,家家户户都挂起灯笼,星星点点,好似漫漫星河。
         到了吕宅邸前,吕希哲就迎了上来,对司马光拜了一礼:“希哲见过相公!”
         然后又和范祖禹拱手一礼,笑道:“纯甫也来了?”
         范祖禹不敢受礼,连忙回避,然后才拜道:“原明,许久不见,甚是想念,未知泰山大人近来身体如何?”
         嗯,范祖禹是吕公著的女婿。
         婚事是把他抚养大的族伯祖范镇亲自和吕公著谈的。
         “有劳纯甫挂念,家父一向还好……”吕希哲回答,然后问道:“范公近来如何?”
         “劳原明挂念,家祖虽年迈,却依旧康健……”
         “这就好……”
         寒暄过去,吕希哲领着司马光、范祖禹,开中门而入。
         趁着进门的空挡,吕希哲对范祖禹道:“今日诸位长者燕饮,我等小辈不如另聚一处?”
         范祖禹拱手道:“固所愿尔!”
         他知道,今天晚上肯定很热闹。
         搞不好会吵起来!
         像他们这样的小辈,最好离远一点,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等这些元老吵完了,再去他们面前拜谒。
         ……
         吕公著穿着宽大的士大夫袍服,坐在椅子上,听着台上柔媚、委婉的女子小唱。
         所谓小唱,乃是汴京城近几十年兴盛的一种演唱手法。
         虽然在诞生之初被士大夫们批判‘靡靡之音,甚于郑卫’。
         但架不住年轻人喜欢,而等这些年轻人老了。
         比如说,吕公著这样的人老了,曾经被批判的东西,也就随之登堂入室。
         今天,为了让元老们好好谈一谈。
         吕公著特意派人去桑家瓦子里,请来了桑家瓦子的四个台柱子:李师师、徐婆昔、封宜奴、孙三四,来他府上演唱。
         也是为了万一考虑——万一吵起来,小唱声音大约可以压过。
         “相公,司马公到了……”
         正听着小唱,一个下人来到他面前禀报。
         吕公著点点头,理了理衣冠,站起身来。
         没多久,他就见到了好些年没见的司马光的身影。
         “君实……”吕公著露出笑容,迎上前去,拱手拜道:“经年未见,风采依旧,诚为可喜!”
         司马光拱了拱手,装作没听讲耳朵里的靡靡之音,拜道:“晦叔也是风采不减当年啊!”
         两人寒暄完,吕公著就拉着司马光的手,坐到了院子里的椅子上。
         “今日下午,宫中降下了旨意,命我后日上午,延和殿便殿陛见……”在台上女子的柔媚小唱声中,吕公著对司马光说道:“君实已陛见过两宫和少主了……“
         “正好,其他元老还未来不如和老夫说说……”
         “坊间传闻,可是真?”
         司马光点点头:“不瞒晦叔,坊间传闻不止没有夸大,以老夫之见,甚至未及少主聪俊仁孝之一半……”
         吕公著沉吟片刻,然后问道:“既然如此,那君实为何要一意孤行?”
         “少主既然聪俊仁孝,自能知善恶,辨忠奸……”
         “身为臣子,倘若以为自己的才智,在主上之上……”吕公著意味深长的说道:“此取祸之道也!”
         吕家能从吕蒙正迄今,代代出宰执!
         甚至能逆着熙宁变法,兄弟两人轮流执掌枢密院。
         这不是侥幸,而是实力!
         一种对自身地位和自己角色的清晰认知的实力。
         在这个实力的基础上,吕家长袖善舞,在四代不同性格的帝王面前,都能得到重用,也都能得到信任。
         司马光摇头道:“正因为少主是如此聪俊仁孝,我辈士大夫才更应该在君前,坚持正道……”
         “不然,若少主身边,没有君子正人,反而被小人邪党的言论充斥……”
         吕公著听着,知道要是让司马光继续讲下去,他就又要钻牛角尖了。
         于是故意假作理解错了司马光的意思,于是点头道:“君实之言,老夫亦深以为然!”
         “少主身边,确实应该多进君子人物……”
         司马光楞了一下。
         吕公著却自顾自的继续说着:“经筵官,应当尽用正人君子!将那等小人邪党,统统逐出汴京!”
         司马光被吕公著这一打岔,本来要说的话,堵在了喉咙里,然后不由自主的点点头。
         确实!
         天子教育,至关重要!
         大行皇帝就是因为被王安石蛊惑,才走了邪路。
         现在,天降一个这么聪明的少主,自然,要将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字说统统杜绝在外。
         至少在少主亲政前,不能让其接触到。
         就是……似乎有些难度!
         司马光已经知道,少主会自己一个人在福宁殿看大行皇帝遗留的手书、奏疏和批示。
         他记忆力很好,据说看过的就没有忘记的。
         而大行皇帝的手书、批示里,岂能不提及王安石?
         于是,点头道:“晦叔之言,老夫深以为然!”
         “确实应该将那等小人邪党,从天子身边尽数逐走!”
         尤其是蔡卞、许将、陆佃这样的人!
         他们可都带着侍讲、侍读、讲书之类的头衔。
         不把他们赶出去,天子身边就不得清净!
         吕公著看着司马光的样子,他微微吁出一口气,他太清楚司马光的性子了!
         不能逆着他说话,得顺着他的想法,他的思路。
         不然他就会和人犟起来!
         当年,王安石就是用那一封《答司马君实谏议书》彻底点燃了司马光的脾气。
         从此,在司马光的字典里一切和王安石有关的法令都是邪法。
         无论其出发点如何,也不管其成效如何!
         吕公著于是笑着道:“那么,君实我等就先从此处着手?”
         司马光却感觉有些不对劲了。
         他看向吕公著问道:“晦叔也是要来劝老夫妥协的?”
         先将天子身边的小人逐出去?
         不就是变相的拖延对王安石邪法下手吗?
         他已经老了,而且得过重病。
         拖下去,怕是到死那一天,都看不到王安石邪法尽罢!
         吕公著摇摇头,道:“君实误会了!”
         “老夫与王介甫,早已势不两立!”
         “只是事情得慢慢来,一步步做……”
         他当然不能告诉司马光,其实这两年他在扬州,在吕希哲的劝说下,试着用他的权力去监督、约束下面的官员。
         禁止他们摊派、强贷青苗钱。
         结果效果超乎想象!
         百姓们都得到了好处,也不再畏惧。
         当然了,吕公著何等精明?
         他打死都不会用青苗钱的名义的——这样,岂不是表明他和王安石低头了?
         所以他用的是常平仓钱的名义!
         反正,主持扬州青苗钱的就是提点常平仓公事官。
         而免役法就不要说了。
         吕公著知道的清清楚楚,扬州府的官衙和上上下下的事情,都靠着宽剩钱在维持。
         尤其是修葺道路、水利这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事情。
         一旦没有了宽剩钱雇佣民夫,那么就只能学汉唐,让百姓来服徭役。
         而现在的大宋,谁还敢大量征发徭役啊?
         闹出事端来,就是祸事!
         如今新法那些还没有被废的法令里,吕公著也就是对保甲法和保马法意见大的很,认为是乱弹琴,胡闹!
         必须彻底的完全废除!
         因为实在是害民!
         尤其是保甲法,在江南保甲,确定不是在把保甲户送给官府的衙役鱼肉吗?
         司马光看着吕公著,沉默半响,道:“老夫何尝不知,应当慢慢来……”
         “可都堂上,却连一道求直言的诏书,也不肯明发天下……”
         “反而推诿扯皮,拖延至今……”
         吕公著点点头,这些事情他都听说了。
         文宽夫的信上也暗示过——宫里面不同意!
         于是,他看向司马光,道:“君实不必着急,老夫后日入宫,见了两宫再来商议此事!”
         他自然也是要说一说这个事情的。
         但不能和司马光一样,上去就扯什么外戚。
         那不是给两宫上眼药吗?
         宫里面的人的脾气,吕公著是了解的。
         不碰外戚还好,一碰外戚,一点就着!
         王安石变法,在市易法前,宫里面也只是颇有微词。
         市易法一出,不止现在的两宫,就是已故的那位慈圣光献,也是愤怒不已!
         王安石又胆大到变易宗室法度,将五服之外的宗室统统革除宗籍。
         于是,宗室也对其恨之入骨,日夜入宫言说新法的害处。
         第一次罢相,第二次辞相,泰半原因都在这里。
         司马光放心的点点头:“有晦叔相助,大事可成矣!”
         他说着,就从袖子里取出那封他还写了好几次,但依旧没有定稿的上书。
         “晦叔看一看……”司马光得意的说道:“老夫这篇上书如何?”
         吕公著借过来,让下人掌灯上前。
         借着灯光,他看着纸上的文字。
         然后抬起头,看向司马光,吕公著咽了咽口水,叹道:“君实……是不是操之过急了啊……”
         现在都堂上,除了韩绛外,清一色的新党。
         内制的翰林学士,外制的中书舍人,还有执掌门下省审核大权的给事中。
         也全部是新党!
         此书一上,会逼着他们抱团的!
         司马光自然知道这一点,但他无所顾忌!
         “晦叔,老夫正是要逼着新党群小抱团……”
         “如此……”司马光道:“两宫和少主就会知道……谁是小人,谁在把持朝政,谁在祸乱国家!”
         新党不抱团还好。
         抱团,就是庆历新政时,范仲淹、欧阳修、文彦博、韩琦的下场!
         结党!
         皇权的大忌!
         两宫再迟钝,也会知道,必须将这些人全部清理出去!
         而这就是司马光的目的!
         引蛇出洞,一网打尽!
         一如王拱辰当年的做法!
         最好,新党里出一个欧阳修,写一篇朋党论——虽然欧阳修前车之鉴在前,已经不可能再有这样傻的人了。
         但万一呢?
         吕公著闭上眼睛,他已经知道了司马光的意图。
         利用新党抱团的机会,坐实新党群臣结党!
         这确实是妙招!
         只要新党上当,就几乎可以一劳永逸的将他们从整个朝堂上驱逐!
         可是……
         太酷烈了啊!
         而且,也会逼着本来只是松散的新党,真的抱成一团!
         “君实……”吕公著叹道:“君不见,牛李党争乎?”
         牛李党争,摧毁了大唐最后一点中兴的可能。
         从此以后,大唐永沉深渊!
         司马光抬起头,说道:“所以才要彻底的,将新党奸臣,完全的赶出朝堂,让他们不能再有回朝的机会!”
         在司马光看来,只要将新党群小赶尽杀绝,将他们彻底拦在朝堂之外。
         十年、二十年后,他们也就不再是威胁,也不再能成气候了。
         等下还有,但今天估计不能加更了,早点睡觉,明天早点起来更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