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小说网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七百四十四章 套娃
         送走吕惠卿,赵煦也没有别的事情,便命人搬来一张小凳子,然后坐在菜圃前,看着菜圃内,辛勤飞舞于其中,采摘着花蜜的蝴蝶与蜜蜂。
         这块菜圃内,种了两种不同的莱菔(萝卜)。
         一种是北方本地产的原始莱菔。
         这种莱菔根茎小而短,只能食用茎叶。
         另一种则是苏轼去年敬献的登州莱菔,成熟后其根茎大约有两三寸长,两指宽的样子。
         吃起来口感确实可以,清甜清脆之余,略带辛辣,用来冬日烹煮羊肉,确实不错,也不枉苏轼写诗赞其:从渠醉膻腥。
         而今年,赵煦将这两种莱菔,种到一块菜圃里。
         就是希望,可以通过人工授粉,实现杂交,从而培养出根茎更大的萝卜。
         最终,栽培出近现代的大萝卜。
         这是现在最希望短期(三五年)取得成效的杂交育种。
         如今,正值莱菔开花的季节,菜圃里,上百株莱菔,开着一朵朵小小的粉红色或者白红色的小花。
         赵煦正看的出神,前去学士院传旨的冯景,蹑手蹑脚,来到他身后。
         因为知道,赵煦更喜欢看这御花园中菜圃内的花。
         所以,冯景没敢打扰。
         但赵煦却已察觉到了冯景的脚步声,他没有回头,只是道:“冯景,学士院今天是谁轮值?”
         “回禀大家,今日依旧是范学士……”冯景轻声回答。
         “唔……”赵煦吁出一口气,道:“却是辛苦范学士了!”
         因为刑恕需要负责很多外交事务,所以,一直以来,范纯仁都是在学士院和集英殿之间打转。
         尤其是今年正月以来,因为刑恕的谈判工作越来越多。
         故此,范纯仁常常连休沐日都是在学士院里上值。
         “看来学士院得进一位学士才行了。”赵煦轻声说着。
         冯景当即心领神会:“大家说的是呢!”
         “范学士常年在学士院上值……臣听说,范夫人在家,已埋怨了许多回,还与申国公诉过苦……”
         “郭舍人也常常忧心学士身体,尝劝学士回府休息……”
         范纯仁是吕公著的女婿,同时他的女婿郭忠孝在赵煦身边担任閤门通事舍人兼知閤门事、同点检通见司公事。
         这就是范纯仁,每次廷推都是陪跑,不可能进入两府的原因。
         岳父是宰相、女婿是皇帝身边掌管内外机密的人。
         这样的人,若是过去的话,是不可能在京为官。
         是必须出知的。
         赵煦能留下他,真的是因为信任范纯仁,同时也是他家世好,舆论不会因此反弹——范仲淹的儿子,必须是忠臣!
         “大家可有人选?”冯景小心翼翼的问道。
         赵煦轻笑起来:“若以文章论,该是二苏……”
         “只是大苏在登州,且资序不足……”
         “小苏刚刚出知陈州……”
         “皆不可选!”
         这是自然的,唐宋八大家之二的苏轼兄弟,绝对是当代最适合进学士院的人选。
         但大胡子的嘴巴,太容易惹事。
         赵煦还不敢让他入京,不然天知道,他会说出何等惊世骇俗的言论来。
         正好,苏轼在登州玩的也很嗨。
         赵煦也就让他在登州嗨皮了。
         赵煦本来是想培养苏辙。
         奈何苏辙太天真,被人当枪使了。
         最后虽然被张方平、苏颂保了下来,却也是彻底得罪了太皇太后,只能出知陈州,避避风头。
         两宫撤帘前,他是别想回京了。
         而当代文臣士大夫,二苏之下,多少有些青黄不接。
         合适的人,不是太老了,就是太年轻了。
         可学士院确实需要进一两个人,来分担范纯仁的工作。
         不然,赵煦怀疑范纯仁要过劳死。
         赵煦也是无奈的摇头:“为今之计,也只能是从中书省、门下省选人了。”
         “或可效仁祖除宋绶权直学士院的故事,从中书省、门下省中择人权充学士院……以观后效!”
         赵煦说的是乾兴元年的事情——当时的三位翰林学士李维、晏殊、李资都在永定陵充陵园使。
         翰林学士院无人可用,章献明肃就命宋绶进入学士院当了临时工——权直学士院、知制诰。
         宋绶只干了两个月,就因为太年轻,得罪了章献明肃,而被罢出知南京应天府。
         但宋绶根本不亏!
         进一次学士院,哪怕是临时工。
         也等于有了翰林学士的资序,算是四入头。
         而四入头,等于宰执候补。
         所以,等到明道年间,宋绶就顺利拜为参知政事。
         冯景虽然不知道这些朝堂的旧事,但他很会察言观色。
         听到这里,他心中就已经明白了赵煦的意思。
         于是闭上嘴巴,不再说话。
         当天晚上,汴京城就出现了小道消息。
         天子有意,效仿仁庙乾兴元年故事,从中书省、门下省,选一二大臣,暂充学士院,以观后效。
         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书省的中书舍人还有门下省的给事中们,人心浮动。
         所有人都开始伸长了脖子,看向皇城大内,就盼着能有机会,到赵煦面前表现一二。
         好叫赵煦能在未来选人进学士院的时候,能点他们的名。
         于是……
         当赵煦找人写敕书的时候,中书舍人们一个比一个激动。
         而门下省的给事中们,则纷纷无脑通过。
         根本就不在乎,这些除授是否合理、又是否符合传统、条贯?
         而赵煦则利用这个机会,通过了一系列在过去,可能会遭到儒家士大夫们集体反对的人事任命。
         四月乙酉(初四),京东路曹州济阴县县尉李诫,特旨越次,以选人试衔作监主薄。
         将作监主薄是京官!
         而且,是实权京官,且是油水异常肥厚的京官——将作监,是秦汉少府演变过来的有司。
         在元丰改制前,是个空架子。
         但元丰改制后,接过了过去三司修造案的职能。
         管的是土木修造路桥舟车之事。
         而将作监主薄,是具体事务的实际执行人、规划者。
         按照元丰新制,至少也要有承务郎或者以上的资序,才可以被拜授。
         而赵煦拜的李诫,别说承务郎以上了。
         他的官阶,在选人里,都不算高,就连选人改京官所需要的举荐书,也都没有破白(宋代选人,拿到第一张改官举荐书,叫破白)。
         他甚至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别说进士了,发解试他都没有过!
         他是恩荫官!
         而在大宋,一个恩荫官,却连发解试都过不了,这是会被人嘲笑的——大宋之制,在任官员的发解试,和布衣白身不一样。
         他们有专门的考试渠道——锁厅试。
         锁厅试的录取比例,大的吓死人!
         按照规定,州郡锁厅试十人取三,不足十人则取二,不足五人则取一。
         从这规定来看就知道,大多数州郡,每次科举,能够参加锁厅试的人,经常性不满十人。
         锁厅试不仅仅录取比例很大,而且还很宽松。
         自仁庙以后,参加锁厅试的官员,就不需要先接受地方长官考核与保举,失败也不再有任何惩罚。
         同时,这次没考上,下次依然可以继续努力。
         这个叫李诫的选人,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过不了锁厅试。
         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他的经义水平,必然稀烂!
         他要不是有个好爹,这辈子都别想当官!
         本来,按照一般规律,这样的恩荫官二代,这辈子大抵就算废掉了——就如晏几道一般。
         这个李诫也是如此,他早早的知道,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所以也和晏几道一样,找了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做。
         区别在于,晏几道喜欢的是美人诗词。
         而这个李诫,爱上了土木工程与技术。
         现代人,或许不知道李诫是谁?
         但所有现代土木工程系、考古系和建筑系的大学僧,一定看过最起码也听说过他的著作——营造法式!
         对李诫,赵煦当然是熟悉的。
         因为在赵煦的上上辈子,李诫就是赵煦最喜欢用的技术官员之一。
         从绍圣到元符,汴京一切内外新建工程、宫阙、园林,皆是放手给李诫去办。
         自庆宁宫醒来后,赵煦自然也想起了李诫,想要将之启用。
         奈何,他的官职太低了!
         低到赵煦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和理由提拔他。
         一个选人,而且在选人里都不算拔尖的小县尉。
         皇帝要是忽然关注,甚至要越级提拔他。
         别人肯定会想——为什么呢?
         然后一查这个家伙的跟脚履历和喜好。
         一个不好,就要闹出大风波来。
         一个土木狗,也配得到天子恩宠?
         必须打死他!
         借口和理由有的是!
         旁的不说,一个‘奇技淫巧’、‘佞幸小人’的帽子扣上去,李诫就要被人批倒批臭了。
         他们甚至都不需要这么麻烦。
         揪住李诫父亲的问题,就可以将之打入另册——李诫的父亲是李南公,此君在大宋风评极坏!
         论名声,邓绾都比李南公的要好!
         因为,李南公这个人早年间曾被御史弹劾虐待亲妹妹!
         理由是,他的女儿只要到了适婚年龄,就全部嫁了出去。
         而其同胞妹妹,却到了三十岁,都还没有嫁人!
         御史据此认定,李南公分明就是想要将妹妹留在家中,以侵吞属于妹妹的那一部分家产!
         这样的人,怎么能为士大夫?
         他连人都不算!
         李南公因此被赵煦的父皇重罚,一度被打发去了小孩那桌。
         迄今,李南公在大宋的名声,都是很差劲。
         有这样一个爹在,李诫能够顺利恩荫为官,还在吏部混到了差遣,全靠了他爹的好朋友范子奇帮忙。
         但范子奇如今,也不过是一路转运使。
         能帮李诫的,也就这么多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煦要是贸然提拔李诫,必是轩然大波!
         搞不好,范子奇这个帮李诫谋官的人,也得吃瓜落。
         顾忌于此,赵煦才一直没有提拔李诫。
         现在,时机终于成熟。
         在利用学士院选翰林学士的幌子掩护下,赵煦悄无声息的在没有惊动舆论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人事安排。
         最妙的是,在之前,赵煦就已经在苏颂的推荐和保举下,将韩公廉这个技术官僚,从伎术官改文官。
         特旨拜授韩公廉以假承务郎,为工部郎中,权提举元祐浑运仪公事。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韩公廉在工部,李诫在将作监的双工程师技术官僚组合。
         他们只要配合的好,就可以让工部和将作监,从繁文缛节中挣脱出来,变成真正的职能单位。
         至少,也可以在这两个部门内,形成崇尚技术和技术官僚的风气。
         当然,这种事情,只能悄悄的做。
         所以,赵煦早早的就打好了埋伏。
         不仅仅在拜苏颂为执政的制词之中,特别强调了苏颂有分管工部、翰林天文院的职权。
         更是早在元丰八年,就将王存从刑部尚书改任为工部尚书。
         并且在此后,一直留任着这个家伙。
         留王存的目的,和留韩忠彦、曾孝宽在朝的目的是一样的。
         就是选他来当傀儡,好方便操作的。
         在经过这两年的敲打后,王存现在也差不多认清了自己的处境,开始学习韩忠彦躺平。
         除了塞人,赵煦自也要重新启用一些他即位前后,被人赶出了朝堂的‘忠臣’。
         这些‘忠臣’,普遍名声很差!
         但他们是真的忠心啊!
         在赵煦的父皇手中,都是皇权的快刀与利刃!
         所以,这些人得罪了很多人。
         于是,在赵煦被立储前后,王珪、蔡确等人,趁机联手以种种理由,把这些人打发了出去。
         现在,赵煦差不多掌权了。
         自然是要将这些先帝忠臣,重新召回朝堂。
         不过呢,考虑到这些人的名声太坏。
         所以,赵煦只能小心行事。
         如今趁着机会,赵煦毫不犹豫的下达了旨意。
         四月壬戌(初五),内降敕书。
         朝奉大夫、知黄州杨汲以朝奉大夫拜为都水监。
         杨汲,旧党口中的元丰三大酷吏之一!
         他同时也是一个技术官僚曾长期担任都水监,主持大宋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
         紧接着,在四月丁亥(初六)。
         赵煦继续内降敕书,召回朝散大夫,知潞州崔台符,拜为刑部侍郎兼大理寺卿!
         而这个任命,让朝野内外,无数人魂飞魄散。
         因为,比起杨汲。
         崔台符此人,才是真正的皇帝走狗与鹰犬的代名词。
         为什么?
         因为崔台符作为士大夫,当年在朝的时候,和石得一的探事司,曾亲密合作,一起网罗罪名,打击异己,锻炼成狱。
         所以,赵煦的父皇刚刚病重不起。
         都堂宰执,就一起联手送了这位当时的刑部侍郎去潞州。
         不过,赵煦也是知道,他召回杨汲,可能其他人还能忍。
         但召回崔台符,就要引发反弹了。
         但……
         他要是只召回杨汲,不召回崔台符。
         那么朝臣们,就要强烈反对他召回杨汲了。
         现在,他把崔台符、杨汲一起打包召回。
         那么朝臣们就可能不会反对他召回杨汲,只会反对他召回崔台符了。
         这就是开窗理论——想开个窗子怎么办?告诉别人,我要把屋顶拆了。
         这样,他们就会同意我开窗了。
         同时,有了杨汲、崔台符在前面吸引火力,就不会有人关心李诫的事情。
         这就叫套娃!
         所以,做完这些事情,赵煦就静静的在宫中等着宰执、元老们来找他谈话。