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六百八十八章 赵官家们的用人之道
         赵煦的动作,殿上的大臣们,自然不知道,但帷幕内的两宫,却都留意到了。
         于是,向太后等郭忠孝退下后,就在帷幕中问道:“六哥,出了何事?”
         赵煦笑了笑,道:“母后,没什么大事,只是明州知州报告,地方上出现了一股悍匪为乱,截杀路过商贾。”
         “儿已命陈睦出兵追剿,应无大碍!”
         “哦!”向太后听着,便没将这个事情放在心上了。
         没办法,大宋社会上,别的不多,英雄好汉多如牛毛!
         前不久,广南东路不就出现了地方豪强,以妖术蛊惑乡民为乱,发展到围攻州城的事情吗?
         向太后对这些事情,已经习惯了,麻木了。
         ……
         宴席散后,群臣各自拜辞。
         各国使者,也都依次拜辞。
         而宗室、外戚大臣们,则簇拥着赵煦与两宫,回到大内的庆寿宫,这就是要关起门来,庆贺赵煦的圣节。
         回到庆寿宫后,首先来到赵煦面前道贺的,自是扬王赵颢、荆王赵覠这两位皇叔。
         说起来,赵煦也是很久都没有见到扬王赵颢了
         赵煦上次见他还是向太后生辰。如今,已过去了一个多月。
         赵颢依旧是老样子,整个人无精打采,一副了无生机的模样。
         倒是荆王赵覠,看上去神采飞扬,容光焕发。
         这也正常!
         赵颢自赵煦登基后,就一直被软禁在亲贤宅中。
         两宫都派了人,日夜监视他,就怕他搞出什么大新闻来。
         赵煦也不放心,特意赐李宪宅于咸宜坊中,让李宪帮着看着些。
         同时,赵煦还生怕这位皇叔的日子不够精彩。
         每次推恩扬王的时候,都会推恩那位大宋孝子典范,他的堂兄,赵颢的世子赵孝骞。
         就这么一路让元丰八年不过是端州刺史的赵孝骞在两年内,不断高升,如今已升到了渭州防御使。
         作为孝子,赵孝骞自然是遵从孝道,每隔七天都会去长宁宫中看望生母冯氏,还经常去其外家,故宰相冯拯府上走动。
         有了这么一个大孝子,赵颢的生活,只能说是多姿多彩。
         赵覠就不一样了。
         赵煦对这位四叔,素来亲厚。
         知道荆王喜欢书法,就将崇文院里收藏的历代名家真迹,都开放给赵覠,任由其临摹、拓刻。
         更赐下了包括定武本在内的,兰亭集序石刻的拓片。
         同时,因为赵覠喜欢医术,所有翰林医官院的国医,都被允许前往亲贤宅与荆王交游。
         而赵覠的几個儿子,更是都被赵煦推恩,不断升官进爵。
         其长子赵孝弈,两年间,就已从钦州刺史,升到了贺州防御使,官爵与赵孝骞相当。
         其他几个儿子,也都是雨露均沾,说是一年三迁也不为过。
         有事没事,赵煦还会赐给金银财物给堂兄弟们。
         自然,赵覠的生活,完全没有任何压力,可以惬意的追求他所想要的一切。
         以至于他今年又给赵煦生了一个堂弟,两个堂妹。
         真真是人生赢家!
         “二叔要保重身体啊!”看着萎靡的赵颢,赵煦忍不住的说道。
         万一死的太早,没有享受到将来的福报,如何是好?
         赵煦可期待着,他那位亲爱的婶婶,将来从长宁宫出来后的表演。
         赵颢无精打采的拜道:“多谢官家关爱!”
         “臣……只是昨夜未能安睡……”
         赵煦瞧着,当即将脸一板,看向在一旁的赵孝骞:“大兄(赵孝骞是赵煦这一脉的老大),怎么回事?为何二叔昨夜没有睡好?”
         “兄是二叔长子,要多孝顺,多侍奉!知道了吗?”
         赵孝骞敷衍的跪下来,拜道:“诺!”
         对赵颢这个生父,他是恨不得最好马上暴毙!
         这样,他才好从长宁宫接回生母,好生侍奉,同时也才好将家里那几个孽种统统赶走。
         赵煦看着,在心中摇摇头,但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叮嘱:“二叔,当保重身体。”
         “朕会给太医局下诏,命太医局每隔五日,就遣人登门,给二叔诊脉!”
         对赵煦来说,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赵颢能长命百岁。
         最好是能亲眼看到,那位如今在长宁宫的王妃如何给他戴帽子,也最好是可以能享受赵孝骞这个大孝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孝心!
         上上辈子,赵颢四十七岁就死了。
         太遗憾了!
         好多花样都还没有玩呢!
         太皇太后在一旁,看着赵煦与她的两个儿子之间的亲密互动,尤其是与赵颢之间的互动,心满意足的点了点头。
         她看得出来,这个孙子,对两个叔叔是真的友爱!
         尤其是扬王赵颢,简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
         这就够了!
         ……
         两位皇叔之后,自是宗室长辈,以嗣濮王赵宗晖、大宗正赵宗晟、同知大宗正赵宗景等为首的濮王系的拜贺。
         赵家到赵煦这一代,宗室人口,已经繁衍了上万之多。
         不过,经王安石变法的改革,真正的宗室人口,被控制在了两三千左右。
         其他宗室旁支,都被允许自寻出路。
         经商的、种地的、读书的、当官的都有。
         同时,宗室待遇也被对半砍了一次。
         总的来说,负担是有,但不大,每年在宗室待遇上的财政支出,不过百十万贯。
         其中大头,还是给了扬王、荆王以及嗣濮王等核心。
         像是一般的宗室,就只能吃俸禄,生活过的并不轻松。
         所以,这些宗室就只能靠着嫁女儿,赚些彩礼补贴生活。
         这也就难怪,大宋的宗室们,越发的不安分。
         以至于都闹出了赵世居谋逆案了。
         作为赵家的家长,赵煦对此是比较忧虑的。
         宗室们,特别是中下层的宗室,还是得给他们找出路才行!
         让他们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
         就是,现在时机还不成熟须得等等。
         ……
         在宗室之后,就轮到外戚们了。
         外戚,自是以荥阳郡王曹佾为首。
         曹佾又老了几分,整个人看上去,也都是巍巍颤颤,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了。
         但他依然坚持带着外戚们,对赵煦行礼拜贺。
         赵煦自是连忙起身,表示不敢接受,然后扶起老国舅:“舅祖,我早说过了,私下场合不必多礼……”
         对于曹家,赵煦还是很看重的。
         所以,给了很多好处。
         不仅仅给其在汴京内外的许多商业,开了绿灯,还开放了许多技术给曹家名下的工坊。
         就连如今还在整合质库的抵当所,赵煦也私下指示了贾种民,给曹家留一个名额。
         而曹家自然是投桃报李,在很多事情上,都为赵煦冲锋陷阵。
         尤其曹佾,充分发挥曹氏外戚深耕大宋朝堂数十年的优势。
         在好多事情上,都充当了鼓吹手。
         韩绛的改革,能够落到实处,是离不开曹家、高家、向家、刘家、杨家等外戚的配合和支持的。
         这也是封建社会的常态。
         除非可以打破原有的利益体系,重塑新的利益集团。
         不然,就必须得到旧的利益集团的支持与配合。
         否则,这些人或许成事的本事没有,坏事的本事是一定有,而且非常大!
         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一半以上的原因,就是汴京城的宗室外戚,一直在和新法、新党唱反调。
         王安石两次罢相的背后,都藏着这些人的黑手。
         所以,赵煦在庆宁宫醒来的那一刻就已经知道。
         他想要做事的话,就得先喂饱这些人。
         就像他在现代看过的那部电视剧中和珅和大人的救灾理论一般——只有先喂饱当官的,才能救灾。
         当官的没有喂饱,灾民肯定不会有吃的!
         这个道理虽然很歪,但却是真理!
         多少事,都是坏在这些人手里的?
         旁的不提,前段时间,赵煦扑买绫锦院的时候,要不是曹家、高家、向家、刘家、杨家帮着他弹压下去了其他外戚、宗室家的不满,还逼着那些人吐出了大笔利益。
         赵煦那里能这么轻松、简单的,完成绫锦院私有化?
         信不信,在一开始,他就要遇到在京诸司、诸场坊的强烈反对!
         这些人完全可以利用他们把持、控制诸司百年的经验,让诸司衙门停摆。
         曹佾看着那个搀扶着自己的少年官家,他诚惶诚恐的道:“官家是君,老臣是臣……”
         “无论如何,君臣之礼不可废啊!”
         说着,他就感慨起来:“官家是明君,仁君,奈何老臣老朽,已没几年时间了……”
         “若老臣能年轻十岁,那该多好啊!”
         赵煦一听,就明白了,老国舅这是在给他递话呢!
         赵煦立刻就道:“舅祖何出此言?”
         “以我看来,舅祖老当益壮,定可长命百岁!”
         “唉……”曹佾叹道:“老臣的身体,老臣是知道的……”
         “怕是没几年活头啰!”
         “而诸子顽劣,子孙不孝……恐怕……唉……”
         赵煦听着,当然知道,曹佾在和他说什么?
         无非不过是想要一个承诺。
         一个他死后,曹家富贵不衰的承诺。
         于是,赵煦道:“舅祖言重了!”
         “依我看,舅祖诸子,皆是孝子,而舅祖诸孙,也都颇为贤明。”
         “尤其是伴读曹晔以我观之,必成国家栋梁!”
         这就是暗示曹佾——您放心,您之后,朕不会亏待曹家,不会做那种过河拆桥,人走茶凉的事情。
         至少,朕会保证曹晔的地位,让其将来有机会继承您在朝中的地位。
         曹佾自然是听得懂的。
         他当即笑起来,道:“唉……老臣诸子顽劣,哪有官家说的这么好……”
         “倒是曹晔……勉强还算可以造化吧!”
         “舅祖言重了!”
         ……
         陪着曹佾说了一会话,赵煦假作疲惫,与两宫说了一声,便在左右簇拥下,到了庆寿宫的内寝之中。
         然后,赵煦就命人,将高遵路召到内寝。
         高遵路在被通知的时候,还是有些懵逼的。
         因为他从未料到,自己会被官家召见。
         慌乱下,他只能急急忙忙整理一下衣冠,就跟着来传召他的内臣,进了内寝,到了庆寿宫的东阁。
         然后,他就看到了,一个小小的身影,端坐在帷幕中,静静的看着他。
         高遵路连忙跪下来,四拜后奏道:“臣,杭州兵马都监遵路,恭问陛下圣躬万福!”
         “朕万福!”赵煦隔着帷幕,看向高遵路。
         “知道朕缘何要召见爱卿吗?”赵煦问着。
         高遵路趴在地上,瑟瑟发抖,硬着头皮道:“臣惶恐,望陛下示下。”
         赵煦轻声道:“朕今日收到了明州知州陈睦的急报。”
         “陈睦言,似有自称‘占城国进奉使’之人,十一月初从明州登陆,欲入朝朝觐……”
         “然彼等行至越州与杭州交界,却忽遭驿馆大火,数十人尽数葬身火海……”
         “卿为杭州兵马都监,未知可曾听闻此事?”
         高遵路顿时瑟瑟发抖起来。
         在心中,他暗骂了一通明州的陈睦:“陈和叔……汝多管闲事!”
         “将来必叫汝好看!”
         可事已至此,他也是没有胆子敢继续瞒着了,当即顿首拜道:“臣死罪!死罪!”
         “请陛下降罪!”
         算是认下了这个事情,就是他主使的。
         但他也是不会出卖高遵甫的。
         因为高遵甫给他的实在太多了。
         同时也是因为他知道,这种事情,哪怕是被人捅到朝堂上,对他来说了不起不过是罢官、编管而已。
         可,只要高遵甫还在,太皇太后还在,他就迟早可以起复。
         何况,如今还没有!
         “高遵甫请爱卿动的手?”赵煦却在这个时候,忽然捅破了窗户纸。
         高遵路顿时一个机灵,只觉脖子上凉梭梭的,叩首道:“奏知陛下,高公事只是请臣阻拦、迟滞占城使者……”
         “臣在回京前,给下面的儿郎下的命令,也只是叫他们拦住使团,不让其入京……”
         “没想到……没想到……”
         “他们竟有这样的胆子!”
         说着,他就顿首道:“此事,臣绝无隐瞒!”
         “乞陛下明察!”
         赵煦听着,颔首道:“朕信爱卿!”
         放火烧死整个使团和将使团拦在汴京之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一旦被捅出来,就是大案!
         哪怕高遵甫,恐怕也吃不了兜着走。免不得罢官、编管。
         而后者哪怕最终被捅出来,则可以用无数借口与理由推脱。
         想来,应该就是宣毅军的丘八们,见财起意,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独走干的好事了。
         于是,赵煦问道:“爱卿指派的是谁?”
         高遵路哪里还会隐瞒,直接奏道:“奏知陛下,臣选的是宣毅军钤辖马从云。”
         “此人如何?”
         “奸诈小人!”高遵路咬着牙齿。
         赵煦呵呵的笑了笑。
         奸诈小人?
         恐怕不止吧!
         此人平日里,应该是在高遵路面前表现的极为贴服。
         同时胆子也大,也肯干脏活累活。
         不然高遵路怎么会将差事交给他?
         奈何,这个家伙胆子太大了!
         而赵煦需要的,就是胆大的人。
         于是道:“卿回任杭州后,将此人及所有参与此事的宣毅军将士,皆发配广西,交右江安抚使吕嘉问任用。”
         这等英雄好汉,留在杭州,实在是浪费!
         他们应该去交州,去那蛮荒之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胆量。
         “诺!”高遵路大喜不已,他没想到,这事情居然能这么轻松的过关!
         “朕已经给明州方面下旨……”
         “没有什么占城使团,只是一群奸诈商贾,诡称占城使者,意图招摇撞骗罢了。”
         “卿明白了吗?”
         “明白!”高遵路吁出一口气。
         “卿要记住!”赵煦看着他:“卿是朕的大臣!”
         “往后,有任何事情,都需先报朕知!”
         “再有下次……”赵煦看向他:“卿就该知道国法的威严了!”
         “诺!”
         “卿回杭州后,记住一个事情……”
         “每半个月,以马递向朕报告杭州地方之事……”
         “譬如说是否下雨?天气如何?杭州舆论在议论些什么?米价如何?”
         “以及其他州郡所发生的大事……”
         这就是要实验一下满清鞑子,用来监视各地的密折制度了。
         同时,也是用来测试一下高遵路的服从性。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项测试。
         接下来的一年,高遵路将受到赵煦全方位无死角的各种测试、测验。
         赵煦甚至会故意找他的茬,故意打击、惩罚他。
         简而意之就是pua!
         此乃赵官家们对武臣们的常用手段!
         所有正任武臣,都需要通过这个测试,以此来确保其绝对忠诚可靠!
         像是现在的殿帅燕达,副帅苗授还有鄜延路的刘昌祚,都是通过了测试的典型。
         而反例就是已故的种鄂!
         种鄂正是因为未能通过服从性测试,所以他一直被打压,终其一生,都未能得到赵煦父皇的信任。
         与之相反的,就是泾原路的老将彭孙。
         通过测试后,即使其曾经造过官府的反,乃是山贼出身,但依旧被委以一路兵马都监的重任!
         如今更是拜为遥郡,成为大宋高级武臣。
         等其致仕,必拜横行,甚至有机会拿到一个正任团练使、防御使的头衔。
         死后更是有机会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尉、节度观察留后乃至于节度使。
         其子孙也将因此被赵煦视作自己人,只要表现出中上的才智,就可以一路升迁,运气好的话,说不定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将门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