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两百六十章 君臣独对(1)
         章惇有些惴惴不安的出现在了内东门下。
         他怎么都想不到,官家居然会让他自己选时间觐见。
         这就实在是让他惊疑不定,也让他满脑子都是猜测。
         因为,官家上午才赐第司马光。
         下午就又派人传旨,以一种极为罕见的姿态,表达出愿意迁就他的时间的态度。
         谁不知道,司马光是旧党赤帜,而他章惇则是朝中如今最坚定的新法大臣?
         正胡乱想着,閤门通见舍人的身影,出现在他面前。
         “省佐,请随某来……”来人的声音很熟悉。
         章惇抬头看了看,是狄咏。
         乃是仁庙大将狄青的次子,本月中旬,官家通过太后以圣旨将其召回,任为阁门通事舍人,并兼掌了御龙骨朵直指挥,加带御器械,并自东上閤门副使,擢升为东上閤门使。
         而理由,朝中人尽皆知——朕慕嘉佑之政,而欲褒扬功臣,闻狄武襄公之忠,甚敬之,其以狄青子狄咏为阁门通事舍人并御龙骨朵直指挥。
         这旨意,确是官家亲口口授,然后交到了枢密院,又枢密都承旨草诏的。
         而章惇和狄咏是老相识了。
         当年他经略湖南,狄咏就曾在他麾下听命。
         元丰四年的时候,狄咏任环庆路副总管回京述职时也来拜谒过他。
         本以为狄咏不会如此迅速的接掌职权。
         不意,他已经完全的承担起了閤门通见舍人的职责。
         这让章惇惊讶不已。
         因为正常来说,一般需要半年以上的考验、观察,閤门通见舍人才会被正式的允许接掌引见之权。
         “官家已在崇政殿……”狄咏低声提醒了一句。
         章惇回过神来,连忙谢道:“多谢子佳!”
         在心中,章惇更加惊讶。
         因为,一般大臣觐见,都是要等官家的。
         现在反过来,官家先在殿上等他了。
         这其中昭示的东西,让章惇颇为激动,也甚为惶恐。
         狄咏不再说话,只是沉默的领着章惇,走在冬日阴雨天的宫闱回廊下。
         不多时,便到了崇政殿前。
         章惇整理了一下仪容,狄咏则入殿去通报。
         片刻后,他就出来了:“官家有旨,命省佐入殿独对!”
         于是,章惇持芴再拜,然后才亦步亦趋登上殿阶,趋步向前到了殿中。
         崇政殿内的长明灯已经都被人点亮。
         在殿中右侧,一扇屏风后,有人影绰绰那是起居郎在屏风后,随时记录君臣言行。
         章惇余光扫了一眼,就收回来,恭恭敬敬的对着那个已经坐在殿上御座的少年天子,拜了两拜,然后才道:“尚书左丞、门下侍郎臣惇,拜见陛下,愿陛下圣躬万福!”
         “朕万福……”殿上的少年官家说道。
         “来人,给章卿赐座、赐茶……”
         章惇连忙拜谢,然后就坐到了一张被人搬来的椅子上。
         一盏煮好的茶,被内臣奉来他面前。
         章惇恭敬的接过来,然后茶叶的香味,让他鼻子动了动。
         “是商洛的茶叶……”他心中一惊,这香味他不会认错。
         章惇虽然是福建人,可他为官的起点,却是在商洛县。
         在商洛为官的那几年,让他彻底习惯了商洛茶叶的味道,反而不习惯喝福建的建茶了。
         而这个习惯,是只有熟悉他的人才知道的。
         便听着殿上的小官家说道:“朕已经看过了卿呈递的青苗法检讨要略……”
         “今日召卿相见,还请爱卿,详细为朕说之!”
         章惇收敛心中的惊讶,持芴拜道:“臣惶恐,请为陛下言之……”
         于是,便将他还有韩绛、吕公著的意见,都介绍了一遍。
         章惇是很聪明的。
         所以,他没有隐瞒任何人的说辞。
         只是平铺直叙的介绍了三位宰执对青苗法的态度。
         总结就是韩绛想改,章惇想小改,吕公著则想大改甚至干脆罢废,将常平仓仓法捡起来拾掇拾掇,用来取代青苗法。
         殿上的官家听完,似乎深思了很久,然后才问道:“以卿等所言,若要改的话,当如何改?”
         章惇再拜,说道:“以臣愚见,只需将青苗法中条例,限定为两分利息,且不许摊派、强借即可……”
         “康国公则以为青苗法还细细检讨,详细条贯,并从中枢选派朝官,去往地方监督青苗法条例,旦有人违法抗命,即刻弹劾……”
         “东平郡公则认为,或许常平仓法更妙,不过青苗法若是改动合适,也能接受!”
         只听着官家站起身来,似乎踱了几步。
         然后他就回身,再次坐回御座。
         “卿所言种种,朕知晓了!”
         他忽然提高了声调,说道:“以朕之见,卿所见、韩丞相之见、吕执政之见……虽所言不同,却殊途同归,皆乃吏治问题!”
         章惇立刻持芴而拜:“圣明无过陛下!”
         他心中,对这位官家的评价,再次上升。
         能直接跳过所有问题,直指真正关键所在。
         这位官家,简直是天生适合执政的君王。
         “既是吏治问题,卿可有办法?”小官家用着稚嫩的声音问道。
         章惇不敢隐瞒,只能拜道:“臣愚钝,暂无解法……”
         “只是,事情总归要做!不可因噎废食!”
         “以臣愚钝之见,即使青苗法有种种问题,地方军州未能贯彻执行朝廷法令,胥吏上下其手……”
         “但有青苗法好过没有!”
         “若无青苗法,百姓荒年借贷无门,地方形势户趁势逼人……而有了青苗法后,地方形势户便开始为百姓出头、做主了!”
         “也愿意借贷了……”
         这是事实,也是青苗法之所以有无数非议,却依旧能得到无数士大夫官员支持的原因。
         青苗法这个东西吧,好与坏先放开。
         有没有,才是最重要的。
         有的话,百姓就有选择的余地。
         形势户不借,还有官府,哪怕同样九出十三归利滚利。
         至少对百姓来说是一个选择,也是一个可以逼迫形势户们让利的办法。
         殿上的官家,却在这个时候,悠悠的问了一句:“卿所言倒是合理……”
         “只是如此一来,岂非怨归于朕,而恩归于下了?”
         章惇被吓得头皮发麻,连忙再拜:“臣惶恐!”
         这正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也是旧党一直揪着青苗法不断攻仵的关键所在。
         怨归于上——地方官乱摊派,乱加钱,老百姓懂的也不多,只知道是赵官家的法令。
         若是破家灭门了,他们恨谁?
         恩归于下,就更好理解了,在章惇的逻辑,青苗法再有万般不是,也可以逼迫形势户豪强们让利。
         于是问题来了。
         形势户们让利,百姓感谢谁?
         难道是汴京城的赵官家?
         肯定不是,一定是让利的形势户自身!
         于是,旧党大臣就可以光明正大,甚至打着‘为江山社稷着想’的旗号,对青苗法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攻击。
         错非是先帝意志坚定也错非是先帝矢志于开疆拓土,收复灵夏、幽燕,需要大量的钱。
         所以,先帝才一直当没有看到这个问题,也不提此事。
         不然的话,仅仅是这一点,青苗法也早就被罢废了。
         而如今,官家却直接点出了青苗法的核心弊端。
         对皇帝来说怨归于上,恩归于下,实在是糟糕的不能再糟糕的情况了。
         章惇自然开始害怕。
         害怕这位陛下,趁着他今日独对的机会,对青苗法一击必杀。
         若他亲自开口,判处青苗法死刑。
         那青苗法就真的要被罢废了。
         而且基本不可能再有恢复的机会。
         正当章惇绞尽脑汁要想办法找理由的时候,他就又听到那位官家说道:“卿不必如此!”
         “皇考的法令,自然是好的,只是下面的人,不遵从皇考的旨意,擅自变更国家法度,压榨百姓,败坏制度……”
         “这就是朕今日召卿来此的缘故!”
         “也是皇考当初,对朕叮嘱的大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