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五百二十五章 蚕盐
         第二天,韩绛和吕公著在内东门下碰了面。
         韩绛很明显的发现了,吕公著盯着一个黑眼圈。
         显然,他昨夜睡眠不太好。
         “晦叔没有睡好?”韩绛故意问道。
         吕公著哼哼两声,没有回答,觉得这个老货在嘲讽他。
         韩绛呵呵的笑了笑,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看着内东门上的浮雕,道:“听说官家前两日下诏,特旨命子进贤侄回朝,真是天恩浩荡啊!”
         吕公著听着,嘴角抽搐了一下,抬起头来,看向碧蓝的苍穹:“是啊,真是天恩浩荡,老臣感激涕零呢!”
         实则,他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因为,那位官家太狠了!
         招招都冲着他的软肋来!
         老吕家本就人丁单薄。
         什么申生在内,重耳在外?
         想都别想!
         以后,泉州市舶司论功,就有吕希绩的一份。
         在仕途上也走的四平八稳,一步一个台阶。
         四月份,又因蔡确所请,兼任同管勾泉州市舶司。
         他吕公著辛辛苦苦养大的三个儿子,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被卷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
         自然,出了问题,板子打下去,十之八九挨打的也是吕希绩——蔡确是前宰相,不可能被问责。
         但吕希绩、吕希纯却早早的考了功名,在地方州郡为官。
         说到这里,韩绛明显用上了些羡慕的语气。
         他辛辛苦苦给儿子们做好的规划,现在全完了。
         而吕公著剩下的那两个儿子。
         也让吕家和泉州市舶司捆绑在了一起。
         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更关键的是——坊间传言,吕希哲、吕好问,都和江宁王安石关系匪浅。
         父亲吕夷简,只生了四子——长兄公绰、从兄公弼、他排老三,下面还有个弟弟吕公孺。
         想想都是一把泪啊。
         哪像他韩绛的儿孙……
         吕希绩在今年闰二月,被天子圣旨从淮南路调到了福建路,出任泉州推官。
         前几天,吕公著更是亲自请了权知开封府蔡京保媒,给吕好问的儿子吕本中向蔡京的弟弟蔡卞的小女儿提亲。
         吕希哲这一支的前途,从此无比光明!
         年纪轻轻,就都已经是朝官、京官,最重要的是所到之处,官声都很好。
         爹是旧党宰相,孙子则将成为王安石的外孙女婿。
         不仅仅年少成名,早早的考了功名。
         三个儿子,都教出来了。
         “三子皆受国家重用,吕氏门第当可兴盛百年。”
         以吕公著的猜度,吕希纯在太常寺可能也就是走個过场,要不了几天就可能被调去其他部门,然后成为那位官家的近臣什么的,被派去做一些事情。
         吕公著的家庭教育,确实很厉害!
         吕希绩却还自我感觉很良好,写信回来跟他说什么:蔡相公甚重儿……市舶司诸事,皆与儿商议,然后定夺……
         则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就连吕希哲之子吕好问,也是天子伴读,跟着天子读书。
         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
         吕公著能怎么办?
         只能在都堂,竭尽全力的帮着儿子,协调政策,调配资源。
         即使是无心功名的长子吕希哲,现在也被天子钦赐了‘同进士出身’。
         成为了事实上的泉州市舶司筹建人。
         “不像老夫……膝下诸子、孙,皆不堪重用!”
         到他这代,生的儿子就更少。
         如今,又是一道旨意,把仅剩的幼子吕希纯也给召回来了,送进了太常寺。
         吕希哲一直在他身边服侍他,也没有去考进士功名。
         他一共就三个儿子——长子吕希哲,次子吕希绩,幼子吕希纯。
         很快,两家就可能定下亲事。
         而且,还是天子身边的经筵官。
         无论朝局怎么变,吕希哲都屹立不倒。
         韩绛看着吕公著的模样,笑了起来,道:“右揆是有福气的人。”
         再算上早就是王安石形状的吕希哲。
         吕公著听着韩绛的话,也很受用。
         这是他最骄傲的地方了——哪怕是被他天天嫌弃的吕希哲,其实,吕公著也一直为他骄傲只是嘴上不说而已。
         可越是这样,吕公著就越是郁闷。
         三个儿子……辛辛苦苦养大的三个儿子……
         眼看着,就要被官家,都变成了推进其政策的先锋了。
         他吕公著,也被迫跟着一起帮忙。
         没办法——自己的儿子啊,不帮都不行!
         这也正是吕公著头疼的地方。
         他现在甚至有些后悔回京了。
         在扬州多好啊!
         什么事都不用管,也不需要操这么多心。
         现在好了。
         好多事情都得操心,都得管一管。
         还不能撒手——就像福建的泉州市舶司,要是没有吕希绩,他吕公著完全可以不闻不问。
         任由蔡确发挥——做得好,是他蔡持正的本分,做差了,那就是蔡持正辜负君父,愧对父老,可以狠狠踩上一万脚。
         现在好了!
         只要是市舶司的事情,他吕公著就必须过问,帮着把把关,想方设法的给方便,给政策。
         根本不需要宫里面说话,好多事情他吕公著就帮着做完了。
         想着这些事情,吕公著就感觉自己麻了。
         “左揆啊……”吕公著看向韩绛,道:“你我应该是开国以来,最忙碌的宰相了吧……”
         韩绛会心的一笑:“为国尽忠为民请命,自当鞠躬尽瘁。”
         “是啊!”吕公著黯然的道:“只能鞠躬尽瘁了!”
         在他之前的历代宰相,除了王安石外,那个不是舒舒服服?
         就他碰到了这位不讲武德的少主。
         直接拿着他儿孙的前途来威(诱)胁(惑)他。
         就像是看穿了他,不可能不管自己儿孙的前程一样。
         就这么的让他给赵家的社稷劳心劳力,熬夜爆肝。
         宫中的官家,却在优哉游哉的读书、睡觉,偶尔才出来管一管事情,日子过的不要太好了。
         偏又对他无可奈何——想劝他勤政都不行——人家才十岁!
         两位宰相说话间,内东门下,就走出来一个内臣。
         正是当今身边的近臣冯景。
         冯景来到两位宰相面前,行了一礼,然后道:“大家请两位相公到紫宸殿相会。”
         ……
         紫宸殿。
         赵煦端坐在坐褥上,看着那两位走进来的宰相。
         殿上一角的屏风后,坐着起居舍人兼给事中范百禄。
         这位现在是赵煦的御用实录记录者了。
         每次赵煦想要装逼的时候,都会带上他记录。
         范百禄也很识趣——总是会把实录文字写的漂漂亮亮,春秋笔法用的又好又妙。
         “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臣绛……”
         “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臣公著……”
         “恭问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两位宰相已到了殿上,持芴而拜。
         赵煦微微坐直了身子,微笑着道:“两位宰相免礼……”
         “石得一,给两位宰相赐座、赐茶。”
         “诺!”石得一带着内臣上前,搬来两条椅子,奉上茶水。
         然后才退回御陛之上,侍立在殿陛前。
         韩绛和吕公著谢了恩,坐了下来。
         赵煦就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问道:“两位相公,今日特地入宫见朕,未知可是有要事?”
         韩绛动了动嘴唇,好像是腹诽了一句,然后才持芴道:“臣今日与右相入宫,乃是因久未见陛下,故此特地入宫,聆听陛下德音指挥……”
         吕公著当即做起了捧哏:“然也!”
         “陛下虽年不过幼冲,然而聪俊仁厚,朝野共知……今虽有两宫慈圣,保佑拥护,然臣等皆以为,陛下宜当多预国事,多降指挥,以安天下!”
         这确实是朝野的呼声。
         早就有人公开呼吁过了,特别是太学生和那些在野的士大夫们。
         他们可不在乎得罪两宫。
         直接就说了——天子既然已经具备了可以独立听政、断事、除授官员的能力,你们这些宰执,为什么不天天入宫去御前请旨?
         是没有嘴,还是没有长脚?
         这是儒家的政治正确。
         两宫听政,只是权宜之计,是天子年幼,不能理政时的‘权变’。
         现在,既然天子已经能够处理国事,除授官员了。
         你们这些宰执,不赶紧去御前表忠,归政于天子。
         你们想做什么?
         他们才懒得管什么天子年幼,不可操劳,免伤御体这种事情。
         反正,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赵煦听完,笑了笑,他自是知道,这是两位宰相在暗示他——官家,您想要做什么就直说吧!
         别玩我们了!
         赵煦假意沉吟片刻后,就开始道:“国家大事自有两宫慈圣处断……朕恭依之便可……”
         “不过,两位相公既入了宫,朕倒还真有些小事,想和两位相公商议一下……”
         韩绛和吕公著顿时吁出一口气,齐齐道:“臣等恭听德音。”
         但,他们同时在心中祈祷着:“但愿只是小事。”
         上次,为弹压御史台和太学的太学生们。
         他们可是舍了老脸出去,将自己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名望都赌了上去。
         这才好不容易,让乌鸦们闭嘴,也让太学里的那些老学究们半信半疑的相信了他们,选择出面去说服那些焦躁的太学生,告诉他们——这是一盘大棋,利国利民,诸生可稍等数月,以观其效。
         同时,还用上了强硬手段——若有妄议国事,败坏大局者,革除太学学籍,发回原籍。
         这才勉强压了下去。
         但,这种事情可一不可二。
         至少在上次的承诺兑现前,御史台的乌鸦们还有太学里的那些老学究们,很难再相信他们了。
         赵煦微笑着看着两位惴惴不安的宰相。
         “是这样的……”
         “朕前些时日,接到了通见司送来的有司奏疏……”
         “户部上奏,乞罢‘蚕盐’……”
         两位宰相一听这个事情,顿时就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因为,这个蚕盐,可是大问题!
         “朕看了奏疏不太懂什么是蚕盐,就命人去户部、都堂还有崇文院,找来了历代有关蚕盐的议论和故事……”
         “这才稍稍明白了一些。”
         说着,赵煦就站起身来。
         “祖宗德政,今日怎败坏成这个样子了?”他自言自语的说着。
         韩绛也好,吕公著也罢,听完了都是立刻起身,将头上的幞头摘下来,放到椅子上,伏地谢罪:“臣等死罪!”
         “乞陛下降罪!”
         赵煦听着,摆摆手道:“朕没有追究的意思……”
         “两位相公在此事也没有责任,就不必请罪了……”
         “朕知道的,蚕盐乃是积弊,非是一朝一夕……”
         蚕盐,最早可以追溯到后唐时期,是后唐朝廷推出的一项针对非产盐区的贫困百姓的福利政策。
         在五代时期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因为这个政策,解决了那些不在产盐区的农民吃盐的问题。
         其大体运行方式是——每年春二月,非产盐区的农户,可以向官府申请购买廉价食盐,等到夏季再用蚕丝织成的绢布,抵充盐钱。
         这就是蚕盐名称的来历。
         它通过官府向贫困农户,进行食盐定点配额销售的方法,让那些吃不起盐的农民,也能吃到食盐。
         同时,蚕盐的价格很亲民——制度,一斤蚕盐,只需要缴纳价值百钱的绢布就可以了,这甚至比私盐的价钱还低!
         最重要的是——蚕盐还可以给农民提供一种紧急金融救助。
         盐,我们都知道,是可以卖钱的硬通货。
         而官府配属的廉价蚕盐,农民申请到以后,是不需要马上给钱的,可以等到六月份蚕丝织成了绢布后,用绢布抵充。
         这样,农民就可以变卖其中一部分食盐,换来资金,渡过青黄不接的岁月。
         在争霸天下的时候,为了争取民心。
         蚕盐制度,一直被有力的推行着。
         大宋立国后也同样继承了这个福利政策,用来安定民心。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随着,地方官府财政破产。
         蚕盐就不可避免的被人盯上了。
         先是改变了蚕盐的支付方式——从原来价值百钱的绢布,改成了输粮。
         这下子,就彻底改变了蚕盐的济贫性质。
         彻底的将之变成了一个掠夺剥削的工具。
         为什么?
         因为绢布和铜钱一样,价值相对稳定。
         但粮食不同,粮食因其价格,存在波动,所以具备了金融操纵的空间。
         各地官府首先将绢布折成粮食,然后再把粮食折成粮价(肯定是历史最高粮价),要求农户根据折算后的价格支付——在经过他们的操作后,原本廉价的蚕盐价格暴涨了数倍,达到了每斤蚕盐三百钱甚至四百钱的超高价!
         这直接导致了蚕盐制度的彻底崩溃——贫困的农民,只是不识字,但不是傻!
         蚕盐支付方式改变后,蚕盐的价格,比官盐还高了差不多一倍!
         更不用说和私盐相比了。
         所以,百姓纷纷用脚投票——我不要你的福利总可以了吧?
         官府表示:呵呵!朝廷的恩典是你不要就不要的?
         你不要了,我们的KPI怎么办?
         是的!
         大宋官府,都有着蚕盐的指标。
         这是五代传下来的,本意是督促地方官,注重民生。
         但,当蚕盐制度崩溃的时候,这个KPI,成为了要人命的枷锁。
         地方官为了完成上级的指标,集体用脚投票——你们可以不请蚕盐,但我们的指标,伱们也必须完成。
         于是,蚕盐超进化!
         所有相关地区的农户,从此在每年缴纳夏税的时候,多了一个小小的负担——蚕盐钱。
         官场上,美其名曰:虚纳蚕盐钱。
         什么叫虚纳?
         我可以不给你们盐,但你们必须给我钱!
         这就是虚纳!
         至此,蚕盐被完全玩坏,从一个福利政策,蜕变成了一个盘剥工具。
         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有人问了——皇帝不知道吗?
         开玩笑!
         当然知道!
         以赵煦上上辈子亲政后学习的知识来说,他那位礼法上的曾祖父知道——蚕盐正是在仁庙时代彻底被玩坏,演变成了虚纳蚕盐钱的。
         他祖父也知道——有司上报了无数次。
         他父亲也知道——熙、丰时代,讨论过七八次蚕盐改革,每次都是无疾而终。
         赵煦同样知道——绍圣时代,章惇曾想过一劳永逸的废除蚕盐钱。
         然而,善财难舍!
         加上地方反对强烈,章惇的改革无疾而终。
         赵煦在现代,甚至知道,蚕盐钱,最终陪着大宋王朝走向了灭亡,他还水过几篇相关的论文呢!
         用他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蚕盐制的蜕变历史,充分证明了封建统治者的无耻与贪婪!
         也印证了电视剧的名言: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