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三百六十一章 南下的人们
         等范纯仁坐下来,赵煦就总结道:“卿等所奏,朕已经知道了,侵街之事,乃是历代以来之痼疾……”
         “想要立刻解决,不大可能!”
         “当徐徐图之,缓缓而来,一月一改,一年或可有变,一年变之,十年就可大变。”
         “朕是有足够耐心和信心,与卿等一起解决此事的!”
         这个总结的态度,是必须要表的。
         因为,赵煦太清楚,大宋士大夫们的脾气了。
         容易上头,容易激动。
         有些时候,甚至可能被情绪裹胁,做出过激的行为来。
         尤其是年轻的士大夫们。
         比如说,太学里的年轻人,也比如说御史台里的乌鸦们。
         但,成熟的政治家,必须避免这样的事情。
         不能让朝堂被情绪裹胁,被政治正确的口号占领。
         只有务实,才能有出路。
         赵煦在现代和他的上上辈子,都见过被情绪裹胁下的事情。
         元祐时代,旧党的激进派们,喊了整整九年口号。
         最后是一地鸡毛,除了将国家完全撕裂外,没有任何成果,就是最好的证据。
         “陛下圣明!”群臣俯首而拜。
         蔡京更是深深低头。
         “朕意在开封府府衙之中,设立一个临时的相关官署。”
         “这个官署,主要用来,关注、追踪并商议、改进汴京侵街之事。”
         “便叫其‘提举汴京内外厢道路、厢房公事’!”
         嗯,你也可以将之称呼为‘汴京交通及市容市貌整顿领导办公室’。
         “开封府!”
         蔡京出列,拜道:“臣在!”
         “以卿兼任提举汴京内外厢道路、厢房公事!”
         “臣领旨!”
         “邓学士、范学士、吕侍郎。”
         邓润甫、范纯仁、吕大防三人出列拜道:“臣在!”
         “朕命卿等为‘参知汴京内外厢道路、厢房公事’,配合开封府,参与对接相关公事,并及时进奏于朕!”
         “唯!臣等谨遵旨!”
         假如说,蔡京是‘汴京交通及市容市貌整顿领导办公室’的负责人,那么这三个人,就是代表赵煦对接这个事情的大臣。
         换而言之,他们三个人,加上蔡京领导的这个‘提举汴京内外厢道路及厢房公事’官署,就形成了一个绕开三省六部和都堂,直接对赵煦个人负责的全新权力机构。
         赵煦又看向程颐、苏辙:“程说书、苏讲书。”
         “臣在!”程颐和苏辙起身。
         “朕命两位爱卿,为参赞汴京内外厢道路及厢房公事,负责带领诸伴读,协助开封府,整理相关文牍,并进言献策!”
         “臣遵旨!”两人齐齐拜道。
         这两人,就相当于,成为了蔡京的秘书,伴读们则是蔡京手下的实习生和打杂工。
         这很大宋!
         天子,随时可以任命或者成立一个临时机构,来绕开固有的程序。
         熙宁变法的时候,王安石就是以参知政事的身份,受命成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绕开了反对变法的其他宰执,推动变法。
         去年的韩绛,也是通过奏请设立‘役法条例检讨司’,绕开了都堂上可能的反对势力,对役法进行调整。
         当然了,这也是大宋冗官冗员的源头之一。
         好多机构,临时着临时着,就变成了正式官署。
         有些机构本来是临时的,事过就要裁撤,但却因为种种原因保留了下来。
         而这些其实已经失去了职能效力的差遣,却还是成为了好多官员的去处。
         ……
         遥远的南方广西桂州城外,在二月的最后一天。
         山水之间,一艘艘的乌篷船,穿行其中。
         每一艘船上,都装着一个个箱子。
         箱子里,装着的全部是铜钱。
         显然,这个船队是来自于荆湖南路。
         他们押送着的是,奉汴京旨意,从潭州永兴场的钱监,送来广西充作军用的第一批铜钱。
         船队,缓缓的靠向桂州的码头。
         广西转运使苗时中,已经带着人在码头迎接了。
         带队押送这一批军资的禁军将领,从船上走下来,来到苗时中面前,将一张文书,从怀中取出来递给对方,然后拜道:“奉直龙图阁、知潭州兼提举永兴场王公之命,某等押送五万贯新铸铜钱来此,乞转运签收!”
         苗时中接过那文书,首先检查了一下格式。
         标准的中书下到地方的公文,格式正确,符合部符的书写方式,用纸也正确,确实是中书省的专用公文纸。
         再检查了一下尚书右丞、中书侍郎张璪的画押以及奉符而行的知潭州王克臣的画押。
         确认这部符上说明的,中书省奉圣旨,命潭州永兴场向广西转运三十万贯铸钱。
         王克臣于是命潭州禁军,先期押送五万贯至桂州的事情。
         于是,苗时中点点头,对那奉命来押送的将官道:“且待本官清点!”
         对方点点头:“转运自便!”
         苗时中于是亲自带着人,将那些从船上搬下来的铜钱清点。
         一串串铜钱,被从箱子里取出来。
         很快整个码头,都被铜钱散发的光泽所笼罩。
         五万贯,就是三千八五十万文!
         一个个数下来,即使是转运司全员出动,没有几天功夫,根本不可能数清。
         好在,还有个快速清点的办法。
         那就是称重!
         一贯钱一般重三斤四两(折约两公斤)左右,五万贯就是十六万斤上下。
         所以,只要将钱清出来,去掉箱子和其他杂物,直接上大称就好了。
         不过一个下午的时间,苗时中就清点完毕。
         总的来说,算是对上号了。
         差的也就是几百斤,在正常的范围内。
         苗时中没有犹豫,在文书上签押,然后将之还给那位押送的禁军。
         做完此事,他就带着军校,押送这批铜钱,开始返回转运使司的官衙。
         要将这五万贯铜钱,运回去也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光是骡马就调用了数百匹匹,运到半夜才算运完。
         苗时中亲眼看到,最后一辆板车,将最后两箱铜钱,运到官仓之中。
         他才命人锁上官仓大门,并命禁军看守。
         但,只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他就需要派遣军队,将这笔钱运到邕州去。
         这就更是一个艰苦的工作。
         恐怕得分好几次,才能将这笔巨款,安全的送到邕州。
         说老实话,苗时中不太懂,为何朝廷要千里迢迢的专门派人押送三十万贯的巨款来到广西。
         为何不让南下的禁军,直接在潭州拿钱?
         ……
         漫天星斗,映照在潭州城的城头上。
         狄咏抬起头,看向头顶的灿烂星空。
         他想起了他的父亲,当年,也是率军从汴京到潭州,在这里修整后,再次踏上南下的道路。
         在他之前的郭逵、赵卨大军,也是先至潭州。
         同时,在国初的时候,太宗平南,也是从潭州出发。
         所以……
         “吾已是第四位踏上南征的将帅了……”
         扣掉他父亲,只是去平侬智高之乱的。
         他是第三位,南下攻略交州的大将。
         事不过三,这次若败,大宋日后,恐怕就再也没有向南的勇气了。
         这样想着,狄咏就摸了摸,那封天子在他陛辞前,赐给他的小册子。
         这里面,有着天子钦定给他的目标和任务。
         这些目标和任务,在狄咏的理解中,除了听从章惇指挥、部署之外。
         就只有一个核心思想。
         以打击、消灭交趾有生力量为要。
         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要打就打歼灭战、围歼战!
         最好寻找战机,通过一次或者多次大型战役,将交趾在富良江以北的主力消灭掉!
         所以,官家给他极大的授权和信任。
         甚至允许他‘临机便宜行事’之权。
         也就是说,他若遇到战机,可以不经请示,直接开战!
         同时,官家还允许他,在广西的时候,他只需要对章惇负责。
         其他广西一切文官士大夫,都不能插手、干预他的指挥、部署。
         这样的信任和授权,除了开国的时候,太祖、太宗曾授权给曹彬、高琼等大将外,就已经不再有了。
         狄咏深吸一口气。
         他将手从怀中收回来。
         然后,他看向漫天的星斗,在心中说道:“官家,臣,绝不会辜负官家厚爱!”
         ……
         章惇牵着马走在熟悉而陌生的邵州的山路上,摸黑而行。
         在他的身边,故友关杞,也牵着马相伴而走。
         邵州的官兵们,提着的灯火,照亮了这漆黑的山路。
         蚊虫追逐着火光而来。
         林间蛙鸣声阵阵。
         在章惇的身后,则是他的儿子章援以及王安石的孙子王棣。
         穿过崎岖的山路,前方的道路豁然开朗。
         关杞回头笑了起来:“章相公,邵州城到了!”
         章惇向前看去,却见在星光的照耀下,前方出现了一座城市的轮廓。
         城头上,还有着火光。
         邵州城就在前头!
         章惇也露出笑容来,回首问着跟在他身后的两个少年:“促仪、致平,累不累?”
         两个少年咧嘴一笑:“不累!”
         这一路上,章援、王棣的表现,让章惇刮目相看。
         他们跟着章惇,一路舟马劳顿,却没有丝毫叫苦。
         章惇笑着道:“待入了城了,修整两日,然后继续上路。”
         “再有十来天,就可以到桂州了!”
         “老夫早就听闻,桂州山水,天下奇景!此番可以一睹了!”
         两个少年听着,都是欢呼起来。
         走在章惇身边的关杞,听着少年郎们的欢呼,也是道:“相公,看着两位公子,就想起了当年你我在汴京相遇时的往事……”
         章惇点点头,道:“是啊!一恍就是二三十年喽!”
         他看向关杞,道:“蔚宗,可愿随某去广西?”
         关杞犹豫了一下,道:“下官邵州之任,还有一年。”
         “无妨!”章惇豪迈的一笑:“某有天子授命,可调任广西经略司相关公署官员!”
         “若蔚宗愿意,某到了邵州城就给汴京城上书,以经略司公事,托付蔚宗!”
         关杞曾在广西深耕数年,熟悉广西的事情。
         而且,他还和章惇配合着开过梅山。
         对章惇来说,这是最好的助手了。
         关杞想了想,最后道:“且容下官考虑两日。”
         他的朋友们其实一直在运作着他调任淮南或者江浙的事情。
         那样,他离家就会近的多了。
         “嗯!”章惇点点头,这个事情,关杞确实需要考虑清楚。
         因为关杞年纪比章惇要大十来岁。
         他今年已经快六十了,跟着章惇去广西的话,身体是否还跟得上?这是个问题。
         这也是章惇没有直接在御前请旨,直接让天子下诏调任关杞去广西,反而要亲自来邵州邀请关杞的缘故。
         还是得尊重一下,关杞的意思的。
         好在,哪怕关杞不答应,章惇也还有备用的人选。
         关杞在旁边,忽然提起一个事情:“相公在邵州时,可要去新化等故地看一看?”
         章惇楞了一下,当年他开梅山,筑二城,置一县,尽收其地,得户口一万四千余户,田地二十六万余亩。
         这里的一县,就是新化县。
         但,这个新化县是很大的,其虽是隶属邵州治下,但以面积而言,却足可当其他路的一个州。
         要说章惇不想去看一看,曾经奋斗的地方,这是不可能的。
         可是,他想了想广西的事情,还是婉拒了,道:“新化便不去了,待某从广西归来,再去游览!”
         现在,当以军国为重。
         ……
         同样的夜晚。
         王大枪靠着墙壁,饿着肚子,看着头顶破旧的屋顶。
         门外,负责押送他们的禁军官兵,正在赌博。
         王大枪不敢去,因为他输怕了,再输下去,他怕是没到广西就要饿死了。
         “也不知俺家大哥在熙河怎么样了?”他想着。
         “俺娘在汴京城里,身体可还好?俺托人带回家的信,娘可收到了?”
         “爹啊!”他在心中祈祷着:“您若在天之灵有灵,就保佑俺,到了广西,能找到金子吧!”
         祈祷完毕,王大枪忽然想起一个事情,推了推和他靠着一起睡的一个人。
         “郭六?郭六!”
         那人被他推醒,嘟囔一声:“大枪咋了?”
         “俺们现在到了那里了?”
         郭六想了想,答道:“好像是荆湖南路的永州?”
         “哦!”王大枪点点头,虽然他也不知道,永州是什么地方?
         但他还是将这个地方的名字认真的记了下来。
         因为他记得白天的时候,带队的将官和他们说过,还有半个月就可以抵达官家要给他们分地的地方了。
         半个月呢!
         王大枪想着,这个时候他忽然想起来,自己已经走了一个多月了。
         从河北大名府,一路南下,历经荆棘和山路。
         鞋子都走烂了好几双,腿从酸痛走到了现在的麻木。
         好在,只要半个月了。
         半个月后,就可以看到官家允许他们圈的地方了。
         这样想着,王大枪就从怀中取出那份,他一直带在身上的汴京新报。
         这份小报已经有些破烂,还被汗渍浸染的看不清楚了。
         但,小报的标题,却依旧完整,夜色下虽然看不清,可王大枪记得这个标题,甚至已经能背下了,那个叫胡飞盘的人的评论。
         “交趾人一年,就能在广源州淘金数千两,我大宋技术更好,英雄更多,一年淘金万两,老胡觉得是没有问题的!”
         王大枪紧紧的握着它,想象着一万两黄金的样子,那肯定是一座金山!
         他也不要多的,一年二三十两就够了。
         “俺会发财的!”
         “俺会出人头地的!”
         “到时候,俺回汴京,就是王员外了,俺一定娶一个县主,让俺娘高兴高兴!”
         作为汴京人,娶县主,是王大枪从小的梦想。
         因为,他曾亲眼看到过,那些骑在马上,笑意盈盈的将县主迎回家的奢遮人物。
         他记得,自己小时候,和哥哥曾一起趴在别人家的墙角缝里,看到过那些县主的模样。
         好多东西,他都已经忘记了。
         可有一点,他记得很清楚——那些县主的皮肤和模样,又白又俊!
         注:北宋熙宁通宝、元丰通宝,小平钱一枚大约2.2-2.5克左右
         注2:章惇开梅山,设置的新化县,包括了今天的娄底市大部分地区,甚至囊括了邵阳市、邵东市等地区的部分地方,是一个很大的县。
         PS,现在新化县的紫鹊界梯田,在章惇开梅山前就已经存在,我去看过,一个很漂亮的地方,就是有些远,所以只去过一次。
         注3:狄咏之所以走的最慢,是因为他是大军行动,所以能日行六十里就不错了。
         遇到下雨或者高温,还得停下来,此外行军一段时间就得修整,还需要照顾士气……
         章惇吊在邵州,是因为他绕了远路。
         王大枪等人能走在最前面,自然是因为他们是被押送的人,他们的路程和速度取决于押送他们的禁军愿意走多快。
         当然了,其实作者君也不太清楚,北宋时代,从汴京南下湖南的详细情况,主要是缺乏资料。
         毕竟,作者君没有靠走路、坐船,经历过这样的长途跋涉。
         只能是靠着一些大概得资料,推测出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