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四百三十八章 决战之前
         元祐元年春三月甲申(27)。
         章惇在狄咏、田士儒等人的簇拥下,开始巡视宋军营垒。
         章惇视察的第一站是伤兵营。
         在西平州的时候,章惇就视察过好几次位于永平寨的伤兵营。
         哪里是照顾宋军重伤员的地方。
         广源、七源、决里隘、北件等地的宋军重伤员,在前线经过包扎和止血后,最终都送到了永平寨。
         在永平寨,他们有军医照顾,女医护帮忙换药、喂饭、喂水、换洗衣物。
         寨中还雇了许多当地农民,打扫卫生、清理污垢,熬煮汤药、茶水。
         宋军的重伤员,都得到了妥善照顾,而都恢复的不错。
         永平寨根本不像是过去宋军之中,那种纯粹将伤兵丢到一个地方等死,免得他们在营中日夜哀嚎,影响士气的地狱。
         在这前线,宋军则将伤病营,设置在军营附近。
         燕辰作为伤兵营的负责人,带着章惇行走在冒着蒸汽的灶台之中。
         石炭在灶台下燃烧着,锅中冒起白色的蒸汽。
         “经略,这里是为伤员蒸煮包扎伤口所用之布条之地。”燕辰解释着。
         章惇点点头,在永平寨,他也看到过类似的地方。
         “燕公事,这样蒸煮、烘干布条,吾闻永平寨诸军医言,乃为杀毒,这些布条何来毒?”章惇问道。
         这是他一直以来的疑惑。
         在大宋举凡大儒,都会涉猎一些医术。
         其中好多人的医术水平,甚至堪比当代名医。
         章惇虽算不得什么名医,可他到底也是读过医书,知晓一些医理的。
         燕辰笑道:“经略有所不知,天下万物,皆有阴阳,既有阴阳,自分正邪。”
         “万物阴阳相生,正邪相依,故而万物皆有毒!”
         “只是平日里,大部分人正气充足,无惧外邪,然而,受伤之后,伤口裸露于外,直接与万物接触,这便给了邪气可趁之机。”
         “所以,伤口清创、包扎、养护,便乃治伤第一要务!”
         “而火乃至阳至刚之物,天生克一切阴邪,故以大火蒸煮包扎所用之物,可灭邪、消毒,让那邪气无机可乘!”
         章惇听着,感觉这些理论有些耳熟。
         似乎是缝合了好几家儒学的理论,用医理阐述而出的东西。
         于是,他看向燕辰,道:“公事是如何知晓这些的?”
         燕辰昂起头,回想着官家当初对他解释说过的话,于是,正色道:“此乃圣人之教也!”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
         章惇一听就明白了。
         这是那位官家的理论!
         强调万物皆可格,万物皆有道,万物皆有理。
         所以,这治伤之事,就是格出来的道理?
         章惇心绪一转,立刻赞道:“善!”
         “公事以圣人之教,推诸伤病,活人无数,可谓行在道中矣!”
         虽然,章惇不知道,这些事情,到底是燕辰和那些军医们,为了拍当今官家马屁而特意将这些东西和格物之道牵扯上的,还是这些本来就是那些少年官家旨意下,格出来的东西。
         但,作为大臣,章惇知道,在这种事情上跟随官家是没错的。
         自古皆如此。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当今官家喜欢格物,自然未来会有无数人投身于此,以求赏识、幸进。
         他章子厚也该投身于此。
         于是,章惇道:“格物之道,无愧圣人大道!即使只求其分毫,也可活人无算。”
         “吾当景从之!”
         左右只当章惇是喜欢格物致知的调子,纷纷逢迎、吹捧起来。
         但章惇却已经知道,回头是该让章援、王棣两人来伤兵营,和燕辰等人请教伤兵营里的条例、法度,然后写成奏疏,送去京城。
         而且全文应该紧扣格物致知这四个字。
         托古改制,以孔孟之名,行当代之政。
         王莽之后,士大夫都已经学会了。
         章惇继续巡视。
         于是他发现,前线的伤兵营和永平寨的伤兵营,是两个概念。
         永平寨在后方,是重伤员的养伤之地。
         所以注重照顾、养护。
         像是高级军官以及土司,甚至有专人贴身照顾。
         而前线这里的伤兵营,主要是做包扎、清创、救命的事情。
         一般轻伤员,在这里处理一下伤口,就可以回到军队。
         而其他伤员则根据伤势轻重不同,由军医们分类。
         一般或不太严重的伤兵,就地养伤。
         再重一些,需要养护的,则送北件。
         只有最严重的伤兵或者有军官、土司受伤,才会转送永平寨。
         于是,在这个伤兵营里,一切都是忙碌的。
         所有人都在紧张的工作。
         但这里干净、整洁,所有污秽和医疗废物,都有专人随时转运。
         营中甚至还雇了许多侗丁,驱赶、捕杀苍蝇。
         军医们从附近,收购了大量艾草、树皮以及其他可以燃烧驱蚊的东西。
         每个营垒之间,都有着熏炉。
         将伤兵营视察完毕,章惇就感慨道:“有燕公事和诸位军医官在,我军无后顾之忧矣!”
         章惇带过兵,所以他很清楚,只要伤兵营继续这样运转下去。
         所有将士就都会知道,自己受伤或者得病,会得到治疗。
         宋军士气,必然高涨。
         这恐怕就是宋军现在可以压着交趾打,甚至可以将之围困的原因吧?
         视察完伤兵营,章惇便去军营之中。
         果然,无论是土司们的军营,还是思州兵的营垒或者御龙第一将的营寨。
         章惇所见,将士们的士气都很高。
         军营之中,从士兵到将官,都洋溢着喜色。
         他们的脸上,也没有看到什么忧虑。
         特别是御龙第一将这支远离故土,在南方炎热之地作战的军队,士气非常高昂。
         这让章惇很高兴。
         因为他现在已经知道,交趾太尉李常杰所率领的数万军队,如今已经被宋军围困在几个山头之间,约莫方圆七八里的狭小地区。
         而且,他们的后路,已经被截断。
         田士儒的思州兵,在当地土司配合下,绕过了李常杰的大营,从山路钻出,切断了太原和李常杰之间的联系。
         除非现在交趾并起举国之兵来救,不然,李常杰和他的大军,已经是瓮中之鳖了。
         可是,交趾现在有要救的意思吗?
         交趾人现在已经沿着富良江,开始坚壁清野了。
         一些土司报告,他们的人,就算在富良江边对着交趾水师挑衅,交趾人也不敢登陆。
         所以,李常杰注定没有援军。
         也不可能有人来救他。
         李常杰的败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现在,对章惇来说,问题就只有一个了。
         歼灭李常杰的军队后,宋军下一步行动目标是哪里?
         太原吗?
         还是渡江?
         若是渡江,汴京官家会不会有意见?
         章惇想着这些问题,带着人骑着马,绕着被围困的交趾营垒,远远的看了一遍。
         交趾人的营垒,密密麻麻,矗立在那群山之间。
         也在山上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防御。
         但是……
         哪怕隔着很远的距离,章惇也发现了一些不太对劲的地方。
         那就是交趾人的营垒中,那些出现在他视线内的士兵、青壮,似乎都在忙着宰杀牲畜。
         这太不寻常了。
         这个现象不仅仅让章惇疑惑,也让狄咏皱起眉头。
         “交趾人,这是要突围吗?”章惇问着。
         狄咏点点头:“大概吧!”
         这是能想到的事情。
         也是李常杰现在唯一的选择。
         突围!
         可是,他凭什么敢的啊?
         章惇和狄咏对视一眼,都有些不可思议。
         突围这种事情,对大宋来说,教训深刻。
         自从元昊反叛后,从好水川到三川口,宋军一次次被包围,也一次次开始突围。
         最后的结果都证明了一个事实——一支被围困的军队,假若没有援军接应,强行突围的话,十死无生!
         永乐城之战,再次证明了这个结果。
         即使是一支百战精锐,在没有援军接应的情况下,突围必然全军覆没!
         原因?
         很简单——在下令突围的那一刻,所有组织都已经失效。
         大部分人都将只想着逃跑。
         于是,哪怕有少数敢战、敢死之人,奋勇杀敌,最终的下场也只能是——力战而亡。
         永乐城之战后的第二年,西贼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个例子。
         大宋在静边寨设下十面埋伏。
         西贼元帅、统兵官、都监仁多零丁,被团团包围、切割。
         尽管仁多零丁麾下的骑兵,不可谓不精锐,他本部的亲兵不可谓不勇敢。
         但战斗的结果却是——仁多零丁这个指挥西贼打赢了灵州之战,水淹刘昌祚,又带兵攻陷了永乐城的西贼名将,被宋军大将彭孙阵斩于静边寨下。
         此战,西贼入寇之兵,除了数百人侥幸逃回去外,其他人尽被宋军在静边寨下斩杀。
         无论是宋军,还是西贼,都证明了一旦被包围,突围就是找死。
         交趾人凭什么觉得,他们可以突围?
         李常杰怎么想的?
         “难道说……”狄咏想了起来:“交贼,妄图用战象为先锋突围?”
         在旁边的燕辰听了就笑起来:“若交贼果如此,末将必令其战象败亡!”
         在汴京的时候,官家就已经面授机宜。
         燕辰和他的御龙直,只做两件事情。
         或者,爆破坚城。
         或者,迎击敌军的战象!
         “哦!”章惇看向燕辰:“公事有对战象的妙策?”
         燕辰笑起来:“官家神圣,早授机宜于末将!”
         “贼象兵不来则已,来则必败!”
         对此燕辰有着足够的信心。
         因为他带来的一百余御龙直,或许冲锋陷阵,近身肉搏,远不如御龙第一将的精兵悍将。
         但,御龙直有一个特点,是其他所有大宋军队,甚至整个天下的所有军队都望尘莫及的——身高、臂展!
         御龙直的士兵,父子相替,子孙相袭。
         为了确保子子孙孙都能吃上赵官家的饭。
         所以,御龙诸班直,从太祖那一代人开始,他们娶妻的标准就和所有人都不同。
         以身材健硕、体格高大者为妻。
         这样一代代优生优育下来的结果是——御龙诸班直在身高、臂展方面,冠绝天下。
         大宋禁军上四军的士卒,身高五尺六寸(约合175CM)就算精兵,可以吃每个月三贯的月俸。
         但御龙诸班直,身高六尺(约190cm)是普遍现象。
         六尺以上比比皆是。
         燕辰带来的这百余御龙直,更是官家从御龙诸直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魁梧巨人!
         他们身高,普遍在六尺一寸以上。
         臂展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六尺有余!
         因为是御龙直,所以待遇、伙食是最好的,体能自也不必说。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投掷出远比正常人远的多的铁罐、陶罐。
         早在汴京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金明池内训练着投掷三斤或者五斤左右的实心铁罐。
         要求做到掷十五步以上,依然可以准确命中目标。
         这一点,同样难不倒御龙诸班直——因为他们吃这碗饭的要求之一,就是射术精湛。
         先帝在时,就经常会校阅御龙诸班直的射术。
         有时候还会召集大臣,一起观摩。
         在靶场上,御龙诸班直表现出色,经常能做到十中八九,博得满堂喝彩。
         所以,只要交趾人的战象敢出现。
         御龙直,就会用他们手中投掷出去的铁罐,将那些战象全部炸死!
         而这,确实是最适合御龙诸直做的事情。
         不必亲自上阵,与敌人白刃搏杀。
         更不必和敌人在烂泥地里摔跤。
         他们只需要戴好凤翅盔,穿上山文甲,列队于阵中。
         待敌人靠近,将手中的铁罐奋力掷出。
         剩下的事情,就是其他人的事情了。
         高贵的御龙直,不需要参与。
         他们也不合适参与。
         战象这样体型庞大,目标明确的敌人,就更是御龙直门的最爱了。
         章惇和狄咏,看着燕援淡然的神色。
         两人对视一眼。
         狄咏想起了,北件城城下的那一声宛如雷霆的巨响,连大地都因此震动的奇观。
         章惇则是想起了他不止一次见过御龙直们训练时投掷陶罐、铁罐的场景。
         两人都是若有所思。
         章惇更是在心中喃喃自语:“难不成,燕辰手中,真有对付贼人战象的利器?”
         “若是如此,此战就又轻松了许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