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兴土木吧!太皇太后!
         隔日,三月辛亥(初六)。
         赵煦在吃了早膳后,到了庆寿宫中,陪着两宫批阅起奏疏来。
         近来,没有什么大事。
         也就是熙河路那边,一直在密集报告着党项人、吐蕃人,似有暗中勾连之意。
         温巴溪、温溪心这样的吐蕃大首领,更是不断预警着,吐蕃人可能和党项人联手入寇的事情。
         就像赵煦现在手中拿着的这份奏疏,就是赵卨上报的又一个预警消息:吐蕃邈川大首领温巴溪言——岷州青宜结鬼章,暗与缅药家交通,欲图汉家边上,愿汉家阿舅边上早做提防。
         朝野对这样的预警,老实说现在都已经有些不放在心上了。
         这既是因为,现在的朝臣们,普遍自我感觉良好。
         觉得,如今宋辽关系密切。
         大宋、大辽亲如兄弟,那西贼吐蕃不过跳梁小丑。
         哪里有胆子入寇?
         所以,有些大臣觉得,这大抵是熙河路的将官和温巴溪、温溪心等吐蕃豪酋之间的表演。
         就是在故意制造事端,甚至有意挑起边畔。
         区区伎俩,安能骗我?
         坚决不能上当!
         同时,也是因为吐蕃的阿里骨,党项的梁乙逋,近来都开始对大宋释放善意。
         特别是梁乙逋主政下的党项,最近半个月,通过环庆路、鄜延路的榷市贸易通道,向大宋方面送还了在永乐城之战所俘虏的大宋军民一千多人。
         还送回了,战死在永乐城里的宋军大将高永能的甲具、遗物。
         阿里骨则一直在通过边境,和大宋方面商讨,册封他为武威郡王,承认他是董毡合法继承人的事情。
         谈判也已经接近尾声,若无意外,两国很快就会达成协议。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野大臣谁会相信,党项人和吐蕃人在暗中谋划对大宋入寇?
         不可能的好吧!
         温巴溪、温溪心,这两人打什么主意我们还能不知道?
         危言耸听,故意破坏和平!
         居心叵测,欲图挑动战争,让大宋为他们的一己私利火中取栗!
         这点小伎俩,哪里能诓骗到我们?
         便是主战派的知枢密院事李清臣,也持有这样的意见。
         当然了,朝廷上的大臣,都是些老油条。
         即使他们不相信,西贼和吐蕃人在暗中勾结,意图对大宋不利。
         但,本着不背锅的原则。
         还是上书建议,沿边各地加强戒备和侦查,同时命令各寨整备防御。
         尤其是熙州方面,要求加强守备。
         两宫当然是从善如流,下诏照准依指挥从事。
         但他们也就只做了这些,其他事情,是真的没有准备。
         这也不能怪他们。
         朝堂庙算就是这样的,不可能事事都算到——这样的事情,哪怕在现代都做不到!
         只能是尽可能的选择一个最可能的正确选择。
         好在,赵煦现在也渐渐掌权了,可以做一些,他能做的事情了。
         于是,就在上个月的闰二月丙辰(二十八)。
         赵煦插手了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事任命——左侍禁、知洪德寨折可适,升任西头供奉官,权发遣镇戎军。
         并命折可适入京陛见。
         至此,在赵煦的上上辈子,曾经开发出对党项4.0战术,先后打的梁乙逋、小梁太后欲哭无泪的最佳搭档——章楶、折可适,提前了五六年完成了合体。
         这可是在赵煦的上上辈子,几乎将党项人打到亡国边缘的组合。
         与此同时,赵煦还借口去年大旱,恐沿边军州军民粮草无济,给权陕西转运使范纯粹下诏,授范纯粹全权支应边寨军粮。
         于是拨给范纯粹茶引、盐引数十万贯,以便陕西转运司方面,可以吸引商贾,运粮支中。
         这样就从人事、物质两个方面做好了准备。
         足兵足粮,应该就可以应付接下来的战事。
         很快今天的奏疏,两宫就批阅的差不多了。
         她们也有时间,来和赵煦说话了。
         “官家,今日不在福宁殿练字,怎有空来庆寿宫了?”太皇太后笑着问道。
         最近这些时日,赵煦慢慢的很少来庆寿宫,陪两宫批阅奏疏了。
         一是因为,大事向太后会和他说,也会和他商量,来了也只是陪着说话。
         二是因为,赵煦的事情也多了起来。
         开封府的事情、宋辽交子的事务、专一制造军器局里的一些事情。
         他都要处置,也都得和人商议。
         赵煦笑了起来:“怎么,太母不喜欢孙臣来庆寿宫?”
         “怎么会?”太皇太后说道:“官家就应该多来庆寿宫。”
         赵煦收敛笑容,说道:“却是瞒不过太母的慧眼。”
         “孙臣今日,是特地来庆寿宫的。”
         “哦?”太皇太后问道:“官家有事?”
         赵煦颔首,严肃的看向太皇太后,也看着在这个时候抬起头来的向太后,说道:“太母、母后,孙臣尝闻,祖宗以来历代故事,都要给母后、太母兴建宫阙!”
         “孙臣即位也有一年了,为何朝野无人提及此事?难道是髃臣们忘了这个规矩?”
         太皇太后一听,顿时笑了起来,道:“官家,左相、右相,去年开始就一直在提此事。”
         “只是老身和太后都觉得,此事无关紧要,且官家还在谅闇之中,宫中不宜大兴土木,故此婉拒了髃臣们的好意。”
         这就是这位太皇太后人性上的弱点了。
         她太在乎朝野物议,也太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
         可是,若两宫都不修宫殿,赵煦怎么办呢?
         赵煦可是想着,将来扩建后苑,甚至干脆把后苑建成一个类似圆明园一样的皇家休假园林。
         赵煦说道:“祖宗以来,故事皆是如此,还请太母、母后不要再推辞了!”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对视了一眼。
         然后,向太后就摸着赵煦的头,说道:“六哥的好意,母后和太母心领了。”
         “可这兴建宫室,必将靡费国帑,此皆是民脂民膏,母后和太母都不忍心啊!”
         这就是儒家有利的一面了。
         只要还要脸的统治者,都会被儒家的道德观所钳制,不敢明目张胆的奢靡浪费。
         因为,在儒家价值观眼中,大兴土木,广修宫室是直接可以昏聩甚至亡国挂钩的。
         在大宋,杜牧的阿房宫赋深入人心!
         尤其是经历了真庙大修玉清昭应宫,结果玉清昭应宫被老天爷一个雷给烧了以后。
         阿房宫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汴京城的四岁孩子,说不定都能会背那一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于是,就已经没有什么人,敢大修宫室。
         仁庙不敢,英庙不敢,赵煦的父皇不敢,赵煦的上上辈子同样不敢。
         直到赵佶上台!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显然,无论是太皇太后,还是向太后都要脸,都不敢让人去背阿房宫赋。
         赵煦微笑着,说道:“母后,太母,臣正是为了天下人的福祉,才来劝说母后、太母,同意髃臣之请的!”
         “若是强征民夫,不恤民力,为一己之私欲而大兴土木,自然是劳民伤财,祸国殃民。”
         “可若是雇民间工匠,以市价甚至高于市价的价钱,请人修建宫室,谁还会不乐意?”
         “百姓自然会乐意于此,天下人也不会有意见。”
         两宫听着,明显动心了。
         因为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只要皇帝不白嫖,愿意花钱请人修建宫室。
         那么,就不会有人有什么意见。
         赵煦趁机趁热打铁,继续道:“母后、太母,仔细想一想,这汴京城中治安之所以一直不好,常有鸡鸣狗盗,甚至是伤天害理之事。”
         “原因不就是,汴京城中有大量游手好闲的无赖游民吗?”
         “他们为什么游手好闲呢?是因为他们懒吗?”
         “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吧!”
         “孙臣觉得,关键还是在于,他们没有生计所致!”
         “若他们能有生计,每天都可以赚到养家糊口的钱,他们还会去做那些鸡鸣狗盗、伤天害理的事情吗?”
         “孙臣觉得不会!”
         这是大宋社会遇到的最大问题!
         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
         人口爆炸,大量人口无事可做,只能流连市井。
         失业人口不断上升,让治安问题恶化。
         这也是王安石要搞保甲法的原因——不把这些游手好闲的家伙组织起来,看管起来,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但,这反而加重了治安问题。
         因为,保甲法推行后,这些家伙学到了杀人的本领,也学会使用兵器。
         一时他们虽然是安稳了,可一旦出了什么事情。
         他们随时都能落草为寇。
         于是,本来想要改善治安的保甲法,在一些地方反倒成为了祸乱的源头——过去这些蟊贼,几个衙役就能逮捕,现在人家学会了骑马射箭,甚至配合作战。
         几个人就可以闹得方圆数十里,鸡犬不宁。
         在现代留过学的赵煦明白,归根结底,这其实就是就业问题。
         农村的土地不够,迫使大量人口进入城市讨生活。
         偏偏城市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这么多人。
         他们就只能去当地痞无赖,去作奸犯科。
         这个时候,唯一的解法,就是给他们工作。
         让他们有一个养家糊口的机会。
         就业,是任何时代,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药方。
         可惜,如今这个时代的大宋,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赵煦只能一步步来,慢慢引导。
         两宫听着,就都认真了起来。
         “官家的主意确实是好!”太皇太后明显动心了。
         若是不扰百姓,还能给她修一个养老、游玩的宫殿。
         那何乐而不为?
         就是……
         “钱从何来?”太皇太后问道。
         现在先帝的封桩库,可都是有条贯的。
         一万贯以上,就需要都堂宰相签押才可以支取。
         至于户部的钱帛?
         看着是很多,可每年光是沿边各路的军费开支,就是两三千万贯。
         户部尚书曾布,天天在那里叫苦。
         想要户部拿钱?想都不要想!
         于是,在她老人家的理解中,这恐怕就剩下加税这一项了。
         但,在大宋加税的话,加给谁?
         那些苦哈哈的老百姓吗?
         还是那些腰缠万贯的豪商巨贾?
         谁都不好动啊!
         赵煦笑了笑,道:“太母放心,孙臣已经想好了,绝不会损百姓分毫,更不会动封桩库和户部的钱帛。”
         “甚至说不定,还能泽被百姓呢!”
         “嗯?”
         赵煦微笑着,道:“太母、母后,臣近来不是一直在开封府和群臣商议街之事吗?”
         两宫点点头,太皇太后更是赞道:“此事,朝臣们都说,官家率领群臣,治理开封,疏通街道,利国利民!”
         现在,汴京城大部分的违建官署都已经在拆除或者准备拆除。
         邸店等产业,也在赵煦的压力下,慢慢的有了计划。
         汴京交通在进入三月份后,肉眼可见的改观了。
         毕竟,敢在主干道上侵街的,不是官府就是权贵。
         而赵煦解决了这两者后,汴京交通拥堵问题,自然大大改善。
         尤其,内城环道和外城环道,如今交通较过去便利了数倍。
         已经很少发生大规模的拥堵了。
         这就是政绩!
         所有人都能看见,没有人可以无视。
         因为赵煦主导、并做成了这个事情,这让他在朝野威望继续攀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站队、表忠。
         这很正常。
         皇帝只要没有被人架空,被权臣把持了权力。
         那么,就算他再小,只要他能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大臣们自然会拥戴、聚集。
         这是傻子都知道做的选择题。
         赵煦笑了笑,道:“太母缪赞孙臣了。”
         “不过,孙臣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了一个想法。”
         “想着太母、母后,没有自己的宫殿,孙臣就想着,利用这个想法,将两者结合起来。”
         “一则,解决一些汴京的问题。”
         “二则,筹措钱财,为太母、母后修建太皇太后宫、皇太后宫!”赵煦说道这里,神色就变得严肃、认真起来:“臣听说,当年章献明肃垂帘,有自己的宫殿,慈圣光献也有自己的宫殿。”
         “太母、母后,保佑拥护于孙臣,尽心竭力,岂能没有自己的宫殿?”
         前些天因为感冒的原因,搞乱了作息,生物钟一乱,作者君的睡眠就变得很痛苦了,每天晚上都要三点半以后才睡得着。
         今天尝试,将作息调整过来。
         若是明天能早起的话,就可以恢复每天三更了。
         请大家为作者君加油!
         失眠很痛苦啊!
         晚上睡不着,白天打瞌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